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生物院等在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

  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但是當前研究對C-iPS細胞表觀遺傳特徵了解較少。

  在該研究中,姚紅傑課題組在運用化學小分子成功將小鼠成纖維細胞誘導為C-iPS細胞的基礎上,與江賜忠課題組合作研究了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的DNA甲基化圖譜與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研究者首先通過簡併亞硫酸鹽測序(RRBS)和轉錄組測序分別獲得了培養在相同條件下的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的DNA甲基化圖譜和基因達譜數據。通過分析發現,雖然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甲基化程度基本接近,但是前兩者的甲基化程度都略高於mES細胞;而且4F-iPS細胞的DNA甲基化程度要高於C-iPS細胞。研究者發現,與4F-iPS細胞相比,C-iPS細胞的反轉錄轉座元件的甲基化狀態更加接近於mES細胞的反轉錄轉座元件的甲基化狀態。C-iPS細胞與mES細胞的印記基因有相似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達水平,而4F-iPS細胞中的很多印記基因被異常DNA高甲基化而沉默。該研究表明,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的iPS細胞可能為基礎研究和將來臨床應用都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策略,而轉錄因子誘導獲得iPS細胞所導致的印記基因異常DNA甲基化可能是將來臨床應用的一個限制因素。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Death & Disease上。

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DMRs的DNA甲基化狀態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
  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但是當前研究對C-iPS細胞表觀遺傳特徵了解較少。
  在該研究中,姚紅傑課題組在運用化學小分子成功將小鼠成纖維細胞誘導為C-iPS細胞的基礎上,與江賜忠課題組合作研究了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的DNA甲基化圖譜與基因表達之間的關係。研究者首先通過簡併亞硫酸鹽測序(RRBS)和轉錄組測序分別獲得了培養在相同條件下的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的DNA甲基化圖譜和基因達譜數據。通過分析發現,雖然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甲基化程度基本接近,但是前兩者的甲基化程度都略高於mES細胞;而且4F-iPS細胞的DNA甲基化程度要高於C-iPS細胞。研究者發現,與4F-iPS細胞相比,C-iPS細胞的反轉錄轉座元件的甲基化狀態更加接近於mES細胞的反轉錄轉座元件的甲基化狀態。C-iPS細胞與mES細胞的印記基因有相似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達水平,而4F-iPS細胞中的很多印記基因被異常DNA高甲基化而沉默。該研究表明,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的iPS細胞可能為基礎研究和將來臨床應用都提供了一個較好的策略,而轉錄因子誘導獲得iPS細胞所導致的印記基因異常DNA甲基化可能是將來臨床應用的一個限制因素。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ell Death & Disease上。

C-iPS細胞、4F-iPS細胞和mES細胞DMRs的DNA甲基化狀態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相關焦點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
  • 廣州生物院闡明lncRNA通過表觀遺傳抑制重編程的發生
    廣州生物院闡明lncRNA通過表觀遺傳抑制重編程的發生 2014-12-29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研究發現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可以誘導lincRNA-p21的表達,通過lincRNA-p21維持抑制性的表觀遺傳修飾來阻礙相關多能性基因的表達,從而阻礙這一過程的發生。該成果已於12月17日在國際性期刊Cell Research 上在線發表。
  • 生殖細胞表觀遺傳研究獲新進展 對後代影響重大
    日前,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北京大學喬傑、湯富酬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人類原始生殖細胞的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景觀圖。該項成果為探究人類生殖細胞表觀遺傳重編程、DNA甲基化隔代遺傳及幹細胞向精卵定向分化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對開展輔助生殖技術安全性評估、疾病對後代影響評價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有機前沿》(Org. Chem. Front.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 廣州生物院承辦第二十一期幹細胞iPS技術培訓班
    廣州生物院承辦第二十一期幹細胞iPS技術培訓班 2015-05-26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核黃素單核苷酸(FMN)作為人工去甲基化酶,能夠利用細胞中的氧氣實現核苷、寡核苷酸以及活體細胞水平上的m6A去甲基化。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RNA的表觀遺傳修飾是RNA調節基因表達的化學基礎,利用新反應技術和新分子工具對RNA修飾進行精準調控對揭示RNA介導的遺傳信息表達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
  • 廣州生物院成立研發國際首臺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
    廣州生物院以原創新技術為核心,利用院內國際領先的iPSC技術、幹細胞誘導分化技術等研究成果,結合自動化技術,項目團隊歷時4年,集智攻關,攻克了8項關鍵技術,其中包裹2個核心技術,並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研製出國際首臺幹細胞自動化、智能化誘導培養設備。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研究揭示了植物早期胚胎染色質狀態重編程的嶄新分子機制,闡述了胚胎中的基因激活如何傳遞到發育後期的表觀遺傳機理,是開花調控分子與遺傳機制的重要突破。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為其在作物花期調控的生產應用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實驗室參與了該項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和科技部的資助。
  • 廣州生物院首次揭示KDM2B-PRC1在重編程中的功能
    研究首次揭示KDM2B-PRC1複合物在iPS誘導重編程過程中的促進功能,發現BMP信號通過削弱KDM2B-PRC1複合物在染色質上的結合併激活中內胚層基因的調節機制。這項表觀遺傳方向的基礎研究成果闡述了一個參與細胞潛能調控的重要蛋白質機器的功能,並發現通過細胞環境調控該機器的機制,為未來誘導特定功能細胞提供了理論依據。
  • 廣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
    廣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的相關分子機制 2018-05-18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該研究工作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的相關分子機制。  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幹細胞特性及細胞命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梳蛋白作為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因子首先在果蠅中被發現,是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調控因子。
  • 廣州生物院發現全新的iPS細胞誘導因子
    6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陳捷凱實驗組的研究成果「The oncogene c-Jun inhibits reprogramming」。
  • 廣州生物院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15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有機化學快報》上(Org. Lett. 2015, 17, 2322- 2325)。
  • 廣州生物院在轉錄因子二聚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Ralf Jauch課題組首次實驗證明了轉錄因子FOXA1蛋白的新的二聚結合形式,並在該二聚結合作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華中農業大學在油菜表觀遺傳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該研究構建了目前為止最大的甘藍型油菜表觀遺傳學相關數據集,繪製了其表觀遺傳參考基因組圖譜,解釋了甘藍型油菜亞基因組間不平衡的表觀遺傳學基礎,並鑑定出植物中一種新的二價染色質狀態(H3K4me1-H3K27me3),為甘藍型油菜和其它多倍體植物的表觀遺傳學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源。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在研究中,研究組進一步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激活FLC基因使下一代又需經歷冬季低溫才能在春季開花的分子機制。  春化作用是指某些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階段生長的現象。植物如何響應並記憶長時間的低溫處理即春化作用,是表觀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撰文 | 十一月責編 | 兮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質的遺傳是保持細胞表觀遺傳記憶的核心。雖然在核小體發現之後引起了大家的研究興趣【5】,但是關於DNA複製過程和細胞周期是如何影響染色質以及表觀遺傳組學特徵的還很不清楚。目前表觀遺傳領域的研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仍然有一個長期的疑惑橫亙在科學家們的心中:當細胞分裂的時候,功能性的染色質狀態是如何在代際之間進行傳播的?
  • 表觀遺傳大牛張元豪繼Cell、Science後,在表觀遺傳領域取得新成果(系統總結!)
    1Nature communications:表觀遺傳學大牛張元豪揭示表觀基因組異質性環境調節方式細胞間變異是影響正常發育和人類疾病的普遍特徵。雖然最近單細胞研究的進展提高了我們記錄細胞表型變異的能力,但是從相同DNA序列產生變異性的基本機制仍然是難以捉摸的。
  •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細胞凋亡及基因組穩定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基因組穩定性對於真核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以及增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