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間站生活近1年的太空人,被證實基因突變,變異人會出現嗎?

2020-12-04 三體使者

引言:進入太空是一件快樂而又美妙的事情?太空環境給身體帶來的損害或是你難以承受的!美太空人曾居國際空間站近1年,他的身體發生了諸多變化。

在很多人看來,太空人都是上帝的寵兒,上天給予了他們幾乎完美的身體以及卓越的智慧,憑著優越條件,他們能通過重重選撥,最終代表國家邁入太空,盡情欣賞太空風採。可事實上,太空人這一職業並沒有大家想像中輕鬆,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美好。

首先,我們知道,太空人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太空人定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在了解這一職業之前,不少人會誤以為只要天資夠好,便能勝任太空人一職業,但實際上,在選撥過程中,考官除看重太空人的身體狀況及心理承受能力外,還更加注重太空人的品質及毅力,畢竟人們常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這句話放在航天業同樣適用,即「優秀的外殼數不勝數,但堅毅而無私的品質萬裡挑一」。

能被選中已是經過重重考驗,成為候選太空人後,他們還需承受來自體能、心理、應變能力等多方面高強度的訓練。俗話說,「越努力才能越幸運」。太空人也是在背後付出了異於常人的努力最後才能獲得常人無法擁有的體驗與殊榮。所以,我們不應簡單表面地去認識事物或職業,多數光鮮之人都不是靠天賦吃飯,他們一直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咬牙努力與堅持。

那麼,被確定為太空人最終人選是否就意味著不需再努力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太空環境兇險,進入太空好比是與死神肩並肩,稍有差池便可能被死神帶走。即便順利完成了航天任務並回到地球上,他們也還需與各種不適和病痛做鬥爭。

細心觀察的朋友或許發現,中國許多太空人都僅去過太空一次,我們鮮少見到有太空人往返太空多次。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去一次太空會給他們身體帶來一定損害,而當他們完全恢復後,其年齡與身體素質已不允許他們徵戰太空。

太空環境真的會給人體帶來傷害嗎?答案是肯定的,早前,NASA曾公布了太空人史特考的身體變化情況,他在國際空間站中生活了340天。剛回到地面時,史特考坦言,感覺自己好像患上了重感冒,四肢無力,意識不清,像一顆即將枯萎的小草。後來,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調理,史特考才慢慢緩過來。

3年過後,《科學》雜誌相關團隊為史特考安排了一次全面檢體檢。檢查結果顯示,與其雙胞胎兄弟相比,史特考體內的免疫功能以及DNA修復功能都出現了變異。從史特考當前的基因狀況來看,因久居太空而造成的基因突變屬不可逆轉突變。

一段時間後,研究團隊出具了更詳細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在國際空間站中生活了近一年時間後,史特考的頸動脈明顯增粗,他的視網膜也較從前厚了許多。同時,他的體重有所減輕,他腸道內的微生物的種類變多了,他的認知能力略微下降。最重要的是,史特考體內染色體末端的端粒變長了。結合整體情況來看,史特考回到地球時出現的不適症狀大都在6個月過後消失,但他體內有8.7%的基因發生了變化並至今未恢復原樣。

佛羅裡達大學的神經學專家賽德勒表示,史特考所出現的基因突變的狀況不會給他身體帶來直接而猛烈的影響,但可能會增加他患上癌症的可能。另外,賽德勒說到,端粒是一類與人體壽命有密切聯繫的事物,史特考體內端粒增長或會起到延長壽命的作用。從辯證角度來看,久居太空給人體帶來的影響有利也有弊,但從整體來看,還是不建議人類久留太空,畢竟太空輻射可能會直接影響到基因,而基因的突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說到這,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與分享!

相關焦點

  • 在太空生活的人基因會被改變嗎?科學家:太空人更容易患癌症
    那麼在沒有大氣保護的宇宙之中,人體是否會因為輻射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呢?在上周,NASA在《Since》上公布了太空人史考特的身體報告,引起了不少科學家的興趣。美國太空人史考特在2015年前往國際空間站開展為期340天的工作,在2016年返回地球。
  • 太空旅行造成基因突變?不會的! 美國宇航局發現太空人與他的雙胞胎...
    多少年來,人類一直生活在地球,和諸多動植物一樣,在這個蔚藍星球上完成生長和進化。隨著人類向太空進發,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和在太空中生長的變異植物那樣,如果人類也長時間在太空停留,我們的身體會不會發生變化?
  • 兩名太空人在太空生活1年後,被發現其基因永久突變,無法修復!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開始飛出地球去探索無垠的太空,那麼,如果人類在太空生活了一年的時間,當返回地球的時候,人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呢?體內的DNA跟離開地球的時候是否又完全一樣呢?隨著美國太空人最新的一項研究成果的公開,事實真相讓所有人都大吃了一驚。
  • 種子在太空會發生基因突變,人類卻沒事,難道我們適應太空生活?
    有的人很好奇為什麼種子進入太空下來會發生可見的變化,但是人類進入太空後卻相安無事。難道人類更加適應太空生活?實際上並非如此,進入太空的種子會被誘發進行基因突變或者變異,當種子被種植長大,開花結果後就會體現出突變後基因的性狀,這個性狀對於人類來說有好有壞。
  • 警惕:國際空間站微生物變異,太空船墜落或帶給人類恐怖病毒?
    眾所周知,細胞在分裂時都有一定機率發生突變,而由於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命周期都特別短,因此變異的累積就會被放大,產生直觀的可檢測到的特徵,而空間站的特殊環境無疑又推動了變異,使得我們可以預測地球上的細菌會要什麼變化。 國際空間站已經有了上千種微生物,而科學家們覺得這還不夠。
  • 太空人在空間站待了快一年,回地球後發現基因異常
    在太空中沒有大氣層,因而各種各樣的輻射橫衝直撞,它甚至會改變物種的基因。當然,這有時候是件好事情,我們把一些蔬菜的種子送入空間站待幾天,回到地球後種植出來就會發現基因變異的個體,然後我們再挑選其中表現較好的進行育種,培育出產量更高,抗病性更強的新品種,這就是太空育種技術。
  • NASA太空人回地球3年後,與雙胞胎兄弟DNA對比,發現基因突變!
    NASA太空人DNA發生永久突變?最新消息,NASA太空人史考特在國際太空站待了340天,回到地球3年後,科學家對他展開全身的檢查。然後和他的雙胞胎兄弟進行基因比對,結果顯示史考特「免疫系統和DNA修復功能」出現突變,是無法恢復的永久損傷。認知神經科學家稱,這不會對太空人造成直接危險,但不排除會增加他們未來罹患癌症的風險。
  • 20年近3000項實驗,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研究了啥?
    二十年前的本周,即2000年11月2日,三名太空人打開了新建成的國際空間站的大門,漂浮了進去,從此開啟了人類在這個太空前哨上的長期生活和工作。   在此期間,國際空間站上的太空人進行了大約3000次科學實驗,研究涵蓋一系列學科,包括基礎物理學、地球觀測和生物醫學研究(見「在軌研究」)。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一度被批評為意義相對不大,與地球上人們的生活沒什麼關係,但隨著太空人投入更多的時間,國際空間站上的科學研究已經開花結果。
  • 去了趟太空 太空人8.7%基因發生永久突變?這事沒那麼簡單
    近日,一則關於#太空人DNA發生永久突變#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引起了眾多人的關注和討論。而有些媒體報導中的「基因中8.7%的變化至今未恢復」引起了人們的遐想。很多人表示疑問,去了一趟太空,真的會讓8.7%基因產生永久突變嗎?
  • 宇宙環境惡劣,對太空人有何影響?7%的基因變化,還是人類嗎?
    我們常說環境將會改變物質固有的性質,這一點在人類身上得到了印證。一個惡劣的環境能夠改變人的適應能力,一個舒適的環境會讓人們的免疫力逐漸下降,無法招架可怕的病毒。環境會改變人的身體結構,一方面是環境使然,另一方面是人類的進化所導致的。
  • 回到地球發現基因突變,外太空有多可怕?
    回到地球發現基因突變,外太空有多可怕?夜晚仰望天空。就會覺得夜空非常的靜謐。而太空則是深邃而又黑暗。正如其描寫太空中,充滿了各種危險。不光有流星體的存在,還有各種輻射。所以生活在外太空中的太空人是在非常危險的環境中生存的。近日一位太空人回到了地球,他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而且他在太空中待過了300多天。
  • 太空人是一項崇高的職業,同時,太空人也是一項高危的職業。
    因此生活在空間站的太空人實際上是處於高風險的環境中的,美國一太空人被發現身體內的基因發生了突變,他已經在空間站待了300多天。同時,太空人也是一項高危的職業,因為他們要面對是前所未知的風險。人類歷史上已經有成功執行完太空任務安全回到地面的太空人,也有因為航天任務而犧牲的太空人。雖然回到地球上的太空人生命安全得到了保證,但是他們的健康狀況卻會發生一些意外的情況。曾有太空人在空間站上待了一個多月,回到地面後由於無法適應地球的重力環境而失去了行走能力。
  • 日本沿海出現「變異章魚」?福島核輻射威力仍在,會影響我們嗎?
    當我們提起核洩漏的時候,很多人會想到車諾比,4號核反應堆的爆炸,直接導致如今的車諾比成了一座無人問津的鬼城。現在很少有人會記得在2011年的時候,日本爆發了一場大地震,而當時核島福電站受到地震與海嘯的原因,導致了一場嚴重的核洩漏事故。
  • 太空變異!國際空間站廁所出現新型「超級細菌」?
    太空變異!國際空間站廁所出現新型「超級細菌」?舉個例子: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在國際空間站(ISS)的廁所裡發現了四種從未見過的耐抗生素細菌。在11月23日發表在《BMC微生物學》(BMC Micro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由加利福尼亞州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團隊分析了2015年從國際空間站收集的幾個細菌樣本。其中包括來自廁所廢物和衛生隔間的四個細菌樣品。
  • 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解析突變奧秘
    【環球科技報導記者程君秋】據臺灣「中央社」8月18日報導,科學家17日公布至今匯集的最大人類基因變異資料庫,凸顯出若干被錯怪導致罕見疾病的基因突變,以及可能對疾病扮演意想不到角色的其他突變。據報導,多達100人的研究團隊2年前建立外顯子組(exome)超過1000萬變異的資料庫。外顯子組僅是人類基因組的一小部份,佔DNA的不到2%,但具關鍵重要性。外顯子組由基因編碼部位組成,即DNA的蛋白質表現區,發生錯誤會引發串聯式效應,導致疾病。
  • 暴露在外太空的太空人真的會加速衰老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細胞核中攜帶基因的螺紋結構),端粒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變短,端粒長度的顯著變化被認為是衰老加速或者與衰老相關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痴呆症等)風險增大的標誌。暴露在太空中會改變端粒長度,這並不足為奇。
  • 「核汙染」導致生物出現隨機基因突變,變異成為不可控制的怪物
    在很多科幻電影和遊戲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生物,它們因為受到了核輻射造成了自己身體的基因突變,變成了超級怪獸。哥斯拉,多頭變異鯊魚,巨型章魚等它們通常都是刀槍不入又力大無窮,非常兇殘又繁殖力強大,關鍵是它們還長得很醜,光憑顏值就可以秒殺眾生。
  • 基因突變會帶來什麼變化?會像蜘蛛俠一樣,擁有「超能力」嗎?
    基因突變會帶來什麼變化?會像蜘蛛俠一樣,擁有「超能力」嗎?蜘蛛俠是每個孩子心中的英雄,之所以他會變成蜘蛛俠,是受到了一隻蜘蛛的叮咬,讓它的基因發生了變異,所以他才有吐出蜘蛛絲,在高樓大廈間任意穿梭的能力。
  • 還在期待外星生活?科學家發現太空人回地球後DNA「變異」
    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了非遺書的發展,而近幾十年人類已經成功的走向了太空,甚至也實現了載人登月的計劃,當然在未來還有更多的宇宙空間,等待我們人類去探索,但是太空人登上太空之後,所面臨的健康威脅一直是科學家的心頭病。
  • 暴露在外太空的太空人會加速衰老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細胞核中攜帶基因的螺紋結構),端粒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變短,端粒長度的顯著變化被認為是衰老加速或者與衰老相關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痴呆症等)風險增大的標誌。 暴露在太空中會改變端粒長度,這並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