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2020-11-28 生物幫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

這項研究提供了有關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新見解,這一主題在當今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尤為重要,這正給全球動植物帶來挑戰。

至少在4,000至4,500年前,這隻雞是從南亞和東南亞的紅色叢林家禽中馴化而來的。它大約在1200年前被帶到青藏高原,在那裡它獲得了高海拔的適應性,例如攜帶氧氣的紅細胞的增加。

在密西根大學生物學家及其中國同事的一系列實驗中,研究人員在青藏高原海拔近11,000英尺的高海拔地區以及中國四川省附近的低地進行了孵化和飼養。在高原上孵化了一些低地雞的卵,在海拔2200英尺的地方孵化了一些高海拔的卵。

目的是評估兩種類型的表型變化(即對生物體可觀察到的物理特徵或性狀的變化)對環境適應過程的相對貢獻。「塑性」表型變化涉及改變的基因活性,但不重寫D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而突變通過修改密碼本身中的字母序列而引起改變的基因活性。

進化生物學家一直在爭論塑性和突變引起的適應性變化的相對作用,以及前者是否可作為後者的墊腳石。

在雞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對有機體重新引入祖先環境時如何重新適應特別感興趣。他們發現,與有機體適應新環境相比,當生物返回祖先家園時,塑料變化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加州大學生態與進化生物學系教授張建志說:「這些發現揭示了過去的經驗影響未來進化的一種機制。」

「我們的發現促進了關於塑料和遺傳變化在適應中的相對作用的最近辯論,並揭示了考慮環境是要改變為新穎的還是祖傳的重要性。」

研究結果定於5月22日發表在「科學進步」雜誌上。

為了研究可塑性和DNA序列變化的相對作用,研究人員研究了低地雞和藏族雞在五個組織類型:腦,肝,肺,心臟和肌肉中的基因表達差異。為此,他們分析了這些組織中細胞的RNA轉錄組。

基因組由DNA組成,其中包含構建生物體所需的指令。為了執行這些說明,必須讀取DNA並將其轉錄成信使RNA分子。

通過分析細胞中稱為轉錄組的整個RNA序列集合,研究人員可以確定何時打開基因以及何時關閉基因。基因表達研究提供了在各種條件下活躍表達的基因的快照。

基因活性的變化會改變生物體的表型,包括其形態,行為和生理學。術語表型可塑性是指環境誘導的不涉及基因突變的表型變化。

在雞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當動物首次適應青藏高原時,許多突變引起的表型改變是必要的,而當藏雞被帶回低地時,可塑性變化很大程度上將轉錄組轉變為首選狀態。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生物會記住祖先生活的環境,並可快速重新適應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青藏高原和鄰近低地養雞的研究,該實驗表明了生物會攜帶著它們祖先家園的長期「記憶」,幫助它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為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提供了新的見解。在當今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這一話題尤其重要,因為氣候變化正在給全球動植物帶來挑戰。
  • 祖先生活的環境已經深深地烙印在基因中,即使發生了基因突變
    生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多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突變,生物體通過基因突變獲得新的功能和性狀,並以此適應新的環境。另外一種是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這種變化並不會改變DNA的遺傳密碼,但是改變了不同基因的活性,從而使生物體的行為、形態、生理發生改變。
  • 祖先生活的環境已經深深地烙印在基因中,即使發生了基因突變
    生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多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突變,生物體通過基因突變獲得新的功能和性狀,並以此適應新的環境。另外一種是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這種變化並不會改變DNA的遺傳密碼,但是改變了不同基因的活性,從而使生物體的行為、形態、生理發生改變。
  • 記憶還能遺傳?你吃的魚,可能就殘留著史前的記憶
    研究人員發現金魚可以在長達1個月裡記住「光—躲避」的行為模式。 除了金魚,研究人員還通過「光-食物」的刺激方式在模式生物斑馬魚上發現類似的結果。不僅如此,後續還有科學家觀察到飼養的魚類對進食刺激能夠保持長達幾年的記憶。
  • Cell:記憶也是可以遺傳的
    2016年5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最近發現,我們的生活經歷也許可以遺傳給子代或孫代這一現象不禁引發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種「記憶」是如何遺傳的?來自Tel Aviv大學的研究者們希望搞清楚這一問題,他們發現能夠通過外界幹預的方式「啟動」或「關閉」環境影響的代際遺傳。
  • 古多倍化在被子植物進化適應的遺傳貢獻
    另外,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全基因組複製事件不是在被子植物系統發育位置中漫無目的分散式的,而且暗示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是受環境選擇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出現在白堊紀-古新世(K-Pg)且獨立存在於許多植物譜系中,表明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有能幫助物種度過極端環境的作用。多倍化可以協同C4 grassland的擴張和對最近的冰川期的最大適應。因此全基因組複製推測對於協同度過極端環境和滅絕事件。
  • 解密DNA中的祖先記憶,這或許可以讓我們成為天才
    因此有人認為,這或許就是我們基因中的統一記憶,是從我們從祖先的基因中繼承下來的。這可能和祖先遇到危險時發出的尖叫聲的頻率一致,因此才會讓人產生一種頭蓋骨被鋸開的驚恐感覺,這種噁心且厭惡的感覺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統一感受。但這並不能作為嚴謹的證據,有沒有科學的依據來證明記憶確實可以存儲在基因中呢?答案是有的。
  • 動物所等揭示石山葉猴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德國靈長類研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科研機構合作,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本研究藉助二代、三代PacBio和HiC技術組裝了雄性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高質量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CAV1.2)具有有效減少鈣離子內流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石山葉猴物種在高鈣環境中的正常生活。
  • 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表觀遺傳 (epigenetic) 機制是讓諸如飲食、疾病和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能夠激活或關閉身體中基因的生物機制很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記憶在卵子和精子的生成過程中會被抹去。但是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表觀遺傳信息可以傳遞下一代,但是科學界對這些遺傳到下一代的表觀遺傳信息的功用並不了解。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研究重點放在一種稱為H3K27me3的表觀遺傳特徵上。H3K27me3是對組蛋白(histone) H3上特定位置賴氨酸(lysine)的甲基化修飾。
  • .| 微生物群在人類遺傳適應中的作用|微生物群|雙歧桿菌|乳糖酶|...
    面對快速的環境變化,生物如何適應新環境是進化生物學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剛剛,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人員在science發表了最新文章:回顧了人類適應新環境的例子,這些例子表明宿主基因和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宿主機制可以在本地適應過程中替代或補充有益的微生物群功能。尋找微生物群與人類遺傳適應性有關的其他例子。
  • 「項目案例」MBE|石山葉猴基因組揭示適應喀斯特環境的遺傳機制
    本研究藉助二代、三代PacBio和HiC技術組裝了雄性黑葉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高質量基因組,利用比較基因組、種群基因組及其細胞學功能實驗,揭示了烏葉猴屬中的石山葉猴種組物種適應喀斯特特殊生境的遺傳機制,發現石山葉猴的鈣離子通道蛋白
  • 基因定向遺傳和基因突變
    我們的經歷得以在記憶中長時間記錄下來,從而形成長時記憶。形成了長時記憶就有機會形成記憶的遺傳。 這涉及到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我們都知道DNA可以複製並轉錄成RNA,RNA翻譯成蛋白質。那我們可不可以試想一下我們的蛋白質是不是也可以逆翻譯成RNA,然後逆轉錄成為DNA呢?儘管科學家至今都沒有發現蛋白質可以逆翻譯成RNA從而逆轉錄成DNA,但是並不代表沒有這種可能。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靈長類生態學研究組與英國卡迪夫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二代測序平臺(Illumina HiSeq2000、Illumina HiSeq2500),對81個分布於中國境內17個採樣點的野生獼猴個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深度重測序,並通過種群基因組學分析,揭示了中國野生獼猴不同亞種的種群遺傳結構和演化歷史,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
  • 遺傳背景可能會影響我們對衰老的適應能力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衰老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通過對同性雙胞胎進行為期10年的DNA甲基化研究後發現,我們對衰老的適應能力可能會受到基因的影響。表觀遺傳是附著在DNA上的化學物質控制其活性的過程。表觀遺傳改變可以遺傳給後代,它可能對加速衰老以及伴隨衰老而來的認知和身體功能衰退至關重要。
  • 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團隊與研究員葛頌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以薺屬植物為研究對象,揭示了「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
  • 新基因幫助預測植物適應環境能力
    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聯合研究,發現了火炬松適應能力的基因,這將有助於預測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有關專家指出,該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造林計劃的效率。相關論文發表在《遺傳雜誌》(Journal of Heredity)上。
  • 聯合國糧農組織:將遺傳多樣性納入氣候變化適應計劃
    人民網聯合國11月24日電(記者 殷淼)在巴黎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夕,聯合國糧農組織24日在義大利羅馬發布了《支持將遺傳多樣性納入國家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的自願準則》,以幫助各國在氣候變化條件下更好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遺傳資源。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生物遺傳因子分析的文章集二下篇意識形態、精神狀態與遺傳鏈
    :人類,在不同的時代環境獲得與之對應生存能力和體外特徵,隨著鹼基序列一代代的遺傳,發生極低概率的基因突變,鹼基排列順序缺失、增加、移動等的略微變化造成生物顯性因子的內部生存能力和外部體外特徵,或是隱性因子的當代無法顯現的生存能力和體外特徵,不論有用還是沒用的生存能力和體外特徵,只有四個鹼基的情況卻要表達位於不同時代環境的生存能力和體外特徵,就算是基因遺傳鏈基本的遺傳因子的基因,描述某個能力和特徵或是能力和特徵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