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生物院發現全新的iPS細胞誘導因子

2020-12-02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6月23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陳捷凱實驗組的研究成果「The oncogene c-Jun inhibits reprogramming」。該研究從體細胞階段的因子出發,發現癌基因c-Jun與幹細胞多能性完全不相容,而c-Jun抑制因子不僅促進重編程,還可以替代Yamanaka因子中最為核心的Oct4;在這一發現基礎上結合研究組多年以來在重編程機理上的研究結果,組建了一套不包含Yamanaka因子的全新iPS細胞誘導因子。

  

歷時8年的系統研究  

  

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對體細胞重編程為幹細胞的過程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強制表達多能性調控網絡的核心因子,可以逐步抑制體細胞原有的特性並慢慢建立起多能性,在此過程中細胞需要克服許多表觀遺傳方面的障礙。然而在這些認識基礎上,重編程效率仍然較低,大多數細胞仍然不會執行多能性程序,因此裴端卿和陳捷凱研究組決定對一些之前沒有注意過的因子進行研究,其中就包括了可能能夠強烈維持體細胞命運的核心因子。

  

通過這個思路,實驗組發現一個非常著名的癌基因——c-Jun在表達上非常吻合:它僅在體細胞中表達,在胚胎幹細胞或iPS細胞中完全不表達,而在重編程過程中觀察不到明顯的下降。進一步的實驗發現,在胚胎幹細胞中敲除c-Jun對多能性毫無影響,但成纖維細胞中敲除c-Jun會造成細胞完全無法增殖,而在胚胎幹細胞強制表達c-Jun,胚胎幹細胞會迅速分化並失去多能性,這些結果都提示c-Jun與多能性是完全不相容的。在體細胞重編程中的結果也完全支持這一結論,強制表達c-Jun後,Yamanaka因子介導的體細胞重編程完全被抑制,而通過多種途徑抑制c-Jun,則能有效地提升iPS細胞獲得的效率。

  

這是實驗室近八年來一系列工作的結晶,單該研究中發現的c-Jun及其相關研究就做了近七年。

  

體細胞走向幹細胞的關口 

  

科研人員對c-Jun抑制因子做了進一步的研究,驚喜地發現c-Jun抑制因子不僅可以提升重編程效率,更可以有效替代Yamanaka因子中最為核心的因子、同時也是幹細胞多能性調控網絡的核心因子Oct4。這提示抑制c-Jun這個體細胞的核心因子,也能起到加入類似Oct4這樣的幹細胞激活因子的作用,這對目前關於體細胞重編程的認識是一個衝擊。

  

裴端卿和陳捷凱實驗組結合過去的一些原創性發現,嘗試開發一套新的重編程因子。首先被選中的因子是Jhdm1b,作為維生素C提升體細胞重編程的重要下遊靶因子,Jhdm1b與Oct4共表達時即可以使體細胞重編程為幹細胞;其次被選中的因子是Id家族的Id1,Id家族作為BMP信號通路的下遊,在無Klf4的重編程體系中能夠有效地提升重編程效率。實驗人員在包括c-Jun抑制因子Jdp2在內的三因子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篩選和反覆測試,又加入了Sall4、LRH-1和Glis1三個因子,最終確定了一套不包含Yamanaka因子的全新重編程因子組合,在這套因子組合中,Jdp2、Jhdm1b和Id1是不可或缺的,但六個因子都存在時,重編程效果比較穩定。實驗還顯示這套全新的重編程因子組合對一些藥物的反應和Yamanaka因子有所差別,證明這套系統可能代表了一條不同的重編程路徑,這對於研究重編程的機理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模型。

  

癌基因也能是幹細胞的「死對頭」 

  

幹細胞作為一個熱點概念,當前面臨大量質疑,比如因為幹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潛能,加上癌症幹細胞的發現,不僅使人聯想到幹細胞是否具有和癌細胞一樣的特徵,這一問題眾說紛紜。而重編程iPS細胞的Yamanaka因子中有一個著名的癌基因c-Myc,在後來的研究中,科學家又發現著名的抑癌基因通路p53、p21會抑制體細胞轉化為幹細胞,這些事實都提示幹細胞可能和癌細胞共享一些通路,這在直覺上無疑加深了對幹細胞的懷疑。c-Jun作為第一個被定義為癌基因的轉錄因子,正常表達時對於體細胞增殖分裂是必須的,但如果異常高表達,就有癌變的風險。增加c-Jun表達時,用於「返老還童」的體細胞確實會增殖加快,在以往多數研究中,這會對iPS細胞的形成有好處,然而c-Jun的增加卻完全抑制了iPS細胞的產生,這說明癌基因並不是iPS形成的關鍵。

  

這項研究闡明了c-Jun與幹細胞多能性互不相容的機理,提出了全新的重編程因子組合,為體細胞重編程的機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該研究成果由裴端卿和陳捷凱實驗組合作完成,副研究員劉晶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及廣州市等多方面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廣州生物院等通過特定因子誘導多能幹細胞實現再生T細胞技術突破
    該研究首次鑑定出誘導多能幹細胞高效產生T細胞種子細胞(T cell Precursors)的關鍵轉錄因子組合Runx1和Hoxa9,為再生T細胞臨床轉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術借鑑。T細胞是一類抗腫瘤、抗病毒感染的重要免疫細胞。近年來,T細胞免疫療法(如CAR-T,TCR-T)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新技術。部分腫瘤患者經此法治療後病情得到緩解,生存期延長。
  • 廣州生物院成立研發國際首臺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
    15日,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生物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以下簡稱「培養設備」)正式通過國家重大裝備專項驗收,標誌全球首臺自動化無人堅守、應用深度神經網絡的智能化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誕生。
  • 廣州生物院承辦第二十一期幹細胞iPS技術培訓班
    廣州生物院承辦第二十一期幹細胞iPS技術培訓班 2015-05-26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廣州生物院等在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中取得進展
    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但是當前研究對C-iPS細胞表觀遺傳特徵了解較少。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豬與小型豬疾病模型」
    8月16日,由科技部基礎司主辦,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承辦的973計劃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豬與小型豬疾病模型」項目進展工作匯報會在廣州生物院舉行。發育與生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組長裴鋼院士,副組長李寧院士、陳香美院士、段恩奎研究員及其他成員,973計劃在研項目首席科學家及項目組成員,以及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等共40餘人參加會議。會議圍繞「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豬與小型豬疾病模型」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下一階段的工作安排進行了研討。
  • 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訪問廣州生物院
    5月16日下午,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APSC(下稱APSC)總裁周向榮教授到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商談幹細胞領域合作事宜。院長裴端卿介紹了生物院在幹細胞研究領域的實力與成就,表示希望通過合作有效推進粵港幹細胞領域的優勢集成與互補,切實推動粵港幹細胞技術的產業化。
  • 廣州生物院闡明lncRNA通過表觀遺傳抑制重編程的發生
    廣州生物院闡明lncRNA通過表觀遺傳抑制重編程的發生 2014-12-29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研究發現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可以誘導lincRNA-p21的表達,通過lincRNA-p21維持抑制性的表觀遺傳修飾來阻礙相關多能性基因的表達,從而阻礙這一過程的發生。該成果已於12月17日在國際性期刊Cell Research 上在線發表。
  • 廣州生物院首次揭示KDM2B-PRC1在重編程中的功能
    研究首次揭示KDM2B-PRC1複合物在iPS誘導重編程過程中的促進功能,發現BMP信號通過削弱KDM2B-PRC1複合物在染色質上的結合併激活中內胚層基因的調節機制。這項表觀遺傳方向的基礎研究成果闡述了一個參與細胞潛能調控的重要蛋白質機器的功能,並發現通過細胞環境調控該機器的機制,為未來誘導特定功能細胞提供了理論依據。
  • 2019廣東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GDL)Thomas Graf實驗室招聘公告
    工作地點:廣州實驗室大量招人啦!我單位Thomas Graf實驗室將於2019年夏季運行,研究領域是在機理和轉化醫學上的轉錄因子誘導的體細胞轉分化和ips細胞重編程。Thomas Graf是細胞重編程領域的知名學者,曾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Science, Cell等雜誌上發表論文26篇。
  • 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2019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如今是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負責人)發現了一種將完全分化的細胞引導回多能性狀態的方法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他的配方來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發現PRC2複合物在人胚胎幹細胞命運決定中的重要...
  •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及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學者訪問廣州生物院
    4月22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生物影像協作組副主任韓衛平博士、韓國國立首爾大學金宰範博士應邀訪問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並分別作了題為Regulated exocytosis and diabetes和Dysregulation of G6PD imbalances ROS and metabolic homeostasis的學術報告
  • 廣州生物院JBC發表幹細胞新成果
    主要從事人胚胎幹(ES)細胞多能性及自我更新的分子生物學調控和人誘導性多能幹(iPS)細胞的形成及臨床應用的可行性實驗室研究,研究成果曾經發表在Cell、Cell Stem Cell、FASEB J、JBC等國際學術期刊。
  • 第9屆廣州國際幹細胞論壇召開 Max Plank-GIBH再生醫學中心成立
    中科院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左)與德國馬普學會分子醫學研究所所長漢斯席勒教授為再生生物醫學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廣州國際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論壇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再生細胞生物學分會、廣州市外國專家局(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辦公室)、中國科學院、廣東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廣州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聯盟主辦,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等單位承辦。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應激引起的p38活化有利於iPS細胞的誘導
    幹細胞具有在體外大量增殖和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潛能,可為再生醫學的替代療法提供充足的細胞來源。2006年以來,日美科學家利用病毒載體轉染不同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等),成功將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 廣州生物院等揭示SOX2/DDX5與R-loop協同調控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
    基因表達調控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重要因素,通過改變基因的表達模式即可實現對細胞命運的精準調控。比如運用Yamanaka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在體外就可將體細胞成功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首先,請大家了解下ips細胞的基本概念iPS 細胞的標準名稱,叫「人工多功能性幹細胞」,這種多能幹細胞,是指體細胞在導入多能遺傳基因,以及其他誘導因子的作用下進行基因的重新編排,從而得到擁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分化潛力的幹細胞。這些醫學概念聽起來有點玄乎,不好理解。
  • 廣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
    廣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的相關分子機制 2018-05-18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該研究工作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的相關分子機制。  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幹細胞特性及細胞命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梳蛋白作為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因子首先在果蠅中被發現,是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調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