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排:雄性藏雞(左)和雌性藏雞(右)。下排:雄性低地雞(左)和雌性低地雞(右)。
生物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多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突變,生物體通過基因突變獲得新的功能和性狀,並以此適應新的環境。另外一種是表型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這種變化並不會改變DNA的遺傳密碼,但是改變了不同基因的活性,從而使生物體的行為、形態、生理發生改變。
進化生物學家對兩者的關係一直爭論不休,生物體如何決定使用表型可塑性和基因突變?以及表型可塑性不是基因突變的墊腳石?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生物體對其祖先的生活環境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它們適應環境變化。而當生物體進入全新的環境時,更加依賴基因突變所獲得的新性狀。
這項研究對比了在青藏高原和附近低海拔地區的家雞。在大約4000至4500年前,家雞由東南亞的野生紅原雞馴化而來的。藏雞大約在1200年前進入青藏高原,同人類一樣,它們獲得了適應高海拔的新基因,血液中攜帶氧氣的紅細胞增加了。
紅原雞
為了研究表型可塑性和基因突變的相對作用,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們選擇了青藏高原海拔3300米地區以及附近四川省海拔670米地區的家雞品種,並在兩個地區同時孵化和飼養了這兩個家雞品種。
科學家研究了低地雞和藏雞在五種組織類型:腦、肝、肺、心臟和肌肉中的基因表達差異。為此,他們需要分析這些組織細胞中的RNA。
基因組由DNA組成,其中包含構建生物體所有遺傳指令。為了執行這些指令,細胞需要讀取DNA並將其轉錄成信使RNA。
DNA、RNA、蛋白質的轉化關係
通過分析細胞中整個RNA的集合(稱為轉錄組),科學家可以確定某個基因什麼時候被激活以及什麼時候被關閉。
科學家發現,當家雞首次進入青藏高原時,許多突變引起的表型改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當藏雞被帶回低海拔地區時,表型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轉錄組決定的。
研究生物體重新進入祖先環境時如何重新適應將是非常有趣的。與適應全新環境相比,當生物返回祖先家園時,表型可塑性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些發現揭示了過去的經驗影響未來進化的一種機制。
雞蛋的孵化率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結果。低地雞蛋在青藏高原上孵化時,孵化率顯著低於藏雞蛋。但是,當藏雞蛋在低地孵化時,兩種雞蛋的孵化率沒有明顯差異。
更早時候對孔雀魚和大腸桿菌的研究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
這些研究說明,從細菌到脊椎動物都有類似的適應性記憶現象,生物體的基因記憶了祖先的環境,在需要的時候通過表型可塑性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