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植物所揭「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丁佳)日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亞龍團隊與研究員葛頌以及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研人員合作,以薺屬植物為研究對象,揭示了「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的一種進化機制,為理解植物關鍵適應性狀的進化提供了新的證據。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最近的國際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十字花科薺屬的Capsella rubella(斜體)是一個新進起源的二倍體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其祖先物種C. grandiflora(斜體)少數個體的交配系統發生轉變,從異交變為自交,形成了C. rubella(斜體)。然而,儘管C. rubella(斜體)形成中遺傳多樣性極大降低,但其分布範圍卻比其祖先大得多。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兩個物種,發現轉座子在自交物種C. rubella(斜體)裡高度富集,轉座子變異促進了快速的表型變異,如轉座子插入到開花時間相關基因區域促進開花,早開花使這個物種能夠適應地中海氣候。這一結果表明,「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產生的一個原因是由於轉座子 「爆發」式的大量擴增,導致產生遺傳變異特別是關鍵適應性狀的變異,使得遺傳多樣性很低的物種在新的生境快速適應。

據了解,在物種形成或物種入侵過程中,往往只涉及到祖先物種裡的少數群體和個體,這些適應於新生境的新物種或入侵群體,其遺傳多樣性通常很低。這種很低的遺傳多樣性和很強的適應能力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被稱為「生物入侵的遺傳悖論」。對於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有助於人們加深對物種適應性進化的認識。

DOI:10.1073/pnas.1811498116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首次解析小麥適應性進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山東農大供圖 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被認為是驅動生物遺傳多樣性和新物種形成的主要成因。但在不存在地理隔離的情況下,植物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從而形成新物種,尚鮮有證據。 3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山東農業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以色列海法大學等團隊在小麥物種進化領域的重要突破,闡明了同域情況下野生二粒小麥生態適應性進化機制,首次搭建了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下植物同域物種形成機制模型,同時為小麥野生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提供了理論參考。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薇甘菊:「瘋狂」的植物殺手—新聞—科學網
    殊不知,它卻是外來入侵的「瘋狂」植物殺手,以「死亡纏繞」為殺手鐧,可匍匐變身「地毯」,也可順藤蔓形成覆蓋,給其他植物和生態造成危害。 認清薇甘菊的入侵路徑和生長機制,開發抑制薇甘菊繁殖蔓延的技術,已成為當前受災地區的重大需求和重大難題。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 創新為主軸 以「創新」為主軸貫穿全書,並非編纂者的一時興起或權宜之計,而是基於遺傳發育所60年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文化而言:從雜交高粱到麥草遠緣雜交,再到水稻分子設計育種;從胚胎移植到人類基因組測序,再到組織器官再生。正是這一次次在生命科學和技術前沿的突破,一項項尖端科技創新成果,鋪就了遺傳發育所60年的創新之路。
  • 中科院植物所發表植物春化開花機制綜述文章—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種康率領的團隊受邀在日前在線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上發表了綜述文章「記憶冬天的春化機制」,囊括了最新的春化作用調控和感知機制
  • 蕓薹屬植物基因組三維結構與進化機制有關—新聞—科學網
    白菜和甘藍全基因組染色質交互熱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油料所)種質資源團隊在蕓薹屬基因組進化方向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成功繪製白菜與甘藍的三維基因組圖譜,發現基因組三維結構與其同源基因保留機制存在密切聯繫,為蕓薹屬物種的功能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這種現象提示我們,研究個體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將為抗衰老提供重要線索,但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   蔡時青研究組利用秀麗線蟲這一模式生物探討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機制。秀麗隱杆線蟲是一種可以獨立生活的微小動物(成蟲體長僅1毫米), 其遺傳背景清楚、生活史短、行為清晰,是目前研究衰老的重要模式生物,許多重要的調控衰老的信號通路是在線蟲中首先發現的。
  • 昆明植物所揭示雲南被子植物區系形成原因—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李嶸課題組以中國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雲南為例,揭示了雲南被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原因。
  • 昆明植物所解析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漾濞槭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獲悉,該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完成了漾濞槭全基因組測序、組裝,獲得了近於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全基因組
  • 中科院遺傳所離休人員:憶遺傳所創建歷程—新聞—科學網
    為了遺傳學科發展的需要,1959年9月,原中國科學院遺傳栽培研究室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兩個動物遺傳組合併,成立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此後,遺傳所的研究領域則由單純的植物擴展到動物。 1960年,遺傳所派童克中、湯懋竑到上海植物生理所沈善炯處學習微生物研究。他們學成回所後,在所內又抽調了一些人同湯懋竑、童克中等組成微生物研究組。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躍動的「生物大分子」—新聞—科學網
    「至於如何深化改革,在中科院的頂層設計下,大家普遍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一定要整合院內的優勢力量。」生物物理所所長許瑞明說。 在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生物物理所可謂實力雄厚。 經過周密籌備,由生物物理所牽頭,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藥物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動物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組建的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於2015年1月正式籌建,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由徐濤擔任主任。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豆科植物進化出與根瘤菌的共生關係,形成一種特殊的器官—共生根瘤,根瘤菌在其中將空氣中的氮氣固定為氨,供植物利用。
  •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
    【學術前沿】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魯非/焦雨鈴合作開發小麥屬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揭示小麥適應性進化關鍵… 2020-10-28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種子休眠與萌發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SNL1和SNL2參與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 種子休眠與萌發是植物由生殖生長過渡到營養生長的重要發育轉變進程,涉及大量基因的激活或者沉默。組蛋白修飾介導的表觀遺傳基因轉錄調控可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劉永秀研究組利用遺傳和生理生化等手段,揭示了擬南芥SNL1和SNL2調控種子休眠和萌發的分子機制。2013年,研究人員發現SNL1能夠結合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19,調控組蛋白H3K9K18的乙醯化水平,影響基因轉錄。
  • 中科院植物所等揭秘構樹基因組組成及根系菌群—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分子植物》 本報訊(記者唐鳳)大約3100萬年前,構樹與桑樹分開,進化出了獨特的纖維內皮。構樹低木質素、高纖維素的獨特比例,使其營養豐富,易被牲畜消化吸收,這也可能是它可以與土壤微生物共生的原因。
  • 中外團隊揭示被子植物受精過程關鍵機制—新聞—科學網
    它在花粉管與胚珠相互作用中具有「雙重調控機制」:既負責調控花粉管進入胚珠後破裂從而釋放精細胞的機制;也負責阻止別的花粉管進入已經「名花有主」的胚珠。 「明星受體」備受關注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開花植物進化出了花管粉受精現象,就是通過花粉管把不能運動的精子傳遞到胚珠中卵細胞。
  • 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植保所)生物殺蟲劑創製與應用創新團隊系統解析了重大農業害蟲棉鈴蟲氣味受體基因家族的功能,揭示了鱗翅目昆蟲通過嗅覺與被子植物協同進化的新機制。這一研究加深了人們對昆蟲與植物協同進化的認識,以這類關鍵的嗅覺受體為靶標可以發展環境友好的害蟲行為調控綠色防控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 鱗翅目昆蟲包括蛾子和蝴蝶兩大類,是地球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絕大多數鱗翅目昆蟲的幼蟲會危害各類農作物,而成蟲多取食花蜜來補充營養。
  • 研究解析蘋果遺傳進化機制
    近期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和澳大利亞澳洲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在蘋果屬植物多倍體化遺傳與進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Molecular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