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2020-11-29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9月4日消息(記者吳善陽)《Science》雜誌發表了題為今天《Regulation of sleep homeostasis mediator adenosine by basal forebrain glutamatergic neuro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徐敏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李毓龍研究組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晝夜節律通過內在的生物鐘控制一天中睡眠覺醒的時間;睡眠穩態主要由睡眠壓力進行調控,控制機體獲得一定的睡眠量。隨著清醒時間的延長,睡眠壓力逐漸增加;隨著睡眠的進行,睡眠壓力被逐漸清除。睡眠穩態調節系統會在睡眠受到幹擾時發揮作用,例如:熬夜之後睡得更「香」並且時間更長。目前,主流理論認為「腺苷」參與到睡眠穩態調節過程中,其在清醒狀態下的積累導致了「困意」的產生,而咖啡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可以通過阻斷腺苷與其受體的結合而達到促進清醒的效果。基底前腦被認為是腺苷參與睡眠穩態調控的重要腦區,環路層面的研究表明,該區域的局部神經環路參與到對睡眠覺醒的調控中,然而神經元活動調控腺苷釋放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這限制了人們對睡眠覺醒調控機制的深入解析。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央廣網發 研究團隊供圖)

為了實現在睡眠覺醒周期中對基底前腦區胞外腺苷濃度高時空解析度的檢測,李毓龍研究組開發了一種新型的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該探針可以將胞外腺苷濃度的變化轉化為探針螢光強度的快速變化。

利用該腺苷探針,徐敏研究組發現基底前腦區的腺苷濃度在清醒狀態時較高,在非快速眼動睡眠時較低,這與之前採用微透析法測量腺苷濃度變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然而,小鼠的快速眼動睡眠時長較短,傳統的微透析方法無法對快速眼動睡眠時期的腺苷濃度進行精確測量。得益於該探針的高時間解析度,徐敏研究組首次發現,腺苷在快速眼動睡眠時期也存在很高的濃度,並且高於清醒和非快速眼動睡眠狀態。不僅如此,研究者觀察到,腺苷濃度在睡眠時相轉變時存在快速的變化,提示其與神經元的活動密切相關。

為了進一步探究腺苷濃度增加與神經元活動的關係,徐敏研究組探究了基底前腦區兩類神經元:乙醯膽鹼能神經元和穀氨酸能神經元與腺苷濃度變化的相關性和因果性。結果表明這兩類神經元的鈣活動與胞外腺苷濃度高度相關,並且神經活動總是提前於腺苷釋放。光遺傳激活這兩類神經元能引起胞外腺苷濃度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激活是腺苷濃度增加的主要原因。進一步,研究人員特異性損毀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結果表明,胞外腺苷濃度的增加顯著低於對照組小鼠。以上試驗表明,穀氨酸能神經元的活動參與調控胞外腺苷積累過程。

前人的研究表明,基底前腦區腺苷積累受損會導致睡眠穩態調節異常,基於以上實驗結果,徐敏研究組猜測,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的缺失可能會影響睡眠穩態。結果表明: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缺失的小鼠睡眠壓力顯著降低(清醒時長顯著增加),並且睡眠穩態也發生了改變——睡眠剝奪後睡眠時長的增加顯著低於對照組小鼠,並且睡眠壓力的清除速率顯著快於對照組小鼠。以上實驗表明,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壓力的積累起到了重要調控作用。

該研究揭示了基底前腦區域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介導清醒狀態下睡眠壓力的積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進一步研究睡眠穩態調節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項研究由博士研究生彭婉玲、宋鵾在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徐敏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研究的合作者為北京大學李毓龍研究員、武照伐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張思宇研究員。本項目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北京市科委、廣東省科委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科學》:終於找到讓人變困的神經元了!中國科學家發現,穀氨酸能...
    研究人員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激活的狀態下,會釋放睡眠誘導因子腺苷,隨著腺苷的積累,我們感受到的睡眠壓力就越大,直到被困意擊倒。如果破壞小鼠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小鼠清醒的時間顯著增加,經過睡眠剝奪之後,這些小鼠只需要增加相對較少的睡眠時長,就能快速清除睡眠壓力。這個研究讓我們對調控睡眠穩態的神經機制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這一方面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另一方面或許也能幫助「特困戶」驅散困意。
  •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參宿四」 2020-09-07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科技話題:穀氨酸能神經元、試驗太空飛行器、中猴化石、乳齒象、精確模擬電子與光相互作用、「參宿四」
    研究發現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腺苷快速釋放和睡眠穩態的神經調控。該研究揭示了影響睡眠質量的關鍵神經元——穀氨酸能神經元。研究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壓力積累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哈勃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為參宿四史無前例的「變暗事件」提供了重要線索,並解釋了導致光度變暗的時間線。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2020.9.7 星期一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東北地理所在溼地植物根際鐵碳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6、大連化物所驗證鎳雜二茂鐵芳香性來自金屬中心到配體的電子反饋7、研究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11、深圳先進院等開發出形狀記憶多通道神經修復導管12、廣州地化所利用金剛烷指標揭示原油次生改造作用
  • 每天只睡5個小時也能精力充沛?科學家:學會這個方法,你也可以
    這些神經元能夠調控困意,當專家們人為幹預去減少這些神經元,果真使得小白鼠每天需要的睡眠時間大大的減少——這相當於人類每天可以少睡三個小時,而且還不會犯困。研究人員在此指出,睡眠行為的核心特徵就是睡眠穩態調控也就意味著隨著清醒時間的延長,困意是逐漸增加的,困意累積後,最終導致睡眠,而睡眠則是困意被逐漸消解的過程。
  • 饒毅團隊發現睡眠新分子: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果蠅睡眠
    2019 年 5 月 7 日 23 點,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通訊》在線發表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大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饒毅團隊的最新研究,他們發現了特別的分子——D 型絲氨酸,具有調節果蠅睡眠的作用。 對動物來說,睡眠的意義毋庸置疑。
  • 生科饒毅實驗室發現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睡眠
    研究團隊發現了特別分子——D型胺基酸調節睡眠這一重要生理學過程。網頁截圖這項研究有三點新穎的發現。一是D型胺基酸的作用。一般認為生物體內都是L型胺基酸,約20年前,科學研究發現體內有D型胺基酸,但很不理解其生理作用。研究團隊用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發現D型絲氨酸在生理上發揮著調控睡眠的作用。二是腸道的奇特作用。一般認為腦內神經細胞調控睡眠。
  • 科學家用病毒示蹤和RNA測序精確定義了睡眠神經元
    當前研究發現表明,如果腦中的下丘腦視前區(Preoptic area, POA)發生了損傷,會導致嚴重的睡眠障礙,這說明視前區在睡眠的產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到底是哪些神經環路促進了睡眠很不清楚,尤其是睡眠神經元和清醒相關神經元在空間上並沒有明顯區分,這給人們研究特定的睡眠神經環路製造了難度。這種情況下,鑑定和發現特定的睡眠相關神經元顯得尤為重要。
  • 2020年Science 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丨梅斯評述
    首次發現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睡眠穩態是睡眠持續時間與清醒之間的平衡,是睡眠-覺醒周期的基本特徵。在清醒期間,促進睡眠的促眠因素積聚並導致睡眠壓力增加或我們需要睡眠。數十年的研究已經確定了許多與睡眠穩態有關的基因,分子和生化過程。
  • ...撰文揭示下丘腦orexin神經系統在REM睡眠穩定維持中的重要作用
    )基礎醫學院生理教研室張駿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題為《Orexin signaling modulates synchronized excitation in the sublaterodorsal tegmental nucleus to stabilize REM sleep》的研究論著,首次明確報導下丘腦orexin神經系統直接參與快速眼動(REM)睡眠調控
  • 2020年Science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丨梅斯評述
    首次發現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睡眠穩態是睡眠持續時間與清醒之間的平衡,是睡眠-覺醒周期的基本特徵。在清醒期間,促進睡眠的促眠因素積聚並導致睡眠壓力增加或我們需要睡眠。數十年的研究已經確定了許多與睡眠穩態有關的基因,分子和生化過程。在與睡眠穩態有關的各種過程中,腺苷是細胞代謝途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睡眠穩態的重要生理介質。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是腦內多巴胺系統的重要「剎車」。
  • 解析睡眠產生系統的睡眠-覺醒基本機制
    這種慢波活動也從皮層向紋狀體、基底前腦、腦幹、脊髓和丘腦投射,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加強其在慢波睡眠中起重要作用。;   5-HT 可抑制腦橋、中腦和基底前腦的膽鹼能神經元;   5-HT在異相睡眠期間停止放電,進一步證實其不是維持睡眠的關鍵物質;生化研究在REM&NREM睡眠中5-HT釋放量均   小於覺醒狀態,證明5-HT神經元在睡眠維持中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也不是慢波睡眠所必需的。
  • 《自然》:小膠質細胞或能有效調節大腦中神經元的功能和行為!
    ,但大腦同時還能控制大量的非神經性細胞,包括小膠質細胞等,本文研究就發現了一個新亮點,即小膠質細胞或能作為神經細胞調節大腦神經活性和行為的「夥伴」。 這些小膠質細胞能夠感知並對神經激活產生反應,同時還能對過度的神經活性產生一種負反饋機制,這種新型的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神經調節機制在保護大腦免於疾病侵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當睡眠時,它有助於學習和記憶的鞏固,並將廢物清除。覺醒時,通常是由一系列神經調節物質,這些物質能改變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細胞膜性質以及電活動情況。但是,科學家對大腦維持組織穩態的機制及其在突觸可塑性發揮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 研究發現Cenpj對哺乳動物下丘腦神經發生和攝食環路的調控作用
    該工作闡明了中心體蛋白Cenpj對下丘腦神經發生和攝食環路的調控作用。下丘腦由間腦發育而來,在調節食慾、體重、脂肪和葡萄糖穩態以及能量消耗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的弓狀核(ARC)被認為是大腦的"攝食中樞",兩種典型的弓狀核神經元:神經肽 Y(NPY)及刺痛相關肽(AgRP)神經元促進進食,而表達黑素皮質素(POMC)的神經元根據周圍營養和激素信號對進食產生反作用。這兩種神經元共同整合能量穩態信號來調節攝食和穩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