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媒體都曾報導過太空種子的故事,在我們的意識裡,在地球上一顆普普通通的種子,在登上太空之後再種植下去,就會得到體型變大的果實。
於是有人會問,既然種子登上太空之後,再繼續種植下去後代會變得很大,那人類登上太空之後,他的後代也會變得很高很大嗎?
種子登上太空之後再種植下去會變大這件事,其實純屬媒體的偏見性報導。事實上,太空種子育種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而且太空種子的後代也不都是體型變大。
太空育種,就是將地球上的種子搭乘火箭,飛入到太空之中。在搭乘火箭之前,科學家們就會對種子進行一些篩選,篩選出足夠優秀的種子才能搭乘火箭發射到太空中。
我們知道,太空環境和地球上完全不同,由於地球有地磁場以及臭氧層的保護,所以太陽高能帶電粒子無法進入地球,而是會被地球磁力線導向地球兩極。
除此之外,臭氧層也會吸收一部分太陽散發的紫外線,只留下極少數的紫外線照射到地球上。
其實無論是高能帶電粒子還是紫外線,都屬於電離輻射,它們都具有很強的能量,當它們穿越生物時,會有一定概率破壞生物的遺傳物質,比如:DNA,使得基因發生變異。
由於地球擁有地磁場和臭氧層的保護,使得這些高能射線只有極少數能夠到達地球表面,這也使得地球環境過於穩定,生物能夠在地球表面不斷地繁衍生息。
然而正是由於地球環境過於穩定,以至於生物基因變異的概率非常低(這裡僅僅指DNA作為遺傳物質的生物)。所以在地球上,生物的性狀很難發生改變,從一個物種演化到另一個物種,至少需要幾十萬年的時間。
但是在太空中,由於這裡的高能射線非常強烈,以至於它們的DNA會被高能射線所破壞,導致生物基因變異。
我們知道,基因變異是沒有方向的,當這些太空種子在返回地球後,科學家們還要對它們進行育種篩選,不斷淘汰不符合人類需求的種子。比如:演化地更酸、更苦、體型更小、結果率較低的果實。
保留一些符合人類需求的種子,比如:太空2號大蒜的體型並不大,但它高產;還有一種太空小麥體型也不大,但它的澱粉比較高筋,所以也被大面積推廣。
體型較大,只是太空種子的其中極其小的一部分,但由於媒體在宣傳時,體型更大更有宣傳點,而且更加直觀,所以很多媒體都喜歡用體型更大的果實作為宣傳,以至於人們提到太空種子就會想到體型更大的果實。
現在我們知道,太空種子即使登上太空,也不會變大,只是會發生基因變異。但是人類將太空人送入太空,會為太空人定做各種太空衣,以保證他們的基因不會發生較大的變異。
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人類具有感知疼痛的能力,如果人類的一些健康基因發生了變異,導致身體出現病變,比如:癌症,那麼會嚴重降低太空人的壽命,以及降低生活質量。
再者我們知道,外太空中有許多電離輻射,如果人體直接長時間暴露在太空環境中,那麼很有可能導致太空人因此而死亡。比如:核輻射其實也是電離輻射,車諾比核洩露時,在當時參與救援的消防員由於接受過量核輻射,以至於他們沒過幾天就去世了。
因此人類被送往外太空時,會穿上能隔絕高能射線的太空衣,防止人體接受過量輻射,所以即使太空人登上太空,他們的基因也不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他們依然能夠照常結婚生子,而且後代不僅不會體型變大,其他方面也和正常地球嬰兒表現相同。
比如:我國女太空人劉洋在執行完太空任務後生子,據其透露,她的孩子非常健康,和普通孩子沒什麼區別。
其實太空育種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種子除了要搭乘火箭發射到太空中,在返回地球後還要對其進行至少4年的定向選擇,並將其性狀穩定後才能推廣到市場種植。
其實,除了太空種子之外,科學家們還會利用其它方法培育新種子,比如:多倍體培育無籽西瓜,使西瓜不僅個頭大,而且沒有籽。科學家們也會使用基因編輯,培育出更為優質的種子,養活更多的人類。
可以說,即使沒有太空育種,人類也有智慧培育出又大又甜,抗病性又好的新種子,只是有了太空育種,人類多了一個育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