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測序助力中科院刊發《science》 表觀遺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0-12-06 生物谷

圖:父親的後天飲食可通過改變精子RNA影響後代健康

單細胞測序解決了用組織樣本測序或樣本稀少時無法解決的細胞異質性難題,正日益成為科研熱點,尤其是在生殖領域的研究中大放異彩。近日,安諾基因與動物所周琪、段恩奎研究組以及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所翟琦巍研究組合作,在高脂飲食誘導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發現一類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的小RNA(tsRNAs)可為一種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將高脂誘導的父代代謝紊亂表型傳遞給子代,成果發表於Science。

很多證據表明,上一代在環境壓力下產生的某些獲得性性狀可以"記憶"在配子中並遺傳給下一代。隨著人類生活環境和生活/飲食習慣的巨大改變,這種獲得性遺傳形式對人類繁衍及子孫健康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獲得性性狀的跨代遺傳涉及DNA序列之外的表觀遺傳信息在配子中的存儲及傳遞,而破解這些表觀遺傳信息是本領域的一個主要挑戰。

動物所科學家於2012年在哺乳動物成熟精子中首次發現了一類進化上保守、來源於tRNA5'端序列、且高度富集在30-34nt的新型小RNA--tsRNAs (tRNA-derived small RNAs), 這種tsRNAs可作為一種父源信息在受精時進入卵子 (2012, Cell Res)。隨後進一步發現tsRNAs可通過序列上的核酸修飾維持其穩定性,且在機體應激等情況下發生敏感變化 (2014, J Mol Cell Biol),故推測tsRNAs及其RNA修飾可能作為一種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將環境誘導的獲得性性狀經配子(精子)傳遞到子代。

本研究中,研究組通過將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的精子總RNA注射進正常的受精卵,發現其出生的子代小鼠在正常飲食下也會出現類似於父代肥胖小鼠的糖代謝紊亂,這提示肥胖小鼠精子RNA中攜帶有傳遞父代獲得性性狀的表觀遺傳信息。進一步分析發現: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精子tsRNA的表達譜以及RNA修飾譜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通過分離肥胖小鼠精子中的tsRNA 片段並注射到正常受精卵內,發現tsRNA能象總RNA一樣誘導子代代謝紊亂,而注射其它片段的精子RNA則不能引發代謝紊亂。這些證據提示精子tsRNAs對介導獲得性性狀的跨帶傳遞是至關重要的。

進一步檢測發現,注射肥胖小鼠精子tsRNA的早期胚胎以及後代小鼠胰島的轉錄組發生了明顯變化,變化基因集中在代謝通路上;但這些變化與基因CpG島的DNA甲基化程度並不相關,提示精子tsRNA的作用並非通過調節DNA甲基化來實現。

本研究從精子RNA角度為研究獲得性性狀的跨代遺傳現象開拓了全新的領域,未來關於精子tsRNA及其修飾譜在早期胚胎發育調節中的作用機制將是領域內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文章於2015.12.31 在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Sperm tsRNAs contribute to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an acquired metabolic disorder. Science.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31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d7977.

Science 同時發表了題為Are you inheriting more than genes from your father? 的專題點評.

本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部以及國家基金委的支持。

延伸閱讀:

Peng H, Shi J, Zhang Y, Zhang H, Liao S, Li W, Lei L, Han C, Ning L, Cao Y, Zhou Q, Chen Q, Duan E. A novel class of tRNA-derived small RNAs extremely enriched in mature mouse sperm. Cell Res. 2012 Nov;22(11):1609-12. (Highlighted Paper)

Zhang Y, Zhang Y, Shi J, Zhang H, Cao Z, Gao X, Ren W, Ning Y, Ning L, Cao Y, Chen Y, Ji W, Chen ZJ, Chen Q, Duan E.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cient class of small RNAs enriched in serum associating with active infection. J Mol Cell Biol. 2014 Apr;6(2):172-4 (Cover story, Editor's Recommendation)

相關焦點

  • 【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進展一覽
    【3】單細胞測序助力中科院刊發《science》 表觀遺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單細胞測序解決了用組織樣本測序或樣本稀少時無法解決的細胞異質性難題近日,安諾基因與動物所周琪、段恩奎研究組以及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所翟琦巍研究組合作,在高脂飲食誘導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發現一類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的小RNA(tsRNAs)可為一種表觀遺傳信息的載體,將高脂誘導的父代代謝紊亂表型傳遞給子代,成果發表於Science。很多證據表明,上一代在環境壓力下產生的某些獲得性性狀可以"記憶"在配子中並遺傳給下一代。
  • 【綜述】盤點單細胞測序研究——續篇
    研究人員指出,大多數大腸癌進展的遺傳研究都涉及基因表達。他們建議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結直腸腫瘤如何轉移。為此,他們開發了一種測序方法,可同時分析單個細胞中的拷貝數變異,甲基化和基因表達-該方法將單細胞測序數據與來自染色體構象,表觀遺傳數據和腫瘤細胞其他特徵的信息結合在一起。
  • 表觀遺傳大牛張元豪繼Cell、Science後,在表觀遺傳領域取得新成果(系統總結!)
    1Nature communications:表觀遺傳學大牛張元豪揭示表觀基因組異質性環境調節方式細胞間變異是影響正常發育和人類疾病的普遍特徵。雖然最近單細胞研究的進展提高了我們記錄細胞表型變異的能力,但是從相同DNA序列產生變異性的基本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Science最新研究:大規模單細胞測序構建首個人腦神經元表達圖譜
    通過分離和對單個人類大腦神經元細胞核進行單細胞核轉錄組測序,研究人員在人腦的六個高級功能區確定了16種神經元亞型。  這項新的研究成果反應了一個逐漸被普遍理解的事實,即個體大腦細胞是獨一無二的--這些細胞表達不同的基因,承擔不同的功能。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多樣性,研究人員對分布在腦皮質中6個不同的Brodmann區域,並且承擔不同功能的3200多個神經元細胞進行了分析。
  • 2018單細胞測序應用領域突破性成果盤點
    2018年單細胞測序技術的研究成果涉及到腫瘤微環境、免疫治療,動植物胚胎發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等眾多領域,單細胞檢測新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博奧晶典日前對該領域的突破與變革進行了盤點。  單細胞測序之腫瘤微環境  1.
  • Nat.Rev.Genet最新綜述丨萬字長文闡釋單細胞測序如何研究腫瘤進化
    本文中,作者回顧了單細胞技術在實驗方面和生物信息方面最新的突破和進展,這些技術在單個腫瘤細胞中整合了可遺傳信息的多個維度。這篇綜述探討了癌症進化的遺傳和非遺傳途徑,這些途徑可以通過單細胞多組學研究得到全新的認識。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這一發現解釋了在營養生長階段擬南芥響應和記憶冬季低溫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發現了植物營養生長期的「胚胎記憶」現象及調控這一現象的表觀遺傳機理。
  • Science重大突破!單細胞測序平民化,測一個細胞僅需一美分,一次能...
    這項基於配位的轉錄組測序技術(Split Pool Ligation-based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SPLiT-seq)是一項可延展的用於表徵單個細胞RNA水平的技術,可用於鑑定腦部疾病及其他組織中的不同細胞類型,這項研究於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
  • 我國科學家實現單細胞表觀組學新突破:兩種革新單細胞ChIP-seq技術...
    ChIP-seq技術-CoBATCH實驗設計思路 圖2 單細胞ChIP-seq技術-sc-itChIP實驗設計思路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幹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批准號:2017YFA0103402)等資助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何愛彬課題組近期突破單細胞表觀遺傳研究的瓶頸,開發了兩種具有普適性、操作簡單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但是當前研究對C-ips細胞表觀遺傳特徵了解較少。在該研究中,姚紅傑課題組在運用化學小分子成功將小鼠成纖維細胞誘導為C-iPS細胞的基礎上,與江賜忠課題組合作研究了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的DNA甲基化圖譜與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
  • 單細胞RNA測序技術的研究進展
    >從Sanger測序開始,我們第一次可以閱讀我們的遺傳密碼。在下一代測序(NGS)方法之前,單個研究項目的測序在經濟上並不可行(微陣列是方法的選擇)。NGS可以實現高通量合成測序(SBS),降低成本並提高可行性。最近上市的第三代測序儀Nanopore器件將進一步推動這一極限。2009年研發了第一種單細胞RNA測序方法(scRNA-seq)1。單個細胞是生物的基本組成部分,每個細胞都是獨特的。進行大量RNA測序通常掩蓋了這種獨特性,並且無法揭示潛在的變化。
  • ...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
    2018年12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
  • Science: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長時間以來在科學界一直存在著的爭論是在生物體一生中積累的表觀遺傳性狀會不會遺傳給下一代。日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of Immunobiology and Epigenetics) 的研究人員通過對果蠅的研究發現,不僅DNA遺傳信息可以傳給後代,用於調控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信息也可以遺傳給後代。
  •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求同存異,追本溯源
    單細胞全基因組測序是在單細胞水平對全基因組進行擴增與測序的一項新技術,它對單個細胞異質性的研究不僅在表觀遺傳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理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癌症腫瘤疾病診斷治療、胚胎植入前遺傳診斷篩查等臨床應用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程靚團隊長期從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了一系列針對重要RNA表觀遺傳修飾的高選擇、高靈敏、時空分辨的化學轉化、螢光標記的原理和方法。
  • 華大基因單細胞測序新方法為癌症研究開闢新路
    目前,高通量測序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生物學研究中,然而,由於多細胞組織中廣泛存在的細胞異質性,使得研究人員難以通過組織樣品測序來揭示一些複雜的生物現象,如在腫瘤演化研究中,腫瘤組織的異質性使得研究人員難以分析腫瘤內細胞的遺傳結構並識別在腫瘤演化中的重要變化,除非進行額外的細胞分選實驗,否則研究人員很難鑑定出癌症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的遺傳突變。
  • 單細胞測序揭開「作物遺傳分析和產量基因挖掘」新篇章
    然而重要調控基因的遺傳分析常受制於基因的冗餘性和多效性。為突破這一瓶頸,來自美國冷泉港實驗室的David Jackson 課題組及多個合作團隊的研究者們利用玉米這一糧食農作物作為研究對象,聚焦花序器官早期發育這一決定性階段,運用時下先進的單細胞轉錄組測序 (scRNA-seq) 技術, 構建單細胞水平基因共表達網絡並準確預測基因冗餘,進而整合特異性細胞群體染色質開放數據,鑑定關鍵轉錄因子調控位點,最終結合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挖掘產量性狀相關基因。
  • 廣州生物院等在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  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