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生物會記住祖先生活的環境,並可快速重新適應

2020-10-30 用戶92322398432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青藏高原和鄰近低地養雞的研究,該實驗表明了生物會攜帶著它們祖先家園的長期「記憶」,幫助它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為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提供了新的見解。在當今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這一話題尤其重要,因為氣候變化正在給全球動植物帶來挑戰。

在中國科學家和密西根大學生物學家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在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和鄰近的四川省低地孵化並飼養了數百隻雞。這些藏雞至少在4000到4500年前從南亞和東南亞的紅色叢林家禽中馴化而來。大約1200年前,它被帶到青藏高原,在那裡它獲得了高海拔適應能力,如增加攜帶氧氣的紅細胞。實驗中,一些低地雞的蛋是在高原上孵化的,一些高海拔雞的蛋是在海拔670米的地方孵化的。

這一做法的目的是評估生物表型變化的兩種類型的相對貢獻,即對生物體可觀察到的物理特徵或特性的變化對環境適應過程的影響。「可塑性」表型改變涉及基因活性的改變,但不重寫D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而基因突變通過修改密碼本身的字母序列而引起基因活性的改變。

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爭論可塑性和基因突變誘導的適應變化的相對作用,以及前者是否是後者的墊腳石。

在這項雞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當生物體被重新引入到祖先的環境中時,它們是如何重新適應的。他們發現,當有機體回到祖先的家園時,可塑性的變化比它們適應新環境時發揮的作用更為突出,這揭示了過去經驗對未來進化機制的影響。

為了研究可塑性和DNA序列變化的相關作用,研究人員觀察了低地雞和藏雞在腦、肝、肺、心臟和肌肉五種組織類型中的基因表達差異。為此,他們分析了這些組織中細胞的RNA轉錄體。基因組是由DNA構成的,它包含構建有機體所需的指令。為了執行這些指令,DNA必須被讀取並轉錄成信使RNA分子。

通過分析一個細胞中被稱為轉錄組的整個RNA序列集合,研究人員可以確定基因何時何地被打開和關閉。基因表達研究提供了在各種條件下活躍表達基因的快照。基因活性的變化改變了有機體的表型,包括形態、行為和生理。

在雞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動物首次適應青藏高原時,雖然許多突變引起的表型變化是必要的,但當藏雞被帶回低地時,可塑性變化很大程度上將轉錄體轉化為首選狀態。在卵子「孵化率」方面也看到了類似的結果。

低地雞蛋在陌生的青藏高原孵育時,孵化率顯著低於藏雞蛋。但當藏雞的卵在低地孵化時,兩組間的孵化率沒有顯著差異。卵的結果表明,當一個生物第一次被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需要進行適應性的突變改變,而當那些相同的生物回到祖先的家園時,可塑性的改變將起到作用。研究團隊還分析了先前對孔雀魚和大腸桿菌研究中的轉錄組,不管新環境比祖先環境壓力更大還是壓力較小,都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總之,該項國際合作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一種從細菌到脊椎動物的現象,即有機體以表型可塑性的形式記住了它們的祖先環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吧!

相關焦點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這項研究提供了有關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新見解,這一主題在當今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尤為重要,這正給全球動植物帶來挑戰。
  • 祖先生活的環境已經深深地烙印在基因中,即使發生了基因突變
    生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多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突變,生物體通過基因突變獲得新的功能和性狀,並以此適應新的環境。另外一種是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這種變化並不會改變DNA的遺傳密碼,但是改變了不同基因的活性,從而使生物體的行為、形態、生理發生改變。
  • 祖先生活的環境已經深深地烙印在基因中,即使發生了基因突變
    生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多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突變,生物體通過基因突變獲得新的功能和性狀,並以此適應新的環境。另外一種是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這種變化並不會改變DNA的遺傳密碼,但是改變了不同基因的活性,從而使生物體的行為、形態、生理發生改變。
  • 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然而,我們對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海生活的遺傳基礎和進化歷史卻知之甚少。為適應深淵環境,胃,肝和卵增大,肌肉更薄和骨骼不完全骨化。三、MHS在整個基因組中變異率較低,但蛋白質進化率較高在這9種硬骨魚中,MHS基因組具有較低突變率,前期研究表明突變率收到環境,代謝率,生活特徵,特別是繁殖率等影響。
  • 研究稱智人適應多種生態環境的能力超強
    新華社北京8月1日電德國和美國研究人員分析發現,與其他原始人類相比,現代人類所屬的物種——智人適應多種生態環境的能力特別強,包括一些相當嚴酷的環境。超強的「生態可塑性」可能是智人得以生存並發展至今的原因。
  • 人們從一開始就錯了,研究發現,人類的祖先或生活在海洋裡
    談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聯繫到著名的進化論,作為當代生物學的重要理論,它的提出使得我們對於生物的起源和進化有了更加合理的認知。同時,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讓我們還可以通過對DNA基因分子鏈的研究,找到更多關於人類起源的信息。
  • 某些基因的丟失可能有助於鯨魚的祖先適應海底生活
    就像剝下來遊泳一樣,鯨魚和海豚的祖先可能在從陸地笨拙者過渡到水生動物的過程中脫落了一些基因。研究人員在9月25日的《科學進展》上報告說,由於逆戟鯨,瓶鼻海豚和其他鯨類的祖先喪失了至少85個基因的功能,因為它們適應了在水中全日生存。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志瑾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張立業、動物研究所與安徽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生閆忠澤、首都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任志傑為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員、劉志瑾副研究員和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Christian Roos博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百邁客生物科技作為合作單位共同參與研究。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這56個PSGs在KEGG途徑中顯示出「鈣信號」和「催產素信號」,以及「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和「肢體形態發生」的富集,暗示了石山葉猴對喀斯特生境潛在的生理和形態適應。
  • 研究揭示綠藻適應南極環境的早期演化機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極大陸如何生存演化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生物學問題。目前,對於嗜冷生物生命活動的研究主要是基於對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經過長期的突變積累和適應性演化形成的。那麼,通過大氣層流等途逕到達永久性寒冷環境的微生物,在細胞內各種參與代謝的酶完成冷適應之前怎樣在低溫下保持一定的代謝活性和生長能力呢?這個問題對於理解生物如何適應南極等常年寒冷環境至關重要,然而此前一直沒有答案。
  • 真實存在的遠古生物,若它們復活了,還能適應今天的生活環境嗎?
    真實存在的遠古生物,若它們復活了,還能適應今天的生活環境嗎?1、白堊刺甲鯊白堊刺甲鯊,晚白堊紀晚期(一億年前)興起了一種大型鼠鯊科代表,它的出現宣告鯊魚家族對海王發起了最有力的挑戰,其大小與第三紀、第四紀生活的大白鯊相當,屬於頂級海洋掠食動物,體長可達7米,體重約3.5噸,有著巨大的長滿牙齒的嘴巴,牙齒邊緣鋒利但是沒有鋸齒結構,可見其強悍的實力。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作為人類,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要歸功於我們最早的祖先。除此以外,火山活動促成了這些環境和生態變化。通過測定這些工具的年代,研究人員能夠確定被稱為古人類(hominins)的早期人類,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周期性地使用該區域,些環境的變化也會改變它們可以食用的動物和植物的類型。也有一些時期顯示沒有早期人類的活動,這表明當這個地方不適合他們的需要或不適宜居住時,他們有足夠的能力遷徙到其他地區。
  • 上百噸重的鯨魚,它們的祖先也是龐然大物嗎?
    鯨魚的演化是較為奇特的,哺乳動物多是生活在陸地上,鯨魚的祖先也是如此,但是它們卻又重新返回了海洋。DNA中有一些轉位子,它們可以複製並插入其它基因中,這種過程是隨機的,因此轉位子插入到基因組的同一位置的機率是很低的,而現代鯨魚和現代河馬及一些反芻類動物的轉位子卻插入到基因組的同一位置,除了解釋為它們有親緣關係,也沒有別的解釋了。
  • 科學家建立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祖先3D結構(圖)
    科學家分析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的3D結構模型,發現它的肢體是如何適宜各種地形環境,它不僅可以在空中飛行,還在地面上靈活爬行  【搜狐科學消息】據美國科學日報報導,近日,科學家將3億年前蟑螂的祖先物種以3D結構清晰地呈現出來。
  • 澳學者開發出源於人類脂肪的「變色龍」幹細胞,可適應環境並修復...
    【澳學者開發出源於人類脂肪的「變色龍」幹細胞,可適應環境並修復受損組織】據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具有再生能力的新型幹細胞,這種由人類脂肪細胞製成的誘導專能幹細胞(iMS),可以像「變色龍」一樣適應周圍環境並修復一系列受損組織。
  • 科學家建立3億年前遠古蟑螂物種祖先3D結構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科學家對一種叫做「Archimylacris eggintoni」的遠古物種化石進行3D結構成像,這一物種是現代蟑螂、螳螂和白蟻的共同祖先。它們生活在3.59億—2.99億年前的石炭紀時期,當時地球生物正從海洋過渡至陸地。
  • 迷你世界:空島生存難度解析,面對特殊環境,玩家能否快速適應?
    接下來將會對空島的生存難度進行解析,面對特殊環境,探究一下玩家能否快速適應空島地圖。01空島森林資源是否滿足生存需求?另外森林資源屬於可再生資源,當獲取到木方塊以後,剩餘的樹葉可以成為種子,通過把樹的種子種植在土塊上,可以重新生長成參天大樹,憑藉這個優勢和技巧,玩家可以無限獲得木方塊。由此來看,空島地圖中的森林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02生存道具製作是否具備前提條件?
  • 要記住,在這個世上是你適應環境,適者生存,而不是環境適應你!
    先適應環境,生存比什麼都重要「既來之,則安之」,這句千古名言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他人,要以坦然之心面對一切,這是我們的生存基礎。無論是所處的地理環境還是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你的個人觀念也要隨之變化,以適應這個新的環境。如果你無法適應環境,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你可以改造這個環境,讓環境來適應你;要麼你就只能被社會淘汰。
  • 為什麼地處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島,會生活著適應寒冷環境的企鵝?
    動物百科全書:科隆群島說起「企鵝」我們肯定會想到南極的企鵝,想到在南極寒風中圍成一個圈來保護企鵝蛋的企鵝爸爸們確實南極地區是企鵝分布最多的地區,目前全球大約有18種企鵝,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南極地區,所以一說到企鵝,我們都會想到寒冷的環境。不過企鵝也並不是一定要生活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在南非開普敦地區也分布有企鵝,不過更為神奇的是在赤道地區居然也有企鵝分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