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核轉錄因子對結腸癌的重要作用

2021-01-21 科學網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復旦大學醫學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稱為核轉錄因子(PAX2)的作用分子在結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指出這種轉錄因子能促進結腸癌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這對於解析結腸癌病理機制,以及這種轉錄因子的新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公布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雜誌上。

 

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上海生科院營養科學研究所方靖研究員,方靖研究員現任營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及腫瘤研究團隊和食品安全研究團隊的研究員,主要從事瘤血管及腫瘤的發生機理;腫瘤的預防和幹預等方面的研究。

 

結腸癌是全球第二位的癌症死亡原因。當前的治療通常採用手術結合化療,治療幹預後,患者通常獲得緩解,可持續數月或幾年。30-40%的會復發,大部分主要轉移到肝臟或是肺臟。雖然在過去幾十年中結腸癌的治療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結腸癌的分子病理機制仍未被了解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Pax2在結腸癌中的表達也異常增高。體內、外實驗顯示Pax2具有促進結腸癌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的作用。這為深入認識Pax2在腫瘤生長過程中的作用機理和今後的疾病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Pax2 (Paired box 2)是轉錄因子,在胚胎發育和細胞分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發育結束後Pax2的表達變弱。如果在發育成熟組織中異常表達,Pax2則表現出癌基因的作用,目前已經在幾種癌症(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中發現Pax2的表達升高。因此,Pax2成為癌症治療一個潛在的靶標。目前,Pax2在腫瘤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它是如何推動腫瘤發展的、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這些問題還不清楚。

 

為了找到這種轉錄因子的作用機制,研究人員通過結腸癌樣品分析,發現Pax2具有促進結腸癌細胞增殖和腫瘤生長的作用,其中的原因在於Pax2促進細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達。

 

通過進一步的機制研究,他們發現Pax2通過激活轉錄因子AP-1來提高cyclin D1的表達。Pax2阻止JunB與c-Jun的結合,促進了c-Jun和c-Fos的結合以及c-Jun的磷酸化,導致AP-1活力的升高和cyclin D1轉錄的增加。

 

這些結果指出Pax能2通過激活AP-1來誘導cyclin D1的表達,進而促進結腸癌細胞的生長,這些發現為深入認識Pax2在腫瘤生長過程中的作用機理和今後的疾病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方靖研究組近年來從事結腸癌分子機制的研究,他們與陳雁研究組近年早期還發表文章,發現了結腸癌發生過程中的一個新的抑癌基因:PAQR3,並同時在細胞、動物和人群三個層面上進行了證實,這將為未來結腸癌的治療提示了一個新的潛在靶點。

 

研究人員發現在中國人結腸癌患者的臨床樣本中,PAQR3的表達水平在腫瘤中顯著低於癌旁組織,並且PAQR3的表達水平與腫瘤惡性程度呈負相關。因此,這一工作在細胞、動物和人群三個層面上揭示了PAQR3是一個參與了結腸癌發生發展的抑癌基因,並為未來結腸癌的治療提示了一個新的潛在靶點。(來源:生物通  萬紋)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四、細胞核轉錄因子的分離和鑑定
    四、細胞核轉錄因子的分離和鑑定   信號轉導的結果是細胞核內一些轉錄因子同DNA上某些特定的序列結合,調節轉錄活性和基因的表達水平。因而分離鑑定細胞內核轉錄因子在信號轉導研究中具有獨特的意義。根據核轉錄因子可與一些特定的核甘酸序列結合的特點,將其特定的核苷序列標記上同位素,來鑑定信號轉導中的核轉錄因子。
  • Nat Med::Treg細胞異質性決定結腸癌亞型及免疫療法策略
    不過,在針對結腸癌的研究中卻出現了彼此矛盾的結果:一些研究發現Treg確實能夠促進腫瘤的惡化,但另外一些研究卻指出結腸癌組織中的Treg的增多能夠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針對這一問題,來自日本大阪大學的Shimon Sakaguchi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 Cancer Cell重大發現 維生素A治療結腸癌
    2015年12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結腸癌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一個重要癌症類型,同時也是經常對治療方法產生抵抗的一種癌症類型。結腸癌發生治療抵抗的原因有很多,而癌症幹細胞的存在是引起癌症復發的一個重要因素,傳統治療方法通常不是特別有效。 最近來自EPFL的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條重要信號通路或可用於對抗結腸癌復發情況。通過維生素A類化合物治療,將癌症幹細胞內一個被關閉的基因重新激活可以幫助清除癌症幹細胞並防止發生復發和轉移。
  • Cell Stem Cell:促進結腸癌生長的重要癌症幹細胞群體
    2015年6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勞森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結腸中發現一個新的幹細胞群與結腸癌生長具有重要聯繫。近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
  • 科學家發現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本報訊(記者黃辛)近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小組新發現了結腸癌的一個抑癌基因PAQR3,並從細胞、動物和人群三個層面
  • Nature Cell Biology:發現誘發特應性皮炎的部分機制
    日本專家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促使核轉錄因子NF—κB活躍的機制。這種核轉錄因子過度活躍可導致特應性皮炎、癌症等疾病,這項成果有望成為開發相關新藥的線索。NF—κB核轉錄因子通常在細胞漿中與某些抑制蛋白結合,呈無活性狀態。
  • J Funct Foods :草莓樹蜂蜜抑制結腸癌細胞增殖
    2019年5月28日訊 /生物谷BIOON /——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當地中海地區典型產品草莓樹上的蜂蜜被添加到實驗室培育的結腸癌細胞培養基中時,細胞增殖就會停止。作者希望這些有希望的結果和這種食物的抗腫瘤潛力將在體內模型中得到證實。
  • 腸道菌群有助於結腸癌篩查?
    在非侵入式結腸癌篩查方法中,愈創木脂FBOT被廣泛應用。該試驗可以檢測出晚期腺瘤和惡性腫瘤。但是陽性結果也可以表明其他疾病,也就是假陽性結果。此外,FBOT特異性很高,但是敏感性差。一些研究顯示其敏感性低於10%。研究人員繼續道。
  • 生命學院胡穎課題組在腫瘤細胞調控氧化應激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
    放射治療以及很多化療藥物均可通過促進ROS過度累積的方式發揮其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而腫瘤細胞一旦啟動抑制ROS過度積累的機制,則導致耐藥。可見,細胞內ROS水平對細胞命運具有決定性作用,明確ROS的分子調控機制對揭示腫瘤的發生機制和腫瘤的耐藥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是生物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
  • 人 核轉錄因子(NF-κB)ELISA 檢測試劑盒說明書
    人(human)核轉錄因子(NF-κB)ELISA 檢測試劑盒本試劑僅供研究使用  標本:組織勻漿試驗原理:NF-κB試劑盒是固相夾心法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已知NF-κB濃度的標準品、未知濃度的樣品加入微孔酶標板內進行檢測。先將NF-κB和生物素標記的抗體同時溫育。洗滌後,加入親和素標記過的HRP。
  • 基因轉錄調控:共激活因子的多樣性及調控機制
    Roeder教授首先發現了真核生物RNA聚合酶I、II、III,從而開創了真核生物轉錄調控領域。隨後Roeder實驗室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建立了體外轉錄系統,並利用該系統分離和鑑定了眾多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其中包括第一個真核轉錄因子TFIIIA、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以及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s),並且揭示了染色質結構(包括組蛋白修飾)在表觀遺傳水平對基因轉錄的影響。
  • 近期細胞自噬領域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之前研究表明活性氧簇(ROS)的產生也是糖尿病中導致β細胞功能失調的關鍵因素。細胞因子IL-6曾被發現與β細胞自噬存在關聯,但是在β細胞抗氧化應答情況下的作用還沒有得到研究。最近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IL-6能夠將細胞自噬和抗氧化應答聯繫在一起影響β細胞存活。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Diabetes上。
  • Carcinogenesis:陳雁等發現一個新的結腸癌抑癌基因
    近日,國際腫瘤領域知名雜誌Carcinogenesis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陳雁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揭示了PAQR3是結腸癌發生過程中的一個新的抑癌基因。陳雁研究組長期致力於PAQR3即RKTG的研究,發現PAQR3能通過在空間上調控細胞內關鍵信號通路,影響多種細胞功能,但是關於PAQR3是否在結腸癌中發揮作用還不清楚。
  • Oncogene:研究闡明Hippo通路關鍵轉錄因子TEAD4特異性結合DNA機制
    4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Oncogen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周兆才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DNA-binding mechanism of the Hippo
  • JMCB:朱學良等發現轉錄因子Nanog新作用機制
    1月16日,《分子細胞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朱學良研究組的研究論文:「Nanog suppresses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ymosin β4 and Rnd3」。
  • 研究發現ILC3來源的OX40L對腸道Treg穩態維持的重要作用
    該研究發現腸道3型天然淋巴細胞(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ILC3)表達腫瘤壞死因子超家族成員OX40L,並且通過OX40L對腸道Treg穩態維持起重要作用。  腸道炎症性疾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Treg是控制疾病發展的重要細胞類型之一。Treg高表達OX40(OX40L的受體),OX40已經被證明對Treg的擴增、存活和記憶都具有重要作用。
  • 關於造血轉錄因子協同作用的研究——中科博生
      具中科博生研究表明,早期觀點認為哺乳動物中細胞的分化是由一個主要的調節因子決定的、,MyoD在肌肉生成中發揮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逐漸認識到情況遠非如此簡單鍵的調節因子通過細胞內上下遊分子的互相制約而發揮作用、而非單獨發生作用。
  • 重要免疫發現:先天淋巴細胞的關鍵作用
    通過採用強大的基因組技術,美國國家關節炎、肌肉骨骼和皮膚疾病研究所(NIAMS)的研究人員發現,先天淋巴細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s)的發育逐漸讓這些細胞做好了快速響應感染的準備。這項發表在5月5日《細胞》(Cell)雜誌上的研究工作,闡明了一種人們日益認識到在機體免疫防禦中起重要作用的細胞類型的發育和功能。
  • 青蒿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研究發現,青蒿素類化合物發揮抗瘧活性的作用機制包括:(1)過氧橋鍵是其發揮抗瘧活性的重要部位[45-46],青蒿素在血紅蛋白Fe2+的催化下,發生過氧橋鍵斷裂,生成氧和碳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可以隨有機烷基化結合位點附近的胺基酸殘基,阻斷瘧原蟲的營養吸收,同時迅速形成自噬泡將缺乏營養而導致胺基酸飢餓的原蟲排出體外,發揮消滅瘧原蟲的作用;(2)在一定量Fe2+的催化作用下,青蒿素產生以碳為中心的自由基,被激活的青蒿素依靠其疏水骨架靶向作用於瘧原蟲鈣
  • 「肉食動物」易患結腸癌
    別以為只有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會導致癌症,對於結腸癌來說,飲食的威脅顯然重要得多。近日,日本就發現了結腸癌與飲食的秘密。專家告誡大家,平時別過度吃肉,否則容易導致結腸癌的出現。  「肉食動物」易患結腸癌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通過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愛吃肉的女性患結腸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1.5倍。這一結果是通過對大阪、巖手、茨城、秋天、新瀉、長野、高知、長崎、衝繩等九縣的45~74歲的男女共約8萬人10年以上的追蹤調查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