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染轉錄輔助因子FACT的獨特雙重功能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兩句耳熟能詳的俗語「龍生龍,鳳生鳳」和「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道出了生物遺傳現象中兩個關鍵的特點:相似性和特異性。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顯示人類基因的差異很小(<0.3%),這解釋了遺傳相似性的來源;另一方面,基因被一類稱為組蛋白的生物大分子通過層層組裝形成高度有序的染色質結構,受重塑因子、組裝因子、組蛋白和DNA的化學修飾以及組蛋白變體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了遺傳的特異性。單分子操縱技術是研究染色質動態調控的強有力手段。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從2002年開始逐步建立起以磁鑷力譜和螢光光譜為主的單分子研究體系,在DNA凝聚(JACS 2006,PRL 2012)、DNA與抗癌藥物作用(NAR 2009, PRE 2015)、端粒四聯體DNA摺疊(JACS 2013)以及DNA解旋酶分子機理(EMBOJ 2008,NAR 2015,PRL 2016)等多個課題中取得了系列進展。最近,他們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國紅課題組合作,瞄準染色質纖維動態結構這一難題開展研究,取得系列進展。首次在體外實驗體系中揭示了染色質纖維這個具有複雜高級結構的生物大分子體系的動態摺疊過程,並且展示了FACT(Facilitates Chromatin Transcription)這個重要的轉錄輔助因子分別在染色質纖維和核小體兩個結構水平上的調控功能。

  物理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建立了高時間分辨 (2 毫秒)、高空間分辨 (1 納米)、高通量並行測量 (100個樣品)的單分子磁鑷測量平臺,實時跟蹤和解析了染色質纖維組裝的動態過程和力學基礎,發現染色質纖維在摺疊/去摺疊的動態平衡中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四聚核小體結構單元,並揭示了四聚核小體的兩種摺疊路徑(圖1);進一步的實驗表明這個結構單元受到組蛋白伴侶FACT的調控(圖2)。該研究首次實時跟蹤和解析了染色質纖維結構動態調控的力學基礎和動力學過程,在原有的「beads-on-a-string」初級摺疊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tetranucleosomes-on-a-string」的中間態結構模型。這個工作發表於2016年Molecular Cell 期刊 (Mol. Cell 64, 120, 2016),被Nature Reviews引述為封面進行引用和評述 (圖3, Nat. Rev. Genet. 18, 8, 2017)。

  前面的工作揭示了FACT能夠幫助轉錄機器克服染色質纖維這個結構勢壘為轉錄做好前期準備。那麼FACT如何協助轉錄機器克服核小體這個結構障礙順利完成轉錄是下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研究人員用磁鑷系統跟蹤了FACT結合核小體後對核小體動態結構的影響,清晰地揭示了FACT具備降低核小體結構力學穩定性和維持核小體結構完整性的獨特雙重功能(圖4)。該研究實時解析了FACT對核小體動態結構的調控,回答了生命體是如何高效完成轉錄而又不破壞染色質結構完整性的重要問題。這個工作剛剛發表在2018年Molecular Cell期刊(Mol. Cell 71,1, 2018)。

  該系列研究由物理所副研究員李偉和研究員李明、王鵬業,以及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國紅和陳萍等合作完成。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和中科院的資助。

  文章連結:1 2

圖1. 染色質纖維動態摺疊路徑,四聚核小體單元是摺疊路徑中穩定的中間態。

    圖2. FACT對染色質纖維的負調控。FACT的結合讓染色質纖維非常容易打開到核小體鏈的狀態,便於轉錄機器PolII的結合,為基因轉錄做好準備。

圖3. Nature Reviews封面引述該工作並評價。

    圖4. FACT對核小體降低穩定性和保持其完整性的雙重調控,這種複合的功能解釋了FACT能夠協調轉錄機器PolII順利通過核小體結構完成轉錄,而且能夠幫助轉錄後的核小體恢復其結構。

  兩句耳熟能詳的俗語「龍生龍,鳳生鳳」和「龍生九子各不相同」道出了生物遺傳現象中兩個關鍵的特點:相似性和特異性。人類基因組精確測序顯示人類基因的差異很小(<0.3%),這解釋了遺傳相似性的來源;另一方面,基因被一類稱為組蛋白的生物大分子通過層層組裝形成高度有序的染色質結構,受重塑因子、組裝因子、組蛋白和DNA的化學修飾以及組蛋白變體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了遺傳的特異性。單分子操縱技術是研究染色質動態調控的強有力手段。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軟物質物理重點實驗室從2002年開始逐步建立起以磁鑷力譜和螢光光譜為主的單分子研究體系,在DNA凝聚(JACS 2006,PRL 2012)、DNA與抗癌藥物作用(NAR 2009, PRE 2015)、端粒四聯體DNA摺疊(JACS 2013)以及DNA解旋酶分子機理(EMBOJ 2008,NAR 2015,PRL 2016)等多個課題中取得了系列進展。最近,他們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國紅課題組合作,瞄準染色質纖維動態結構這一難題開展研究,取得系列進展。首次在體外實驗體系中揭示了染色質纖維這個具有複雜高級結構的生物大分子體系的動態摺疊過程,並且展示了FACT(Facilitates Chromatin Transcription)這個重要的轉錄輔助因子分別在染色質纖維和核小體兩個結構水平上的調控功能。
  物理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建立了高時間分辨 (2 毫秒)、高空間分辨 (1 納米)、高通量並行測量 (100個樣品)的單分子磁鑷測量平臺,實時跟蹤和解析了染色質纖維組裝的動態過程和力學基礎,發現染色質纖維在摺疊/去摺疊的動態平衡中會形成一個穩定的四聚核小體結構單元,並揭示了四聚核小體的兩種摺疊路徑(圖1);進一步的實驗表明這個結構單元受到組蛋白伴侶FACT的調控(圖2)。該研究首次實時跟蹤和解析了染色質纖維結構動態調控的力學基礎和動力學過程,在原有的「beads-on-a-string」初級摺疊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tetranucleosomes-on-a-string」的中間態結構模型。這個工作發表於2016年Molecular Cell 期刊 (Mol. Cell 64, 120, 2016),被Nature Reviews引述為封面進行引用和評述 (圖3, Nat. Rev. Genet. 18, 8, 2017)。
  前面的工作揭示了FACT能夠幫助轉錄機器克服染色質纖維這個結構勢壘為轉錄做好前期準備。那麼FACT如何協助轉錄機器克服核小體這個結構障礙順利完成轉錄是下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為此,研究人員用磁鑷系統跟蹤了FACT結合核小體後對核小體動態結構的影響,清晰地揭示了FACT具備降低核小體結構力學穩定性和維持核小體結構完整性的獨特雙重功能(圖4)。該研究實時解析了FACT對核小體動態結構的調控,回答了生命體是如何高效完成轉錄而又不破壞染色質結構完整性的重要問題。這個工作剛剛發表在2018年Molecular Cell期刊(Mol. Cell 71,1, 2018)。
  該系列研究由物理所副研究員李偉和研究員李明、王鵬業,以及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李國紅和陳萍等合作完成。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和中科院的資助。
  文章連結:1 2

圖1. 染色質纖維動態摺疊路徑,四聚核小體單元是摺疊路徑中穩定的中間態。

    圖2. FACT對染色質纖維的負調控。FACT的結合讓染色質纖維非常容易打開到核小體鏈的狀態,便於轉錄機器PolII的結合,為基因轉錄做好準備。

圖3. Nature Reviews封面引述該工作並評價。

    圖4. FACT對核小體降低穩定性和保持其完整性的雙重調控,這種複合的功能解釋了FACT能夠協調轉錄機器PolII順利通過核小體結構完成轉錄,而且能夠幫助轉錄後的核小體恢復其結構。

相關焦點

  • 關於造血轉錄因子協同作用的研究——中科博生
    實驗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胞本身表達的多種調節因子,造血調節因主研究最能說明這一點。如紅系祖細胞中GATA-1的負調節作用的發揮需要細服 本身表達的輔助因子的參與。GATA1的一個輔助因子是FOG(friend of GA下1,FOG編碼的是鋅指蛋白,FOG和GATA-1的互相作用對於紅系和巨核系分化是必不可少的(Crispino et al.199)。中科博生。
  • 《Nature》報導T細胞功能調控的關鍵轉錄因子
    本研究通過轉錄組及表觀組學手段,發現功能缺陷的T細胞 [Dysfunctional T cell], 包括免疫耐受T細胞 [Tolerant T cell] 和慢性感染和腫瘤微環境導致的耗竭T細胞 [Exhausted T cell], 都特異性穩定高表達轉錄因子NR4A1。NR4A1對於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免疫都起著關鍵負調控作用。
  • Science:Bcl6轉錄因子對輔助T細胞生長發育的調控作用
    專題:Science報導本次發表的《科學》文章主要解釋了Bcl6轉錄因子對輔助T細胞生長發育的調控作用。CD4+輔助T細胞的一個基本功能是調節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濾泡輔助性T細胞(T follicular helper ,Tfh)通過細胞因子白介素-6和白介素-21來調節B細胞的功能。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研究發現CRISPR轉錄的關鍵抑制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4:14:30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lan R.
  • 新研究顛覆對轉錄因子的傳統認知
    2017年12月10日/生物谷BIOON/---轉錄---將一段DNA轉錄為用於蛋白合成的RNA模板---是幾乎所有細胞過程(包括生長、對刺激物作出反應和繁殖)的基礎。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推翻了我們對轉錄是如何受到控制的和轉錄因子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的理解。
  • Nature:轉錄輔助因子對不同類型的核心啟動子具有特異性
    2019年5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轉錄輔助因子(transcriptional cofactor, COF)在增強子與啟動子之間傳遞調控線索,是轉錄激活和基因表達的核心效應物。雖然已證實某些COF比其他COF更偏好某些啟動子類型,但是不同COF對不同啟動子顯示出的內在特異性的程度尚不清楚。
  • JMCB:朱學良等發現轉錄因子Nanog新作用機制
    1月16日,《分子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朱學良研究組的研究論文:「Nanog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ymosin β4 and Rnd3」。
  • 輔助T細胞基礎生物學:分類和功能
    輔助 T 細胞(Th)在人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由於 Th 細胞可進一步分化為不同亞群,通過不同轉錄因子,分泌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招募不同的免疫細胞和協調不同的免疫效應機制。Th2細胞   1986年,Th2細胞獨特的細胞因子譜以及IgE類別轉換中的意義被開始報導。後來,發現其在放大和維持以嗜酸性粒細胞招募和肥大細胞激活為標誌的炎症至關重要。   在宿主防禦蠕蟲和其他細胞外寄生蟲的情況下,Th2反應是保護性的。
  • 轉錄因子對腫瘤糖代謝具有基因調控功能
    其中轉錄因子對糖代謝基因的調控是腫瘤能量代謝重編程的重要機制之一,近期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教育部癌變與侵襲原理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介紹了低氧誘導因子1, c-Myc, p53等轉錄因子與腫瘤糖代謝的相互調節作用,指出這種關聯為靶向代謝的抗癌藥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科學通報》上。
  • Nature:研究揭示細胞轉錄因子新功能
    人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去做,比如胰腺中的細胞主要來產生胰島素,眼鏡視網膜中的細胞負責感光和感覺顏色,當然,如果細胞中有不正確的基因行使不合適的工作,那麼細胞功能就會變得一團糟,嚴重者將會導致癌症的發生。我們的科學家研究細胞功能已經數年了,他們很清楚的知道細胞中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叫做「轉錄因子」,主要結合在DNA附近來開關某些基因,控制基因的表達。
  • 轉錄因子HIF-1α與口腔疾病關係的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HIF-1α在動物心血管系統的生成、骨系統的發育和神經胚的形成過程中都有表達,可以調控細胞的生長、增殖、遷移和凋亡等過程,與人類多種生理、病理過程相關。然而對HIF-1α及其信號通路的研究,以往多體現在腫瘤方面,近期發現其對口腔某些疾病發生與發展意義重大。
  • 轉錄因子GATA3的差異表達決定先天淋巴細胞的譜系和功能
    轉錄因子GATA3的差異表達決定先天淋巴細胞的譜系和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5 14:44:59 轉錄因子GATA3的差異表達決定先天淋巴細胞的譜系和功能,這一成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Jinfang
  • 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 /王冰揭示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的新發現:既是抑制子又是轉錄因子
    該研究發現SMXL6靶向擬南芥基因組中的729個基因,並通過直接與其啟動子結合來抑制SMXL6,SMXL7和SMXL8的轉錄,表明SMXL6作為一種自動調節的轉錄因子,可維持獨腳金內酯信號的穩態。這些發現揭示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機制,激素信號傳導的轉錄阻遏物可通過該機制直接識別DNA並調節高等植物中的轉錄。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需要適宜的光照、溫度、水分和各種營養元素。
  • 轉錄因子調控水稻細胞壁合成機理研究獲進展
    近期研究團隊從反向遺傳學途徑,利用酵母單雜技術,對調控水稻細胞壁纖維素合成的轉錄因子OsMYB61進行文庫篩選,獲得NAC家族的一個轉錄因子OsSND2,研究表明OsSND2能夠結合OsMYB61的啟動子,調控OsMYB61的功能表達,影響纖維素的合成,從而導致細胞壁的結構變異。
  • 轉錄因子HIF1α研究新進展
    採用三株人腫瘤細胞,上海藥物所丁健課題組研究發現轉錄因子c-Jun阻斷蛋白酶體介導的HIF-1α 降解過程,穩定HIF-1α 蛋白。通過c-jun缺失突變體轉染研究,發現c-Jun的DNA結合區和異源二聚化區為其穩定HIF-1α 蛋白的作用所必需,而非其磷酸化絲氨酸位點和同源二聚化區;採用JNK抑制劑抑制對c-Jun轉錄活性至關重要的63位和73位絲氨酸的磷酸化,並不影響c-Jun對HIF-1α 蛋白的穩定作用,表明c-Jun的這一作用與其本身的轉錄激活功能無關。
  • 研究發現大豆中B類熱激轉錄因子參與脅迫反應
    熱激轉錄因子基因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大豆耐鹽反應中熱激轉錄因子的功能及機理仍不清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張勁松研究組、陳受宜研究組與黑龍江農科院來永才研究組合作從103份野生大豆資源中篩選得到2份耐鹽性強的野生大豆資源,通過RNA-Seq差異表達基因和共表達網絡分析得到參與大豆鹽脅迫反應的B類轉錄因子基因HSFB2b。
  • 中外團隊揭秘黃瓜卷鬚背後的新型多功能轉錄因子 —新聞—科學網
    全新的多功能轉錄因子 「於是,我們就想知道TEN是如何調控黃瓜卷鬚形成的。」黃三文說,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他們發現了黃瓜卷鬚另外兩個神奇之處。 轉錄因子是一類蛋白質分子,承擔著啟動基因組中特定基因表達的功能。
  • 研究揭示VOZ轉錄因子介導的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發現高等植物特有的維管植物單鋅指(VOZ)轉錄因子是植物抗病的關鍵因子,揭示了VOZ轉錄因子作為橋梁連通泛素連接酶對抗病蛋白調控的分子機制,為創製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和抗病分子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