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很好奇為什麼種子進入太空下來會發生可見的變化,但是人類進入太空後卻相安無事。難道人類更加適應太空生活?實際上並非如此,進入太空的種子會被誘發進行基因突變或者變異,當種子被種植長大,開花結果後就會體現出突變後基因的性狀,這個性狀對於人類來說有好有壞。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把一堆西紅柿的種子送上太空,那麼每顆種子發生的基因突變可能都不相同,有的讓西紅柿變得越來越甜,但是個頭卻變小了。而有的個頭非常大,但是不夠甜。但也會出現那種既甜個頭又大的西紅柿,把這些種子挑選出來,也就意味著太空育種成功了。
我們要明確一點並非是所有上個太空的種子最後都能發生基因突變,也並非所有發生基因突變的種子,最後結出的果實都是又大又甜的,只能說一切都是隨機的。最終得到人類需要的性狀概率也是很小的,並不能說上過太空的種子就能結大果實。
太空中的環境比較特殊,任何生物沒有特殊保護都很難在太空中生存下去。首先就是接近於絕對真空的環境,其次是沒有地球磁場的保護,會不斷的受到太陽輻射過來的高能粒子轟擊,簡單來說也就是輻射量增多,還有一點就是在太空中處於微重力的環境。恰好這些環境都可以提高基因發生突變的概率。我們的遺傳基因是染色體上的DNA,每一次細胞分裂複製,或者基因表達進行逆轉哭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基因突變。
你以為人類的太空人就不害怕這樣的環境嗎?
進入太空穿戴太空衣不僅僅是為了提供正常呼吸的環境,還是可以防止太陽的輻射,儘量的去減少身體被輻射的量。因為輻射的多了,也會發生基因突變。實際上基因突變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即使生活在地球表面上,有地球的磁場進行保護,但也會發生基因突變。
地球上從三十多億年前的簡單單細胞生命,發展到今天有180多萬個物種,這個發展進化的過程,本質的需求就是基因發生突變和變異,表現出現的性狀有好有壞,適應環境的就被選擇下來,而那些不適應環境的自然就會被淘汰。因此說人類上太空也是有發生基因突變的危險的。
例如在19年的上半年NASA太空人史考特在國際太空站待了340天返回地球,同時把他和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兄弟進行基因比對。最後的結果顯示史考特「免疫系統和DNA修復功能」出現突變,是無法恢復的永久損傷。具體體現在下邊幾個方面:
1、太空人的DNA中,端粒縮短的速度下降很快;
2、太空人在太空中受到損傷的DNA,其中91.3%會恢復,但剩下的不會恢復變成永久損傷;
3、太空人的視網膜神經厚度增加,這有助於在太空中保持好的視力;
所以說無論是什麼生物進入到太空高輻射、零重力的環境都會受到影響,只不過人類進入太空會做好防護,而把植物送上太空密度就是為了讓它們發生基因突變,所以沒有防護。因此最後就體現出種子發生突變得到好的性狀,太空人上天后再下來不會有可見的變化。所以也不存在人類天生就適應外太空的說法。
文/杜若,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歡迎關注我們:科學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