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2020-12-08 生物谷

 

 

表觀遺傳 (epigenetic) 機制是讓諸如飲食、疾病和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能夠激活或關閉身體中基因的生物機制。長時間以來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著的爭論是在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性狀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日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不僅DNA遺傳信息可以傳給後代,用於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後代。而且,這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第一次闡述了這些遺傳給後代的表觀遺傳信息的生物學功能。

人體中有超過250種細胞,雖然他們擁有完全相同的DNA, 但是他們的形態和功能迥然不同。這種差異的產生是表觀遺傳過程的結果。表觀遺傳修飾能夠能夠讓DNA的特定區域吸引或排斥激活基因的蛋白,從而在不同種類的細胞中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達。很久以來,科學家們認為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記憶在卵子和精子的生成過程中會被抹去。但是近年來,科學研究表明表觀遺傳信息可以傳遞下一代,但是科學界對這些遺傳到下一代的表觀遺傳信息的功用並不了解。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研究重點放在一種稱為H3K27me3的表觀遺傳特徵上。H3K27me3是對組蛋白(histone) H3上特定位置賴氨酸(lysine)的甲基化修飾。它在包括線蟲、果蠅和人類等很多動物中都會出現,主要的作用是抑制基因表達。通過對H3K27me3進行免疫螢光染色,研究人員可以追蹤H3K27me3在生殖細胞、受精卵和胚胎中的分布情況。他們發現果蠅的卵子中富集著H3K27me3,而且受精卵和發育初期的胚胎中H3K27me3依然存在。

為了證明受精卵和胚胎中發現的H3K27me3是從母體中遺傳下來,而不是受精卵自身重新生成的,研究人員在卵子產生的過程中用反義RNA大幅度敲減 (knock down,KD) 了生成H3K27me3必須的E(z)甲基轉移酶。他們發現在E(z) mRNA和蛋白水平都大幅度降低(E(z)-KD) 的早期受精卵中,H3K27me3的水平並沒有減少,這表明這些H3K27me3是從母體中遺傳下來的,而不是受精過程中重新產生的。但是隨著受精卵的細胞分裂,E(z)-KD受精卵中的H3K27me3會迅速丟失,說明從卵子中獲得的E(z)對維持H3K27me3在細胞分裂時的傳播非常重要。

果蠅受精卵的早期發育可以分為幾個階段,最初的階段稱為全能核(totipotent nuclei)階段,這時所有的基因轉錄都是靜止的;隨後的階段稱為多能核(pluripotent nuclei)階段,這個階段只有100個左右基因開始轉錄;然後胚胎進入合子基因組激活(zygotic genome activation, ZGA) 階段,這時候大部分基因都被激活。運用染色體免疫沉澱測序技術(chromosome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 ChIP-seq),研究人員分析了H3K27me3在染色體上的分布。他們發現在這些胚胎發育階段,H3K27me3集中出現在染色體的特定區域上,這意味著在胚胎自身基因轉錄開始之前,表觀遺傳調控已經開始了。而在E(z)-KD胚胎中,這些特定的H3K27me3聚集特徵都不會出現。那麼這些胚胎早期的表觀遺傳調控的作用是什麼呢?

在ZGA開始之後,E(z)-KD胚胎開始能夠重新表達E(z) mRNA和蛋白,但是所有的E(z)-KD胚胎都無法完成正常胚胎發育。很多晚期E(z)-KD胚胎出現的問題顯示出胚胎的Hox基因調控失常。而Hox基因家族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恰恰是ZGA開始前H3K27me3聚集的區域之一。這些結果表明從母體中遺傳下來的H3K27me3和E(z)蛋白對後期發育時Hox基因的調控必不可少。在ZGA發生前H3K27me3和E(z)蛋白的缺失造成的影響也無法由ZGA發生後合子表達的E(z)來彌補。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E(z)-KD胚胎中另外一種稱為H3K27ac的激活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修飾增多。被H3K27ac修飾的區域與有些被H3K27me3修飾的區域相重合。而且H3K27ac激活的基因中有很多與胚胎發育中的重要過程相關,這些基因通常在胚胎發育後期才會被激活,但是在E(z)-KD胚胎中它們卻被過早地激活了。這種過早的基因表達可能是E(z)-KD胚胎無法正常發育的主要原因。因此,從母體遺傳的H3K27me3可以通過抑制H3K27ac的產生對基因表達進行微調,從而避免基因被過早激活。

研究人員們相信,他們的研究結果會具有更為深遠的影響。「我們的研究表明孩子從父母那裡不止繼承了基因。他們同時還繼承了一套重要的基因調控機制。這一機制會受到環境和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些發現為某些獲得性環境適應 (acquire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能夠傳遞到下一代的現象提供了理論基礎。」文章的資深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染色質調控系的Nicola Iovino博士說。而且,擾亂表觀遺傳機制可能導致癌症、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疾病等病症,這些新發現可能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單細胞測序助力中科院刊發《science》 表觀遺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日,安諾基因與動物所周琪、段恩奎研究組以及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所翟琦巍研究組合作,在高脂飲食誘導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發現一類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的小RNA(tsRNAs)可為一種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將高脂誘導的父代代謝紊亂表型傳遞給子代,成果發表於Science。很多證據表明,上一代在環境壓力下產生的某些獲得性性狀可以"記憶"在配子中並遺傳給下一代。
  • 外媒:遺傳不僅靠基因 表觀遺傳也扮演重要角色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外媒稱,遺傳不是僅通過基因傳遞。一項新研究證實,表觀遺傳指令也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據阿根廷《21世紀趨勢》周刊網站7月22日報導,該研究由德國弗賴堡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進行,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
  • 科學家證實表觀遺傳修飾可以跨代遺傳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強勁的證據證實不僅遺傳的DNA本身,而且遺傳的表觀遺傳指令,都會調節後代的基因表達。再者,這些新的認識首次描述了這種遺傳信息的生物學結果。這項研究證實母本表觀遺傳記憶是新的一代發育和存活所必不可少的。
  • Science:顛覆傳統認知!表觀遺傳修飾可跨代傳遞
    再者,這些新的認識首次描述了這種遺傳信息的生物學結果。這項研究證實母本表觀遺傳記憶是新的一代發育和存活所必不可少的。論文通信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染色質調節系研究員Nicola Iovino說,「我們已觀察到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表觀遺傳學出現以來就存在表觀遺傳信息跨代遺傳的跡象。比如,流行病學研究已揭示出祖父的食物供應和他們的孫子女增加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聯性。
  • 假如習慣可以遺傳?
    直到20世紀中葉,伴隨著表觀遺傳學(即圍繞遺傳學或遺傳學之上,在基因組之外的機制)的崛起,「獲得性狀遺傳」這一概念又逐漸被人們重視,用於解釋一些生物遺傳特徵。研究人員發現,一些習得行為和生理反應可能是被表觀遺傳的。然而,沒有任何新研究能夠完全解釋在體細胞組織中,習得或獲得的信息是如何交流並納入生殖系(germline)的。
  • Science:遺傳因素推動下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DNA序列變異與那些改變基因表達水平、導致性狀出現數量差異的因素和表觀遺傳狀態密切相關。人與人之間由於多種性狀(例如身高、頭髮顏色、行為和疾病易感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遺傳因素(先天性)和環境因素(後天性)是導致這種差異的「罪魁禍首」。近年來,大規模的遺傳研究已經在人群中確定了成千上萬個與不同性狀密切相關的特殊DNA變異。
  • Sci Adv|周慶華團隊揭示表觀遺傳修飾調控熱應激跨代遺傳
    責編 | 酶美當環境因素影響到生物體的體徵【1】、代謝【2】、行為【3】和壽命【4】等生理和行為特徵後,機體會以非遺傳信息的形式將這種影響因素傳遞給後代,即為表觀遺傳。表觀遺傳可以通過與DNA序列變化無關的信息,如通過DNA的甲基化、組蛋白的修飾、非編碼RNA以及小RNA等傳遞信息給後代,這種現象稱為跨代表觀遺傳(Transgenerational Epigenetic Inheritance,TEI)【5】。溫度是重要的環境因素,機體的環境經歷不可避免地包括溫度的影響。
  • 揭示表觀遺傳記憶跨代傳遞新機制
    2016年4月7日/生物谷BIOON/--根據表觀遺傳學---研究可遺傳的基因變化,其中這種基因變化並不是由我們的DNA直接編碼的---的說法,我們的生活經歷可能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的孩子。對創傷事件存活者的研究已提示著遭受應激(exposure to stress)可能確實持續地影響子孫後代。但是這些表觀遺傳「記憶」是如何傳遞的呢?
  • 我學者發現DNA守護者及表觀遺傳載體更新機制
    科學界一直認為,作為DNA的守護者及表觀遺傳信息載體的組蛋白不會降解。然而,邱小波團隊通過實驗發現,在精子發生和體細胞DNA損傷修復過程中,組蛋白均會降解。在精子發生過程中,單倍體基因組中只有4%的組蛋白將其所載表觀遺傳信息傳給了下一代。精子中組蛋白的選擇性降解可能有利於清除可導致疾病的表觀遺傳印記,並避免清除父代獲得的、有益的表觀遺傳印記。
  • Science:重大進展!在DNA複製期間,蛋白MCM2促進組蛋白中的表觀遺傳...
    染色質儲存著影響哪些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這就是說,我們細胞中的表觀遺傳信息有助於控制哪些基因「開啟」和「關閉」。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被稱作SCAR-seq的新技術,這使得他們解決了儲存在組蛋白中的表觀遺傳信息在DNA複製和細胞發生分裂時是如何傳遞的問題,並且成功地鑑定出一種當細胞發生分裂時負責細胞記憶傳遞的蛋白,即MCM2。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遺傳也不都是基因說了算
    因此,與會專家建議,國家應該繼續並更好的支持表觀遺傳學包括幹細胞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對同卵雙胞胎,擁有近乎完全一致的DNA遺傳信息,長大後卻性格迥異,亦或一方經常生病,另一方完全正常。這是為什麼?經典遺傳學完全無法解釋,而這一切,在表觀遺傳學那裡,似乎可以找到答案。說起表觀遺傳學,大多數人也許會搖搖頭表示沒有聽過,而說起遺傳學及基因組學,人們似乎並不太陌生。
  • 學會表觀遺傳很重要
    從DNA,嚴格來說是DNA上面的修飾,我們還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年齡」。知道了年齡,目標人群就會進一步鎖定,從而幫助警方更迅速地找到嫌犯或者受害者。那麼,我們是如何通過DNA推測年齡的?這還要從「表觀遺傳」說起。
  • DNA決定遺傳因素嗎?表觀遺傳學告訴你
    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問題。表觀遺傳學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呢?科學家說,這些方式各種各樣。比如,一種類型的表觀遺傳變化是DNA甲基化。當甲基被添加到DNA分子的一部分,這個DNA變的沉默,不會再產生蛋白質。
  • 表觀遺傳時鐘——預測衰老、疾病及死亡的個體化生物時鐘
    即表觀遺傳時鐘算法。這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Trey Ideker團隊做得一項非常有趣的研究,引起了我們對表觀遺傳時鐘的關注。背景:人類如何衰老是關於生命的一個重要課題,衰老是許多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例如心腦血管病、結直腸癌及代謝性疾病等。自20世紀中期以來,人類壽命有了顯著增加,然而慢性病死亡率卻並沒有相應地下降。
  • 表觀遺傳大牛張元豪繼Cell、Science後,在表觀遺傳領域取得新成果(系統總結!)
    到目前為止,細胞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變異不能明確地與細胞表型或細胞狀態相關聯。針對特定細胞類型和細胞階段的蛋白質染色有助於指示細胞表型,例如,對於遷移細胞狀態的磷酸化粘著斑激酶或對缺氧環境中的細胞的缺氧誘導因子(HIF1α)染色。雖然已經在增加這些單細胞技術的吞吐量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但細胞表型與單個細胞的染色質變異的直接聯繫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
  • 綜述:水稻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的主糧,在漫長的進化與馴化的過程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水稻遺傳與種質資源。近年來隨著粳稻(日本晴)和秈稻(93-11)品系全基因組序列及3000份水稻品種基因組信息的釋放,科學家在探索水稻複雜農藝性狀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而表觀遺傳調控在其中佔據了重要一席。
  • 表觀遺傳調控或可期待
    來源:LAGUNA DESIGN / Getty基因被譽為生命的密碼,儲存著生命的多種信息,會決定人的許多生命特徵,包括是否會得某種疾病,可謂操控著人的生、老、病、死。但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在基因序列無變化的情況下,基因表達,也即表型,也會發生改變,並遺傳給後代,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內容。
  • 飲食習慣會導致精子發生表觀遺傳變化,進而影響子女將來的健康
    那麼,飲食習慣是否可以通過表觀遺傳現象影響下一代呢?近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 Molecular Cell雜誌上發表題為:ATF7-Dependent Epigenetic Changes Are Required for the Intergenerational Effect of a Paternal Low-Protein Diet 的研究論文。
  • 貧窮能影響基因 還會遺傳給下一代?這真不是開玩笑
    但美國西北大學最新研究顯示,貧困可以在遺傳基因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記!難道說父母都很窮,自己就只能「認命」了?事實上,遺傳學的一些道理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這就要讓我們娓娓道來。遺傳基因與環境的關係眾所周知,通過遺傳基因父母能把一些特徵遺傳給孩子。基因存在於細胞核中,且位於染色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