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CB:朱學良等發現轉錄因子Nanog新作用機制

2021-01-12 生物谷

1月16日,《分子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朱學良研究組的研究論文:「Nanog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ymosin β4 and Rnd3」。該研究發現幹細胞轉錄因子Nanog可通過下調下遊基因Thymosin β4和Rnd3的表達來抑制細胞的遷移,提示Nanog等轉錄因子能夠在調控胚胎幹細胞乾性的同時影響細胞的遷移能力。

細胞遷移對胚胎發育的組織、器官形成等有重要貢獻。幹細胞需要在一些特定的轉錄因子的作用下才能維持其乾性,在細胞分化的過程中這些轉錄因子的表達會被抑制。細胞分化往往也會伴隨細胞遷移能力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是因為維持乾性的轉錄因子也參與調節細胞遷移,還是僅僅因為分化後細胞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

朱學良研究組的研究生周釔灼等發現,在普通培養細胞內異位表達Nanog、Oct4、Sox2等幹細胞轉錄因子能夠顯著抑制細胞的遷移。針對Nanog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它通過下調Thymosin β4 and Rnd3兩個蛋白來影響微絲骨架的排布和粘著斑的定位,進而抑制細胞的遷移。Thymosin β4和Rnd3在小鼠的胚胎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表達量與Nanog負相關,而在具有多分化潛能的小鼠畸胎瘤P19細胞內敲低Nanog的表達則能夠促進細胞遷移。由於已知Nanog的表達水平在斑馬魚的囊胚階段高,但在原腸運動後期急劇下降,在體實驗選取斑馬魚早期胚胎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在斑馬魚胚胎中持續性表達Nanog會抑制原腸運動過程中的細胞遷移。這些研究結果提示Nanog等轉錄因子具有調節乾性和遷移能力的雙重作用,這種兩面性可能有助於細胞分化和遷移的協調。

該課題得到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

Nanog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ymosin β4 and Rnd3.

Zhou Y, Li S, Huang Q, Xie L, Zhu X.

Nanog, Sox2, and Oct4 are key transcription factors critical for the pluripotency and self-renewal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Their downregulations lead to differentiation, accompanied with changes in cell motility. Whether these factors impact cell motility directly, however, is not clear. Here we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by initially assessing their effect in non-stem cells. We found that ectopic expression of Nanog, Sox2, or Oct4 markedly inhibited ECV304 cell migration. Detailed examinations revealed that Nanog induced disorganizations of the actin cytoskeleton and peripheral localizations of focal adhesions. These effects required its DNA-binding domain and are thus transcription-dependent. Furthermore, thymosin β4 and Rnd3 were identified as its downstream targets. Their depletions in ECV304 cells by RNAi phenocopied the ectopic expression of Nanog in both cell motility and actin organization, whereas their ectopic expressions rescued the migration defect of Nanog overexpression. Both proteins were upregulated during 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Their levels in the pluripotent mouse P19 cells also increased upon Nanog ablation, coincident with an increase in cell motility. Moreover, persistent expression of Nanog in zebrafish embryos suppressed gastrulation and cell migration. These results indeed suggest a dual role of certain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 orchestr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and motility

相關焦點

  • 轉錄因子MYB10的作用
    The Plant 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Allelic該文揭示了轉錄因子MYB10介導草莓果實顏色變異的機制。背景花青素的積累是草莓果實呈現紅色的主要原因。植物體通過類黃酮途徑合成花青素。花青素的合成在內質網上完成後,通過不同的轉運機制被轉運到液泡中予以貯存。MYB、bHLH和WD重複蛋白等轉錄因子能夠誘導或抑制花青素的生物合成。
  • 轉錄因子入核的調控機制
    轉錄因子入核的調控機制 來源:生命經緯 2007-01-16 09:12 對細胞分化的調控是臨床應用胚胎幹細胞的關鍵問題之一。
  • 南京農業大學揭示一種MYB轉錄因子調控杜梨耐寒性的作用機制
    之前的研究發現了與AtDHAR(脫氫抗壞血酸還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相關的應激反應基因,AtDHAR2參與提高鹽和低溫脅迫的抗性,而進一步鑑定其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及其對相關基因表達和蛋白水平變化的作用非常重要。  植物體內含有多種不同的TF,其中MYB是最大的TF家族之一,佔TF總數的約9%。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該論文主要研究了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利用化學交聯、DNA足跡、遺傳突變等方法嘗試了解轉錄因子調控基因轉錄的具體機制,大家發現轉錄因子在啟動子DNA的結合位置直接決定了其對於下遊基因的影響,一般來講,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35區和-10區)上遊發揮轉錄激活功能,轉錄因子結合在核心啟動子區域或者基因內部則抑制轉錄。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關於造血轉錄因子協同作用的研究——中科博生
    ,然而近年來逐漸認識到情況遠非如此簡單鍵的調節因子通過細胞內上下遊分子的互相制約而發揮作用、而非單獨發生作用。如果GATA-1分子中與FOG互相作用的部分發生突變,但仍保留與DNA結合的能力,這將導致紅系發生和血小板窮生的導常。同樣,髓系細胞的發育要依賴於轉錄因子PU.1和C/EBP的相互作用,喑酸性粒細胞的發育要依賴於轉錄因子GATA-1和C/EBP的相互作用。
  • 上海藥物所等發現去泛素化酶USP21調控Nanog轉錄因子機制
    Nanog是胚胎幹細胞全能性維持和重編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核心轉錄因子。最近的研究提示泛素化修飾系統在幹細胞乾性維持和分化中有重要作用。Nanog的穩定性的維持同時受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調控,如泛素連接酶FBXW8可以促進Nanog的泛素化降解進而誘導細胞分化。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因為ECF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之間沒有任何的序列保守性,並且和看家σ因子的相應區域序列完全不同,作者對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預測27670條ECFσ因子的σ2/σ4 linker的二級結構,發現該區域雖然在一級蛋白序列上沒有相似性,但是卻在二級結構上保守,很可能均以相同的方式和RNAP相互作用。
  • 細胞中轉錄因子與錯配DNA強烈結合的分子機制!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轉錄因子有一種傾向能與DNA的錯配部分強烈結合,DNA的錯配部分是無法被正確複製的區域,轉錄因子與調節性DNA的錯配部分的強烈結合或許是隨機突變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會誘發包括癌症在內多種疾病的發生。
  • 研究發現核轉錄因子對結腸癌的重要作用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復旦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稱為核轉錄因子(PAX2)的作用分子在結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指出這種轉錄因子能促進結腸癌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
  • 轉錄的多種終止機制
    相對來說,與之作用的蛋白質被稱為「因子」(factor)。順式(cis)與反式(trans)來自拉丁文前綴,是「在同一側」和「在另一側」的意思。這兩個詞在順反異構中比較好理解,在分子生物中的用法與早期研究有關。在早期的分子遺傳學研究中,經常要判斷對某基因的調控作用是來自DNA分子本身,還是來自另一個分子。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王冰揭示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的新發現:既是抑制子又是轉錄因子
    【學術前沿】陰陽兩極,李家洋/王冰揭示獨腳金內酯信號途徑的新發現:既是抑制子又是轉錄因子 2020-06-14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前沿】張宏、張明傑、朱學良等多位專家聯合撰寫「生物學中...
    該綜述由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院士牽頭組織,邀請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朱學良研究員、清華大學李丕龍研究員、北京大學季雄研究員、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劉聰研究員、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婁繼忠研究員、復旦大學溫文玉研究員等專家共同撰寫完成。
  • 廣州生物院在轉錄因子二聚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Ralf Jauch課題組首次實驗證明了轉錄因子FOXA1蛋白的新的二聚結合形式,並在該二聚結合作用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雜誌上。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Plant and Microbial Sciences; CEPAMS)Jeremy Murray研究組題為NIN acts as a Network Hub Controlling a Growth Module Required for Rhizobial Infection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轉錄因子
  • 揭示先鋒轉錄因子在細胞凋亡表觀遺傳中的關鍵作用 | Cell Research
    Cheedipudi, Julio Cordero, Xue Jiang, Qingquan Zhang, Luca Caputo, Stefan Günther, Carsten Kuenne, Yonggang Ren, Shoumo Bhattacharya, Xuejun Yuan, Guillermo Barreto, Yihan Chen, Thomas Braun, Sylvia M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Foxp3塑造調節性T細胞身份的機制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Foxp3塑造調節性T細胞身份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1 22:43:59 美國斯隆凱特林研究所Alexander Y.
  • Oncogene:研究闡明Hippo通路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結合DNA機制
    該研究在原子水平上闡明了Hippo信號通路下遊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識別結合DNA的機制。助理研究員史竹兵和碩士研究生何峰是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Hippo信號通路在生物個體發育特別是組織器官大小調控過程中具有關鍵功能,同時在腫瘤發生及免疫應答過程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 Cell:揭秘雙面轉錄因子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自然界驚人複雜性的關鍵在於轉錄因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現在,美國能源部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關鍵轉錄因子通過結構轉換調節基因表達的秘密。生物物理學家Eva Nogale領導的研究人員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鏡,發現TFIID轉錄因子有兩種不同的結構狀態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