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腦腸神經弧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生態位
肝腦腸神經弧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生態位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22:03:12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院Takanori Kanai和Yohei Mikami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Cell:Piezo1分子調節腸道與骨骼穩態
2020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此前研究表明,腸嗜鉻細胞通過分泌血清素(5-羥色胺)來調節腸道和骨骼的穩態。腸道微生物可調節血清素水平,但其潛在的分子機制尚未得到揭示。根據最近一項研究, Piezo1對腸道產生血清素至關重要。
-
科學網—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中國科學報】共生病毒可維持腸道黏膜免疫功能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基礎醫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周榮斌、江維、朱書課題組率先發現腸道內的共生病毒對維持腸道免疫穩態發揮重要作用,並揭示了其發揮作用的細胞和分子機制。10月21日,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免疫學》。 人體腸道、肺部、皮膚等組織存在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等。
-
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
過去的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通過促進Th1和Th17的免疫應答從而在炎症性腸病中發揮致病作用。同時還有研究表明DR3/TL1A信號通路能夠維持腸道Treg細胞的穩態水平,從而發揮免疫抑制的作用,緩解腸炎的發生。ILC3是固有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腸道免疫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且ILC3表達高水平的DR3。然而,TL1A/DR3信號通路對ILC3s的調控機制目前仍不明確。
-
轉錄因子PRDM16維持腸上皮穩態
轉錄因子PRDM16維持腸上皮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9 14:24:56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Patrick Seale和Rachel R.
-
【前沿進展】植物所科研人員在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研究...
【前沿進展】植物所科研人員在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揭示磷脂醯絲氨酸代謝維持細胞穩態的機制
除了組成膜系統,磷脂及其修飾物在調控多種細胞內過程中具有特異性的生理作用。磷脂醯絲氨酸是在細胞內質網上合成,並通過脂轉運蛋白在不同膜接觸位點(membrane contact site)將其轉運到細胞膜上和線粒體中。磷脂醯絲氨酸合成代謝調控缺陷會導致發育缺陷,而轉運缺陷會導致非酒精性肝病。然而,其在細胞內的生理機制仍知之甚少。
-
最新研究發現,孤獨症或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健康究竟有多重要!
孤獨症,可能和腸道菌群有關係一直以來,科學家都是在探究孤獨症的發病機制與腸道菌群存在的關聯。理由在於,多數孤獨症患兒都存在消化道疾病的情況,並且很多研究也發現了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失調,比如雙歧桿菌豐度降低,梭菌屬豐度上升。但腸道菌群如何參與孤獨症的發病機制尚並未被闡明。最近,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團隊給出了答案。
-
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春明課題組解析了DEAD-box RNA解旋酶調控miRNA生物合成、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已有研究表明,DEAD-box RNA解旋酶在擬南芥基因組中有58個成員參與RNA的代謝過程,如mRNA輸出、mRNA剪切及rRNA加工等,但學界尚不知其是否在miRNA生物合成過程中發揮作用。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蛋白聚集也能執行重要功能 不過,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蛋白聚集會給生物體帶來正向作用,能夠調控細胞分裂、胚胎的早期發育、機體的固有免疫反應等過程。例如,具有朊病毒型蛋白「愛聚集」特點的蛋白,由於其穩定性和結構特點,可以被用來執行一些正常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形成功能性結構、儲存、記憶、作為模板以及信息傳遞等。
-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研究揭示FADD和Caspase-8調節腸道穩態和炎症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 13:31:13 近日,德國科隆大學Manolis Pasparakis研究團隊發現
-
自噬在骨穩態與骨質疏鬆症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進展
其中,巨自噬是自噬的主要類型,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類型,本文以下的自噬指巨自噬。通過基因篩選的相關研究,學者們發現了30多種自噬相關基因(ATG),在自噬體的形成、調控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生理情況下,細胞自噬可以將受損或者衰老的細胞器清除、更新來維持細胞穩態。當細胞處於營養物質缺乏,或者應激狀態(如藥物作用、氧化應激、內質網應激等)下,細胞內自噬水平會升高,各種刺激引起的細胞器損傷及時被消除,細胞的正常新陳代謝和多種生理功能得以維持。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
-
科學家揭示磷脂醯絲氨酸代謝維持細胞穩態的機制
除了組成膜系統,磷脂及其修飾物在調控多種細胞內過程中具有特異性的生理作用。磷脂醯絲氨酸是在細胞內質網上合成,並通過脂轉運蛋白在不同膜接觸位點(membrane contact site)將其轉運到細胞膜上和線粒體中。磷脂醯絲氨酸合成代謝調控缺陷會導致發育缺陷,而轉運缺陷會導致非酒精性肝病。然而,其在細胞內的生理機制仍知之甚少。
-
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
微生物膽汁酸代謝物調節腸道RORγ+調節性T細胞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6 14:22:30 美國哈佛醫學院Dennis L.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係。目前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能導致肥胖(圖1)。 腸道微生物群會發酵宿主無法消化的物質,將其轉化為小分子,例如短鏈脂肪酸(SCFA),並為宿主提供能量。作為重要的環境因素,腸道菌群與糖尿病密切相關。 在人類糞便微生物群的研究中,這些有益細菌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改善糖尿病有關。增加糖尿病風險的細菌是有害的。 對我國345例糖尿病患者腸道微生物DNA的基因組學分析顯示,中度菌群失調是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菌群平衡受到幹擾的狀態。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這一過程說明,細菌的代謝產物可決定腸道免疫細胞群的組成。研究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增加其抗炎表型的基因表達,從而增加pTreg細胞的分化。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群可產生多種次級代謝產物在血液中積累,並對宿主會產生系統性的影響。
-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穩態調控的結構基礎
突觸後穀氨酸受體減少會產生逆向信號誘導突觸前神經遞質釋放的增加以維持突觸傳遞功能,這個調控過程稱為突觸穩態。突觸後受體如何跨突觸逆向影響突觸前結構和功能是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
-
Nature | 微生物膽酸代謝產物調節腸道RORγ + 調節性T細胞穩態
Dennis Kasper,該課題組的研究重點是微生物群在免疫系統發育、成熟和調節中的調控作用。 人體腸道微生物群編碼的代謝流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生物活性分子與宿主之間不斷產生相互作用。其中,初級膽酸(BAs)是在肝細胞內合成並釋放到十二指腸用以促進脂質或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的生物活性分子,而一些膽酸能夠逃逸到結腸,然後腸道中共生的微生物可以將它們轉化為各種腸道膽酸,這些膽酸作為一種重要的激素信號,它們可以通過特定的核受體以及G蛋白偶聯受體調節宿主膽固醇新陳代謝和能量平衡。此外這些受體在塑造宿主固有的天然免疫反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