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生物院在轉錄因子二聚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Ralf Jauch課題組首次實驗證明了轉錄因子FOXA1蛋白的新的二聚結合形式,並在該二聚結合作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

  轉錄因子蛋白FOXA1屬於叉頭框家族(forkhead family)成員之一,在細胞增殖、分化、胚胎成長、器官發育、腫瘤的產生與發展等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FOXA1蛋白在腫瘤細胞中的表達情況與腫瘤惡性程度和分子分型有著高度的聯繫。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FOXA1能夠調控激素受體蛋白,例如雌激素受體蛋白(Estrogen Receptor,ER)、雄激素受體蛋白(Androgen Receptor,AR)、糖皮質激素受體蛋白(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等與基因組的結合及其下遊基因的調控。更特別的是,FOXA1蛋白被證明能夠與核小體結合,並協助打開封閉的染色質結構和允許其他轉錄因子與相對應位點結合,因其具有此種特性,FOXA1也被稱為「先鋒轉錄因子」,研究FOXA1是如何識別與結合基因組也成為研究先鋒轉錄因子家族蛋白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Ralf Jauch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研究轉錄因子蛋白與基因組結合調控的分子機制。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利用新的生物信息學算法分析得到了包括FOXA1同源二聚體結合位點的一批新的轉錄因子二聚結合基序位點,緊接著圍繞著FOXA1的同源二聚體基序開展進一步的研究。該研究首先利用生物化學技術體外驗證了FOXA1蛋白能夠以二聚體形式結合在新基序上,蛋白結構模擬顯示FOXA1蛋白分子的二聚結合是由DNA基序介導的,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FOXA1在乳腺癌和肝癌細胞中FOXA1蛋白在二聚體基序上富集並能夠在PI3K信號通路被抑制的時候調控染色質動態變化,其次,進一步通過生物信息學以及細胞生物學技術篩選出了能夠影響FOXA1二聚結合的與疾病相關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其中有著與骨質疏鬆及帕金森疾病相關的致病SNP,為未來相關疾病的研究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王學聰,通訊作者為研究員Ralf Jauch,該工作得到了新加坡基因研究所、波蘭華沙大學、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德國馬普研究所等合作者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 

 

左圖顯示FOXA1同源二聚體結合基序(DIV),右圖遷移試驗證明FOXA1能夠與DIV基序二聚化結合(D部分)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Ralf Jauch課題組首次實驗證明了轉錄因子FOXA1蛋白的新的二聚結合形式,並在該二聚結合作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
  轉錄因子蛋白FOXA1屬於叉頭框家族(forkhead family)成員之一,在細胞增殖、分化、胚胎成長、器官發育、腫瘤的產生與發展等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FOXA1蛋白在腫瘤細胞中的表達情況與腫瘤惡性程度和分子分型有著高度的聯繫。基因組測序結果表明,FOXA1能夠調控激素受體蛋白,例如雌激素受體蛋白(Estrogen Receptor,ER)、雄激素受體蛋白(Androgen Receptor,AR)、糖皮質激素受體蛋白(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等與基因組的結合及其下遊基因的調控。更特別的是,FOXA1蛋白被證明能夠與核小體結合,並協助打開封閉的染色質結構和允許其他轉錄因子與相對應位點結合,因其具有此種特性,FOXA1也被稱為「先鋒轉錄因子」,研究FOXA1是如何識別與結合基因組也成為研究先鋒轉錄因子家族蛋白的一個重要的方向。
  Ralf Jauch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研究轉錄因子蛋白與基因組結合調控的分子機制。課題組在前期研究中,利用新的生物信息學算法分析得到了包括FOXA1同源二聚體結合位點的一批新的轉錄因子二聚結合基序位點,緊接著圍繞著FOXA1的同源二聚體基序開展進一步的研究。該研究首先利用生物化學技術體外驗證了FOXA1蛋白能夠以二聚體形式結合在新基序上,蛋白結構模擬顯示FOXA1蛋白分子的二聚結合是由DNA基序介導的,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FOXA1在乳腺癌和肝癌細胞中FOXA1蛋白在二聚體基序上富集並能夠在PI3K信號通路被抑制的時候調控染色質動態變化,其次,進一步通過生物信息學以及細胞生物學技術篩選出了能夠影響FOXA1二聚結合的與疾病相關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其中有著與骨質疏鬆及帕金森疾病相關的致病SNP,為未來相關疾病的研究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王學聰,通訊作者為研究員Ralf Jauch,該工作得到了新加坡基因研究所、波蘭華沙大學、麻省理工-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德國馬普研究所等合作者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 
 
左圖顯示FOXA1同源二聚體結合基序(DIV),右圖遷移試驗證明FOXA1能夠與DIV基序二聚化結合(D部分)

相關焦點

  •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有機前沿》(Org. Chem. Front.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 廣州生物院等在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中取得進展
    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但是當前研究對C-iPS細胞表觀遺傳特徵了解較少。
  • 廣州生物院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15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有機化學快報》上(Org. Lett. 2015, 17, 2322- 2325)。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廣州生物院等通過特定因子誘導多能幹細胞實現再生T細胞技術突破
    11月15日,Cell Research 專業學術刊物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課題組及合作團隊圍繞T細胞再生長期技術攻關取得的研究成果,題為Guiding T lymphopoiesis from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y defined transcription
  • 關於造血轉錄因子協同作用的研究——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早期觀點認為哺乳動物中細胞的分化是由一個主要的調節因子決定的、,MyoD在肌肉生成中發揮的作用如果GATA-1分子中與FOG互相作用的部分發生突變,但仍保留與DNA結合的能力,這將導致紅系發生和血小板窮生的導常。同樣,髓系細胞的發育要依賴於轉錄因子PU.1和C/EBP的相互作用,喑酸性粒細胞的發育要依賴於轉錄因子GATA-1和C/EBP的相互作用。
  • 廣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
    廣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的相關分子機制 2018-05-18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該研究工作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調控胚胎幹細胞向神經前體細胞分化的相關分子機制。  表觀遺傳修飾在維持幹細胞特性及細胞命運轉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梳蛋白作為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因子首先在果蠅中被發現,是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調控因子。
  • 廣州生物院首次揭示KDM2B-PRC1在重編程中的功能
    Polycomb Group(PcG)蛋白家族(多梳蛋白家族)是一類進化上極為保守的轉錄抑制因子,在發育基因的抑制中起重要作用,和TrxG複合物(三胸複合物,主要與基因激活有關)是發育程序的「總開關」,是大部分高等多細胞生物正常發育所必須的,也是表觀遺傳領域的核心研究內容。
  • 轉錄因子MYB10的作用
    該文揭示了轉錄因子MYB10介導草莓果實顏色變異的機制。背景花青素的積累是草莓果實呈現紅色的主要原因。植物體通過類黃酮途徑合成花青素。花青素的合成在內質網上完成後,通過不同的轉運機制被轉運到液泡中予以貯存。MYB、bHLH和WD重複蛋白等轉錄因子能夠誘導或抑制花青素的生物合成。
  • 研究發現染轉錄輔助因子FACT的獨特雙重功能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從2002年開始逐步建立起以磁鑷力譜和螢光光譜為主的單分子研究體系,在DNA凝聚(JACS 2006,PRL 2012)、DNA與抗癌藥物作用(NAR 2009, PRE 2015)、端粒四聯體DNA摺疊(JACS 2013)以及DNA解旋酶分子機理(EMBOJ 2008,NAR 2015,PRL 2016)等多個課題中取得了系列進展
  • 廣州生物院成立研發國際首臺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
    15日,由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生物院」)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全自動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以下簡稱「培養設備」)正式通過國家重大裝備專項驗收,標誌全球首臺自動化無人堅守、應用深度神經網絡的智能化幹細胞誘導培養設備誕生。
  • 廣州生物院在體外獲得人造血幹/祖細胞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潘光錦課題組在體外獲得人造血幹/祖細胞方向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ration of human definitive multipotent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為題近日已發表在Cell Discovery《細胞發現》雜誌上。
  • 第9屆廣州國際幹細胞論壇召開 Max Plank-GIBH再生醫學中心成立
    會議現場  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是現代生物學中發展最為迅速、也是世界各國最受關注的領域之一,近年來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4、Ian Chambers 英國愛丁堡大學,多功能轉錄因子Nanog的發現者之一lan Chambers作報告  lan Chambers分享了轉錄因子Nanog如何工作胚胎幹細胞(ESC)進行高效的自我更新在轉錄因子(TF)Nanog的指導下完成,其在匯報中介紹了兩個研究來闡述
  • 廣州生物院承辦第二十一期幹細胞iPS技術培訓班
    廣州生物院承辦第二十一期幹細胞iPS技術培訓班 2015-05-26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一)戚華宇實驗室
  • 轉錄因子HIF-1α與口腔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HIF-1α與頜骨骨形成、骨改建 研究發現,VEGF是HIF-1α下遊的轉錄因子,其在血管生成過程有著關鍵作用。在頜骨發育和再生過程中,骨的形成與血管生成密切相關,成骨核心因子1(Runx2/cbfa1)過表達時,會刺激VEGF的轉錄及表達。這些研究證實了,HIF-1α參與缺氧誘導成骨分化這一過程。然而,其作用機制仍然存在爭議。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通過對秀麗線蟲不同發育時期的轉錄組測序進行分析,研究了lincRNA和mRNA共表達情況,同時建立了lincRNA和microRNA共表達及調控網絡。通過對秀麗線蟲不同發育時期近300個轉錄因子的分析來探究轉錄因子在線蟲不同發育階段對lincRNA表達的調控,進而研究了這23個lincRNA行使其生理調控功能的機理。
  • 轉錄因子HIF1α研究新進展
    缺氧將激發腫瘤血管新生、增加耐藥性、增強轉移能力等系列適應性應答反應;轉錄因子HIF1α 在其中發揮中心作用,並因此成為備受關注的潛在抗癌靶點。已確定70個以上與血管生成、腫瘤耐藥及侵襲轉移等惡性行為相關的基因受HIF1α 調控,而環境氧濃度則靈敏地調節其氧依賴性降解(ODD)結構域的泛素化、進而決定HIF1α 經蛋白酶體降解的速度和程度。
  • 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訪問廣州生物院
    5月16日下午,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有限公司APSC(下稱APSC)總裁周向榮教授到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商談幹細胞領域合作事宜。院長裴端卿介紹了生物院在幹細胞研究領域的實力與成就,表示希望通過合作有效推進粵港幹細胞領域的優勢集成與互補,切實推動粵港幹細胞技術的產業化。
  • 基因組所急性白血病轉錄組研究獲進展
    是否存在其它關鍵的獨立致病因子,與MLL融合蛋白平行或產生交互作用,一直是白血病發病機制領域中廣受關注的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研究員王前飛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岡博士研究組合作,在該方向上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在該領域期刊Leukemia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