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遺傳因素推動下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2021-01-21 生物谷

DNA序列變異與那些改變基因表達水平、導致性狀出現數量差異的因素和表觀遺傳狀態密切相關。

人與人之間由於多種性狀(例如身高、頭髮顏色、行為和疾病易感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遺傳因素(先天性)和環境因素(後天性)是導致這種差異的「罪魁禍首」。近年來,大規模的遺傳研究已經在人群中確定了成千上萬個與不同性狀密切相關的特殊DNA變異。然而,這些研究都沒有回答一個關鍵問題:絕大多數DNA變異是通過何種方式來改變細胞行為、引起特殊性狀(例如身高)出現差異的?本期期刊中的三篇文章(第750頁由Kasowski等人撰寫的文章,第744頁由Kilpinen等人撰寫的文章,第747頁由McVicker等人撰寫的文章)向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框架,以便於研究者們探索人群中遺傳變異與性狀差異之間關聯性的潛在機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發現DNA變異可通過序列特異性的轉錄因子活性,影響一種名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基因調控機制。

在過去的10年裡,遺傳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研究發現之一是:絕大部分與性狀相關聯的DNA變異都存在於一些曾經被稱為「垃圾DNA」的基因組區域中;這些基因組區域之所以被稱為「垃圾DNA」,是因為它們不能編碼蛋白質。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到,這些基因組區域含有一些調控性遺傳因素,能夠控制特定的基因在何時、何處、以何種程度進行表達,從而生成功能性的RNA與蛋白質產物。因此,大多數性狀相關性DNA變異改變的並不是基因本身,而是改變了那些控制基因表達過程的調控性遺傳因素。在過去的3年裡,研究者們已經認識到一些基因調控性變異與性狀(例如血膽固醇濃度)和疾病(例如糖尿病、骨關節炎、前列腺癌)密切相關。儘管我們獲得了如此傲人的研究進展,但是大多數調節性變異究竟是如何改變基因表達的——我們還知之甚少。

眾所周知,表觀遺傳學機制能夠調控可遺傳性的基因表達過程;但通常認為這種調控機制不依賴於DNA序列。DNA被包裹在一種名為染色質的三維結構中,而染色質的基本重複單位是核小體(nucleosome),它的組成結構為一條長約146個核苷酸的DNA,周圍環繞著由名為組蛋白(histone)的專門蛋白組成的八聚體。這八個組蛋白的胺基酸「尾部」均從核小體上突出來,而這些尾部上的特殊胺基酸在各種核酶的催化作用下,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化學修飾,例如甲基化、乙醯化或磷酸化。「組蛋白密碼假說(histone code hypothesis)」認為,組蛋白尾部修飾(表觀遺傳標誌)的特定組合與可增加或降低基因表達水平的轉錄因子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Kasowski等人、Kilpinen等人以及McVicker等人採集了眾多個體和三口之家成員的類淋巴母細胞系,並對這些細胞系的各種數據進行了綜合性分析。他們指出,組蛋白尾部修飾在人群中存在著高度差異性,但是可跨代遺傳。這些研究確定了數百個與組蛋白尾部修飾差異及基因表達差異都相關的DNA變異,從而說明遺傳因素能夠調節表觀遺傳學因素對基因調控的效應。但是DNA序列變異是如何影響組蛋白尾部化學修飾的呢?這三項研究均指出,轉錄因子的活性是其中缺失的一個重要環節。

大多數轉錄因子可直接結合到DNA上,且每種轉錄因子都傾向於結合特定的DNA序列。一些DNA變異能夠極大地改變轉錄因子對特定基因組區域的結合能力,因而影響基因的轉錄過程。Kasowski等人、Kilpinen等人與McVicker等人借用一些經過計算機預測和實證確定了的轉錄因子結合資料,從而確定了數百個影響轉錄因子結合能力的DNA變異。這些DNA變異中大多數都與組蛋白尾部修飾的差異相關聯。

這些研究發現提出了一種可能的機制,轉錄因子與DNA的結合通過這種機制,啟動了組蛋白修飾酶的招募,從而確定了組蛋白尾部的修飾類型。因此,一個可能的模式(下圖)是,性狀相關性DNA變異(大多數變異在本質上屬於基因調控性變異)影響了轉錄因子的招募過程及其與DNA的結合過程。轉錄因子結合的差異能夠導致各種各樣的組蛋白尾部修飾,可共同影響基因表達。而基因表達的差異則表現為性狀的差異。

人類性狀的差異。 (A)導致人類性狀(例如身高)存在差異的部分原因是——影響多種基因表達水平的遺傳變異之間存在的聯合效應。(B)在某個特殊的基因組區域上,某種核苷酸,例如腺嘌呤(A)使DNA容易被接近,從而促進DNA與轉錄因子的結合。這一步驟可引起組蛋白尾部修飾,形成一種有利於鄰近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境。(C)在同一個基因組區域中,變異的核苷酸,例如鳥嘌呤(G)與轉錄因子的結合能力較低,從而形成了一種不利於基因表達的染色質環境。Pol II:聚合酶II(polymerase II)

這三項研究的部分研究結果非常獨特;其中McVicker等人指出,單個DNA變異就能夠影響多個相關基因組區域中的組蛋白修飾情況,從而提示了它們之間的功能學關聯。Kasowski等人發現,個人的血統情況決定了哪些基因組區域會產生基因推動下的染色質標記可變性。Kilpinen等人指出,DNA變異的協同效應除了能影響轉錄因子結合與組蛋白尾部修飾以外,還可以影響基因調節過程的其它方面,例如轉錄速率。有趣的是,這三項研究均發現,許多DNA變異與轉錄因子結合及組蛋白尾部修飾的可變性相關,但是卻與基因表達水平的可變性無關。這就提示我們,機體內存在著大量的非間接性調控變異;且/或存在著廣泛性調控機制,以補充調控性遺傳變異的效應;且/或一些轉錄因子結合事件的基因調控效應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未被細胞培養實驗發現的環境條件下才會表現得比較明顯。

Kasowski等人、Kilpinen等人以及McVicker等人所發表的文章為探明影響複雜性狀與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也闡明了基因調控的基本過程,但是他們並沒有解答這兩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例如,正如三篇文章的作者所強調的那樣,並不是所有的調控性遺傳變異都能引起性狀的差異,或者甚至基因表達的差異。對於性狀可變性或疾病風險而言,為什麼一些調控性DNA變異會比其它遺傳變異更加重要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以及其它相關的問題,我們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讓我們在探索之路上前行了一步,也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入研究該主題的框架。(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46755

Genetics Driving Epigenetics

Terrence S. Furey1,2,3,4, Praveen Sethupathy2

Humans vary according to a plethora of traits, such as height, hair color, behavior, and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Both genetics (nature) and environment (nurture) contribute to this variation. Recent large-scale genetic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thousands of specific DNA variations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its. However, these studies do not answer a key question: By what means do most DNA variants alter cellular behavior and contribute to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traits, such as height? A trio of papers in this issue by Kasowski et al. on page 750 (1), Kilpinen et al. on page 744 (2), and McVicker et al. on page 747 (3)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the mechanistic link between genetic and trait variation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Specifically, they find that DNA variants influence a layer of gene regulation called epigenetics through the sequence-specific activit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相關焦點

  •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肥胖遺傳中起到關鍵作用 來源:中國科學報   發布者:亦云   日期:2016-04-20   今日/總瀏覽:1/4300
  • 表觀遺傳調控或可期待
    但是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發現,在基因序列無變化的情況下,基因表達,也即表型,也會發生改變,並遺傳給後代,這就是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內容。表觀遺傳的改變可能是隨機事件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後天的環境、生活習慣等外在條件也可以影響衰老。
  • 表觀遺傳學:後基因組時代的領舞者
    孫方霖: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是與遺傳學(genetic)相對應的概念,是在研究與經典孟德爾遺傳法則不相符的許多生命現象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困惑困擾著研究遺傳與進化的學者們,他們發現除了基因序列外,似乎另有一些因素影響著基因的表達。
  • 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表觀遺傳 (epigenetic) 機制是讓諸如飲食、疾病和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能夠激活或關閉身體中基因的生物機制長時間以來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著的爭論是在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性狀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日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不僅DNA遺傳信息可以傳給後代,用於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後代。
  • DNA決定遺傳因素嗎?表觀遺傳學告訴你
    或者你會把爸爸喜歡吃甜食當成證據,來證明你對糖的偏愛是遺傳。我們都知道,是基因差異決定一個人的眼睛顏色,也是它讓一些人更容易患某些疾病,它是鳥類只有兩個翅膀的原因,也是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的原因。這些例子讓我們思考:什麼決定了基因?是我們的DNA決定了基因的表現,還是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 Nature綜述:幹細胞功能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不同細胞的分化程序由轉錄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保駕護航。不過,人們還不了解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發育完成之後對組織內穩態做出的貢獻。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七月十三日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adult stem cell function」的綜述文章。
  • 同性戀是由表觀遺傳學而非遺傳基因學導致的
    新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基因表達是如何通過所謂的附因子(epi-marks)進行調控的?研究表明,表觀遺傳學可能是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一長期難題的關鍵以及被忽視的因素。  發表在《生物學評論季刊》(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論文顯示,在正常情況下,性別特異性附因子不會經上代傳遞給下一代,或者其在個體中呈隱性。但如果這種因子在個體中呈顯性的話,就可能出現同性戀的情況。該因子通常是由父親傳遞給女兒;母親傳遞給兒子。
  • 《自然》專題:表觀遺傳學
    在基因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以外,還有許多調控基因的信息,它們雖然本身不改變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通過基因修飾,蛋白質與蛋白質、DNA和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影響和調節遺傳的基因的功能和特性,並且通過細胞分裂和增殖周期影響遺傳。
  • 【綜述】胰島胚胎發育的表觀遺傳學研究進展
    而1940年Waddington最早引入了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的概念來描述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認為表觀遺傳可以作為基因遺傳的補充甚至比基因更具備遺傳優勢,參與發育過程中細胞分化過程的表型調控。
  • 醫藥界新寵:表觀遺傳學藥物
    作者:葉楓紅表觀遺傳學藥物是近年來醫藥界崛起的一個新領域。表觀遺傳在上世紀50年代由英國發育生物學家Conrad Waddington提出,用於描述在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調控並決定組織器官的最終命運。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基因表達的可遺傳的變化。
  • 綜述:水稻的表觀遺傳調控和表觀基因組圖譜
    表觀遺傳調控是生物體調節基因表達及染色體行為的重要機制之一,對基因表達調控、轉座子沉默、基因組穩定性以及生物體生長發育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在植物中,表觀遺傳調控廣泛存在,在植物響應外界環境、調控生長發育可塑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近年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及其相關技術手段的發展,一幅表觀基因組學「畫卷」也漸漸展現在人們面前。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
  • 科學網—表觀遺傳學:承續的魅力
    在醫生們的幫助下,小奧利維亞最終恢復健康,但醫學專家們卻遇到了一個困惑多年的難題:既然是同卵雙胞胎,為何奧利維亞不斷生病,而伊莎貝拉卻非常健康呢? 隨著研究越來越深入,困擾醫生的答案也將漸漸浮出水面。這些經典遺傳學無法解釋的現象,表觀遺傳學有望部分揭示。
  • 表觀遺傳學與人類疾病
    表觀遺傳學的迅速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複雜的遺傳現象,為解開生命奧秘及徵服疾病帶來了希望。根據表觀遺傳的機制,目前人類已經發現部分疾病的發生與表觀遺傳密不可分。癌症是由基因突變和基因的表觀遺傳改變而引起的,在導致癌基因的表達改變而致癌的6種可能機制中,有3種機制與DNA甲基化直接相關。正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如果被破壞(如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細胞的癌變。
  • 表觀遺傳學如何入門?
    所謂表觀遺傳,又稱表徵遺傳或擬遺傳、外遺傳以及後遺傳。這門學問主要研究的是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那些引發基因表達(開啟與關閉)或細胞表現型變化的遺傳機制。舉個例子,同卵雙胞胎中,如果其中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那麼另一個患上此病的可能性會非常高,接近百分之百。可是,為什麼不是完全的100%呢?
  • Nature:表觀遺傳學進展將遺傳學、環境與疾病聯繫了起來!
    最後,該定義(表觀遺傳學)明確地將「表觀遺傳」的用法擴展到了調節過程中,這些調節過程涉及參與表觀遺傳學的分子,即使其本身並未解決表觀遺傳記憶的功能,研究者認為,這種普遍的做法應該被接受,因為其向非專業人員傳到了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廣泛領域,此外,研究者已經記錄了並不涉及染色體組分的多個案例,研究其在人類群體中的廣泛傳播及人群中是否會發生相似現象非常重要。
  • 表觀遺傳學臨床試驗和標誌物研究一覽
    2014年8月11日訊 /生物谷BIOON/--近年來表觀遺傳學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得到生命科學界的廣泛認同,其相關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領域。表觀遺傳學的理念和技術正呈迅速發展的態勢,預計未來十幾年內,隨著研究力度的不斷加強,在理論創新上將取得一些關鍵性的突破,帶動生命科學的下一輪重大發展。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Science:表觀遺傳學實現行為重編程
    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 這些階級特異性的社會行為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人為地進行表觀遺傳學重編程。這一重要成果發表在本期的Science雜誌上。表觀遺傳學修飾可以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調控基因的活性。這種調控機制影響著動物的體型、衰老和行為,是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一大研究熱點。
  • 表觀遺傳學在同性戀形成中的作用
    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同性戀這一長期令人困擾的問題上,表觀遺傳學———基因表達是如何被臨時變化所管控的,或曰表觀印記———可能是一個很關鍵但又被忽略的因素。據今天公布在《生物學評論季刊》網站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特定性別的表觀印記通常不會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是會被「清除」,但如果它們逃脫被「清除」的命運,並從父親傳給女兒或者從母親傳給兒子,就可能會導致同性戀。儘管無數研究試圖尋找同性戀中的基因聯繫,但並沒有發現導致同性戀的主要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