適應是硬道理!環境影響基因表達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環境影響基因表達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的基因不斷地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鄰居、家人,以及我們自己的心態「對話」。這些社會性互動的結果會進入我們細胞的控制室,改變基因的強弱表達,從而影響我們的習性、行為、生理、心理與健康。美國知名科學作家戴維·多布斯日前撰寫了《基因的社會生活——改變你的分子組成》一文,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進展,生動地展現了基因的另一面。

  隨環境改變「脾氣」的小蜜蜂

  幾年前,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阿巴納香檳分校昆蟲學系的吉恩·E·魯濱遜教授,請墨西哥南部的夥伴幫他捕獲了1000隻新生的小蜜蜂——500隻性情溫和的義大利蜜蜂和500隻生性兇猛的非洲蜜蜂。這兩個蜜蜂亞種在基因上相似得幾乎難以分辨,但後者卻在領地防禦上厲害很多。

  魯濱遜與墨西哥國家動物生理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小心翼翼地把這兩種蜜蜂的幼體與成體分開,並仔細地將這些實驗小蜜蜂在胸背上一一標註好。然後,他們把非洲蜜蜂的幼體放進義大利蜜蜂的蜂窩裡,同時把義大利蜜蜂的幼體放進非洲蜜蜂的蜂窩裡,進行行為觀察和基因研究。

  科研人員想知道,這兩種蜜蜂不同的「脾氣」是否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結果驗證了魯濱遜教授的懷疑——非洲小蜜蜂變得如義大利蜜蜂一樣溫和,而義大利小蜜蜂變得如非洲蜜蜂一樣兇猛。

  其實在這個實驗之前,魯濱遜教授已經在許多實驗中發現了類似的改變,但他仍然沒有搞清楚改變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他懷疑,改變的根源就在基因上。一般來說,基因不會在一個生命體一生中就發生改變,但生活方式或許會改變基因的運作方式,也就是說影響基因的表達,從而改變生物體的行為習性。

  魯濱遜的發現,在不同的動物研究中都得到了支持。他的同事、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戴維·F·克萊頓發現,如果雄性斑胸草雀聽到另一隻雄性斑胸草雀在附近鳴叫,其負責社會敏感性的前腦的一個主管鳴叫的特殊基因——ZENK將會做好準備,但到底做出什麼樣的回應,則取決於那一隻雄性斑胸草雀是陌生、有威脅性的,還是熟悉、安全的。

  美國史丹福大學生物學家羅素·D·弗納爾德發現,在非洲淡水魚伯氏妊麗魚群中,頭號雄魚要比第二號雄魚體積大、吃得多、領地廣,同時享有最大的繁殖權。其外表也與眾不同,身上條紋色彩特別鮮豔。但當研究員把魚群中的頭魚撈走後,二號雄魚會迅速做出大規模基因表達的反應——體積在短短的幾小時內就能增長20%,並且身上也開始出現紅藍的鮮豔條紋。

  是什麼在調控基因的表達

  生物的習性與行為會受到基因的影響。那為什麼即使同卵雙胞胎也會有很多不同?這是因為基因的表達程度不一樣。簡單地說,生物體並不會表達出它所攜帶的所有基因,有些表達得強,有些表達得弱,有些甚至處於靜默狀態。

  科學家們認為,在基因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以外,還有許多調控基因的信息,它們雖然本身不改變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通過基因修飾,例如蛋白質與蛋白質、DNA和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去影響和調節遺傳的基因的功能及特性,並且通過細胞分裂和增殖周期影響遺傳——這就是表觀遺傳學,其英文epigenetics的字面意思就是around the gene,意為「基因周圍」。

  許多時候,我們體內的一些基本的生物學事件,比如在子宮內生長組織、進入青春期或停止生長,都是受這些輪流啟動的開關所控制的。其他時候,基因的表達則會隨著人體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或者加速,或者減速。例如,某些基因開關會被啟動以對抗感染、癒合傷口。基因表達的變化甚至可以讓人變瘦、發胖。

  那麼,是什麼在調控著基因的表達呢?

  傳統理論認為,環境對調控基因表達的影響不大。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正在推翻這種假設——上文說的兩組蜜蜂就是例證,這兩組小蜜蜂的基因表達圖譜日漸與其棲居的社群接近。

  人類或許也是如此。生理心理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一些實驗成果。研究人員不斷地在承受各種壓力的人的身上發現類似的基因表達模式。他們發現,比起各種精神或生理壓力,孤獨感最具破壞力。一個對被虐待兒童的研究顯示,如果他能得到適當的社會性支持,知道有人在關心他、支持他,那麼這種密切的社會聯繫就可以減少其80%左右的健康風險。另一個研究則顯示,犯哮喘病的兒童,如果內心覺得孤苦無依而對周圍的環境常懷恐懼,則會導致其免疫系統失衡,從而使其發病概率大幅度提高。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醫學與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斯蒂夫·科爾說:「說到殺傷力,與孤獨感比較,其他各種壓力都不能望其項背。」

  杜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格雷格·雷說,這種基因表達的迅速與大規模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這些實驗研究均有力地表明,社會生活的確能夠深刻地改變基因表達。那麼,為何生命會進化出這種令人驚奇的特殊能力?最可能的答案是,對變化迅速的社會環境做出最快速回應的個體,將更有可能讓自己活下去,並且個體不會——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傻傻地去等其物種層面進化出更好的基因。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如果環境能從某種程度上左右基因的表達,那麼是不是有些疾病真的是由環境引起的?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控制基因呢?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個人的感覺、情緒、思想和心態,都會影響到基因的表達。比如,人類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失衡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問題。在通常情況下,健康的免疫系統的操作尤如一隻被拴住的攻擊犬。當免疫系統發現病原體時,它就會起而攻擊,以發炎的方式或其他反應摧毀入侵者;同時,免疫系統也會及時激活抗炎反應,在消滅病原體之後,立即終止發炎。但那些備受精神壓力、心境孤獨的人,其免疫系統卻像一隻沒有被拴住的狗——雖然他們沒有生病,但那隻狗卻到處亂咬。

  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究,是不是能通過改變環境來讓我們的基因表達更健康。日前,美國洛約拉大學史迪奇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近200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一個體重超標的學生,如果交了一個瘦朋友,那麼其日後瘦下來的可能性達到40%;但如果他交一個身材與其差不多的朋友,那麼其日後能夠瘦下來的可能性只有15%。

  而早在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也得出過類似結論。研究小組對有緊密社會聯繫的12067人分3組進行了長達32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在固定時間內,如果調查對象的朋友變胖,那麼其本人變胖的概率增加57%;如果調查對象的兄弟姐妹或配偶變胖,那麼其本人變胖的概率將增加40%或37%;如果有一個極其親密的胖子朋友,那麼其本人變胖的概率就會增大3倍。

  生命是如此奧妙。在基因組計劃啟動之初,人們以為可以很快參透生命的奧秘;然而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卻發現我們看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不過這讓我們知道,基因並不決定一切,你、我,都有改變的可能。

相關焦點

  • 環境如何影響基因表達
    這些社會性互動的結果會進入我們細胞的控制室,改變基因的強弱表達,從而影響我們的習性、行為、生理、心理與健康。美國知名科學作家戴維·多布斯日前撰寫了《基因的社會生活——改變你的分子組成》一文,介紹了科學家們的新進展,生動地展現了基因的另一面。
  • 組成性表達指不大受環境變動而變化的一類基因表達
    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當周圍的營養、溫度、溼度、酸度等條件變化時,生物體就要改變自身基因表達狀況,以調整體內執行相應功能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從而改變自身的代謝、活動等以適應環境。生物體內的基因調控各不相同,仔細觀察基因表達隨環境變化的情況,可以大致把基因表達分成兩類:①組成性表達(constitutiveexpression)指不大受環境變動而變化的一類基因表達。
  • 霧霾環境不僅影響身體,還能影響基因?
    經過千萬年的自然選擇,地球上的生命已適應了各種不同的環境。比如,人類的祖先從非洲走向世界各地時,面對不同的食物以及海拔等因素,基因組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而來適應環境的變化。環境帶來的影響還發生在細胞水平,比如在免疫系統中,與外在、內在的因素的互動會重塑我們免疫細胞,從而維持我們的穩態與健康。
  •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環境竟然會影響大腦基因表達!
    2018年9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IQ測試和某些基因的活性有關麼?來自德國查爾特-柏林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修飾一個特殊基因的結構可以對人的IQ測試表現產生負面影響。這意味著環境誘導的基因的表觀遺傳學變化對我們智力的影響比之前認為的更大。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
  • 環境因素在基因層面上影響我們的智力表現
    環境能夠改變大腦中關鍵基因的表達,對智力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之前的想像 研究人員發現對某處特定基因的表觀遺傳修飾和通常的智商表現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這表明我們的經歷不僅影響到我們的大腦迴路,而且也在更底層上幹預了基因的運作。 表觀遺傳學近年來已成為遺傳學的研究熱點,因為它使我們能夠探索遺傳功能與環境變化之間的迷人聯繫。
  • 宇宙環境惡劣,對太空人有何影響?7%的基因變化,還是人類嗎?
    我們常說環境將會改變物質固有的性質,這一點在人類身上得到了印證。一個惡劣的環境能夠改變人的適應能力,一個舒適的環境會讓人們的免疫力逐漸下降,無法招架可怕的病毒。環境會改變人的身體結構,一方面是環境使然,另一方面是人類的進化所導致的。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目的是評估兩種類型的表型變化(即對生物體可觀察到的物理特徵或性狀的變化)對環境適應過程的相對貢獻。「塑性」表型變化涉及改變的基因活性,但不重寫D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而突變通過修改密碼本身中的字母序列而引起改變的基因活性。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爭論塑性和突變引起的適應性變化的相對作用,以及前者是否可作為後者的墊腳石。
  • 新基因幫助預測植物適應環境能力
    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聯合研究,發現了火炬松適應能力的基因,這將有助於預測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有關專家指出,該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造林計劃的效率。相關論文發表在《遺傳雜誌》(Journal of Heredity)上。
  • 適應新環境 零售商的「基因改造」浪潮
    「企業發展基因論」簡而言之,認為「一個在某個領域特別成功的大公司一定已經被優化得非常適應這個市場」,企業往往被這些「基因」桎梏,難以在新的市場取得成功。吳軍藉此在9年前分析IBM做不了個人計算機,微軟適應不了網際網路時代。然而,吳軍對微軟的預言失敗了,憑藉雲計算和AI的微軟已經站上網際網路之巔。
  • 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為適應深淵環境,胃,肝和卵增大,肌肉更薄和骨骼不完全骨化。三、MHS在整個基因組中變異率較低,但蛋白質進化率較高在這9種硬骨魚中,MHS基因組具有較低突變率,前期研究表明突變率收到環境,代謝率,生活特徵,特別是繁殖率等影響。
  • 遺傳背景可能會影響我們對衰老的適應能力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衰老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對同性雙胞胎進行為期10年的DNA甲基化研究後發現,我們對衰老的適應能力可能會受到基因的影響。表觀遺傳是附著在DNA上的化學物質控制其活性的過程。表觀遺傳改變可以遺傳給後代,它可能對加速衰老以及伴隨衰老而來的認知和身體功能衰退至關重要。
  • 研究顯示,生物會記住祖先生活的環境,並可快速重新適應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青藏高原和鄰近低地養雞的研究,該實驗表明了生物會攜帶著它們祖先家園的長期「記憶」,幫助它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為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提供了新的見解。在當今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這一話題尤其重要,因為氣候變化正在給全球動植物帶來挑戰。
  • 氮元素影響茶葉中代謝物積累和基因表達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立志研究組以一年生雲南大葉茶苗為研究材料,採用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對不同氮水平和氮形態下生長一定時期的茶苗的生理指標、代謝物積累和基因表達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 基因具有差異性!受環境影響,中國人的基因有很大不同
    ,基因對於生命體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生物體的生、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現象都與基因有關,它是決定生命健康的內在因素。 不過基因與環境之間的聯繫也是比較緊密的,基因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由於生長環境、生活習慣的不同,基因也會有差異
  • 電刺激對菌活力及抗性基因表達的影響
    (ARG)表達。2.5 RNA提取和實時PCR然後通過實時PCR定量sulI、sulII和int1基因的表達。3.7電解刺激對基因表達的影響>圖7.不同電流強度對基因表達倍數變化的影響。此外,暴露48小時後,sulII和intI基因表達水平增加。以上都證實了應用生物電化學技術處理抗生素廢水的潛在風險。
  • 細胞內分子聚集有利於基因表達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最近,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利用人造細胞系統,對這些聚集在一起的分子進行了近似研究,發現這種緊密聚集有利於基因表達過程,尤其是在其他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這一發現有助於合成生物學家將來開發出人造細胞,用於藥物遞送、生物燃料生產和生物傳感器研製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基因表達,男女有別
    這些數據集包括 838 名捐贈者 49 個組織的 15201 份 RNA 測序樣本和每個捐贈者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該團隊將 GTEx 數據與疾病和其他性狀的大規模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相結合,進一步詳細闡述了編碼區和非編碼區的遺傳效應如何影響基因表達和剪接調控,這也是疾病的驅動因素。
  • 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童年環境會對基因產生長期的影響
    「這一發現表明,表觀遺傳調控可能是兒童時期的環境改變成人健康的一種機制。」用非科學的語言來說,這意味著在一個社會經濟不利的環境中長大會影響你的基因功能,進而影響到你成年後的健康。在這裡,該研究的合著者之一亞倫魯本和《改變你的基因,改變你的生活》的作者、表觀遺傳學專家佩爾蒂埃解釋了童年環境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基因的,以及這種影響有多大。
  • MP綜述植物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
    該綜述系統總結了植物在適應相同極端環境過程中的基因組趨同進化的最新進展,探討了基因組不同層次趨同進化的發生頻率,並為基因組趨同進化的研究提供了系統的總結和展望。,綜述了植物基因組在適應極端環境過程中的趨同進化研究。
  • 長頸鹿個子高的秘密揭開 適應環境的演化結果
    原標題:長頸鹿個子高的秘密揭開   科技日報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王小龍)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小組日前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為數不多的幾個基因決定了長頸鹿的外形特徵,而這極有可能是其為適應環境進行演化的結果,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