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睡眠產生系統的睡眠-覺醒基本機制

2020-11-29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睡眠的定義

  簡單行為學定義:機體失去對周圍環境知覺和反應的一種可逆行為,是複雜的生理和行為過程;

  按狀態分為:NREM&REM睡眠;

  腦電圖EEG表現:NREM睡眠期EEG表現同步化慢波,波形特徵紡錘波、K-符合波和高振幅慢波,分期為(Ⅰ、Ⅱ、Ⅲ)期,

  REM睡眠期EEG表現活躍、激活,肌張力遲緩,伴有眼球快速運動;

  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REM期: 腦橋-膝狀體-枕葉POG波,伴隨眼球運動、遠端肌肉抽搐、中耳肌活動;脊髓運動神經元受到

  抑制,肌肉鬆弛,心肺活動波動,伴隨夢境。

  睡眠開始

  睡眠開始的定義從生理指標的狀態識別

  肌電圖

  眼電圖

  腦電圖

  睡眠開始伴隨的行為

  簡單的行為任務(認知&駕駛);

  視覺反應(閃光刺激被抑制);

  聽覺反應(刺激潛伏期延長或消失);

  嗅覺反應(潛伏期延長或消失,但特殊氣味在任何睡眠期都能嗅出);

  對有意義刺激的反應

  睡眠肌陣孿

  睡眠開始前記憶

  (對有意義的刺激通常會引出K-複合波或產生喚醒,閾值敏感度相對較低 )

  (對有意義的聲音刺激時大腦顳中回區域被激活;無意義刺激時大腦雙側眶額皮層區被激活)

  睡眠-覺醒發生相關的神經系統

  腦幹睡眠產生系統的鑑定

  背側延髓網狀結結構和孤束核神經元,可誘發覺醒狀態下皮層慢波活動,產生睡眠;

  可能是通過抑制上行網狀激動系統神經元而產生睡眠,還可能同時直接影響前腦系統;

  孤束核接受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顱神經第9支和第10支)的傳入,來自胸和腹腔內臟的壓力感受器和化學感受器;

  孤束核和背側延隨網狀結構的傳出神經向上投射到腦橋吻側和中腦,很多終止於臂旁核;

  臂旁核向吻側投射到丘腦、下丘腦、視前區、杏仁核和額眶皮層,這些區域屬於內臟-邊緣前腦;

  孤束核不僅抑制網狀激動,也是睡眠產生有關的前腦邊緣系統。

  前腦睡眠產生系統

  下丘腦前部-、基底前腦和視前區,與低位腦幹是誘發睡眠的重要區域;

  丘腦在皮層紡錘波的產生是必須的,但對皮層慢波和睡眠行為的產生不是必需的;

  眶額皮層與基底前腦、視前區、下丘腦前部的神經元共同構成了前腦的睡眠誘導系統。

  單細胞記錄睡眠—激活神經元

  大腦中只有少數神經元在慢波睡眠時發放頻率增加,且多集中在腦幹;

  孤束核也有一些神經元在慢波睡眠時比覺醒狀態活躍,這些睡眠相關神經元與該區域覺醒時高頻自發放電神經元共存;

  相對於覺醒狀態,下丘腦前部、視前區和杏仁核神經元在慢波睡眠時放電頻率增加;

  慢波睡眠時,放電活動首先表現為丘腦網狀核起源的紡錘波,12-14Hz,與丘腦-皮層投射頻率相符;

  丘腦和皮層投射神經元的內在特性也表現為其它頻率的慢波0.1-4Hz慢波。這種慢波活動也從皮層向紋狀體、基底前腦、腦幹、脊髓和丘腦投射,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加強其在慢波睡眠中起重要作用。

  

  慢波睡眠中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或神經調質 )

  ★5-羥色胺

  5-HT可以通過作用於不同類型細胞的不同受體來減弱皮層活動並促進慢波睡眠產生;

  5-HT 可抑制腦橋、中腦和基底前腦的膽鹼能神經元;

  5-HT在異相睡眠期間停止放電,進一步證實其不是維持睡眠的關鍵物質;生化研究在REM&NREM睡眠中5-HT釋放量均

  小於覺醒狀態,證明5-HT神經元在睡眠維持中並不是非常重要的,也不是慢波睡眠所必需的。

  ★腺苷

  腺苷作為神經調質是通過第二信使偶聯的突觸後 受體抑制神經元放電,它也可以作用於其它受體阻止神經末梢釋放神

  經遞質;

  在丘腦皮層,腺苷超極化投射神經元可促進神經元在慢波睡眠中表現為慢波活動的爆發放電。因此腺苷在腦中像在外周

  一樣發揮其功能,當細胞持續活動時累積 可防止細胞過度活動而受損;

  腦中腺苷與丘腦-皮層迴路的特異性爆發放電相關,構成慢波睡眠的基礎;

  腺苷在腦細胞外(1分子ATP)積累可能是誘發大腦疲勞和睡眠的因素。

  【 ATP不能被儲存,因為ATP在合成後必須於短時間內被消耗。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是一種核苷酸,作為細胞內能量傳遞的「分子通貨」,儲存和傳遞化學能。ATP在核酸合成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腺苷是一種遍布人體細胞的內源性核苷,可直接進入心肌經磷酸化生成腺苷酸,參與心肌能量代謝,同時還參與擴張 冠脈血管,增加血流量。腺苷對心血管系統和肌體的許多其它系 統及組織均有生理作用。腺苷是用於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腺嘌呤、腺苷酸、阿糖腺苷的重要中間體。 】

  ★γ-氨基丁酸

  GABA是大腦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在睡眠中具有重要意義;

  在腦幹網狀機構中,相對較小的GABA能神經元與較大的胺基酸神經元混合分布,通過局部投射抑制上行網狀激動系統的穀氨酸能神經元;

  含有GABA的丘腦網狀神經元可產生丘腦-皮層紡錘波,同時通過抑制性突觸後電位,抑制丘腦皮層的接替神經元。它抑制了大腦皮層傳入門路-丘腦,這是慢波睡眠和意識喪失的基礎;

  GABA神經元分布在下丘腦前部-視前區和基底前腦及下行投射到下丘腦後部的腦區,抑制覺醒系統神經元;

  GABAA與氯離子通道直接連接,作用迅速;GABAB通過第二信使系統發揮作用,調節不同的鉀離子和鈣離子通道,作用遲緩、持久;

  二者都參與了與慢波和紡錘波相關的超級化。參與了慢波睡眠基本的誘導和維持,首先通過抑制覺醒系統,其次通過誘發、調節和穩定以丘腦-皮層爆發性放電為基礎的紡錘波和慢波活動。

  ★腦脊液中的因子、多肽與慢波睡眠

  內源性阿片肽中的腦啡肽、內啡肽、強啡肽,與感覺調節及痛覺缺失有關,可能在睡眠的啟動和維持中發揮作用;

  生長抑素對中樞神經元主要產生抑制作用;

  皮質抑素在結構和生理上與生長抑素相似;

  生長激素釋放因子;

  前列腺D2(主要是神經膠質細胞合成)具有與睡眠-覺醒周期一致的晝夜節律性。

  ★血源性因子與慢波睡眠

  5-HT是血小板產生並存在於血液中,在腦血屏障外的大腦特定區域促進睡眠產生;

  覺醒期間胰島素的蓄積導致睡眠的產生,亦在血腦屏障外的室周器官和附近的和核團,特別是基底下腦、孤束核和付迷走神 經區;

  膽囊收縮素是一種攝食後分泌的腸道激素,抑制進一步的食物攝取。這種厭食激素也可促進休息並誘導慢波睡眠;

  腸道激素鈴蟾肽也在攝食後釋放,形成飽腹感,通過間接作用迷走神經出入到孤束核或直接作用於虛腦屏障外的室周器官, 誘導飯後休息和睡眠;

  胞壁醯肽類物質由腸道細菌合成,具有誘導睡眠的功能。同其他細菌和病毒一樣,它可以促進白介素等細胞因子的合成和釋 放,可以誘導慢波睡眠;

  在機體受到外界刺激時,從腸道或免疫系統釋放的激素或肽類物質可導致睡眠的產生;

  因此像覺醒調節一樣,血源性物質對中樞睡眠系統的影響,部分通過室周器官到達大腦發揮作用,這些因子也可能是某種垂體 激素,如生長激素、催乳素,他們在慢波睡眠時釋放,因此也可能對睡眠產生影響。

  睡眠期內的腦電活動和感覺處理

  基本概念

  ★高振幅與同步化的腦電節律-----區分SWS、NREM、REM睡眠期和覺醒

  ★覺醒與REM睡眠期----活化(「去同步化」)

  意味高振幅和同步腦電波的中斷,高頻低振幅取代低頻振蕩波

  丘腦皮質系統 的同步化振蕩 和 活化模式 的細胞基礎

  ★NREM時丘腦皮質網絡的低頻振蕩

  紡錘振蕩;δ振蕩(1-4Hz);慢震蕩(‹1Hz);

  ★腦幹--丘腦迴路參與覺醒和REM期腦電活動和快振蕩(20-50Hz)

  感覺信息的處理過程

  ★興奮性增強

  ★覺醒和REM睡眠時彌散的大腦活化

  ★ 選擇性注意:一般覺醒效應可分為選擇性注意和運動起始兩個部分;

  P100可能提示輸入信號的確認,P300反映非特異性決策後關閉;

  ★警覺與REM睡眠中深層相位事件通路

  有兩種神經通路可能參與覺醒期由外部感覺刺激誘導產生的相位過程,和 REM睡眠期由腦存儲信息激發的相位事件;

  (一條通路由黑質網狀部SNr(黑質網狀部)的GABG能神經元及其在上丘腦投射、腦幹網狀結構上部臂旁區和丘腦核組成,最終通過丘腦投射至腦橋動眼神經核;此外,黑質網狀部與緻密部和中腦-腦橋結合處膽鹼能臂旁核(或腦橋核神經元)也由神經投射將其連接起來。)

  一個警覺刺激必須可以使用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第一個系統:SNr-丘腦-腦橋通路,負責凝視的相位變換參與定位行動;第二個系統由腦幹臂旁區和SNr的丘腦投射靶區組成; 腦橋-膝狀體-枕區( ponto – geniculo - occipital PGO )波,PGO波廣泛分布於丘腦核和視覺皮質以外的相應皮層區;下丘腦和前腦結構(此區域被認為存儲了一些感情信息)可能對驅動腦幹神經元產生PGO是最有效的。

  ★修飾抑制(保障了對輸入信號的選擇及對輸出信號的調節,維持適應的狀態所必需的. Ach GABA EEG同步振蕩活動基礎)

  健康成人睡眠結構整夜睡眠進程

  1、由清醒進入NREM睡眠;

  2、NREM-REM睡眠周期持續時間一般為90分鐘;

  3、夜間睡眠前三分之一以SWS為主,與睡眠啟動有關;

  4、夜間後三分之一以REM為主,和體溫晝夜節律有關;

  5、NREM睡眠通常佔75%-80%;

  6、REM睡眠佔總睡眠的20%-25%,每晚4-6次間隔出現;

  

  REM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 REM )

  清晰生動的「夢」

  EEG幅度減低與覺醒時相似,新皮層呈現低電壓,而海馬呈現規則的高電壓θ波。

  肌張力遲緩;

  生殖器勃起、擴張變化;

  體溫調節消失,體溫隨環境溫度波動;

  外側膝狀體PGO波,映射到丘腦核和新皮層(腦橋-膝狀體-枕葉( ponto – geniculo - occipital PGO );

  呼吸心率不規則;(不規則活動不是由某一個單一的起搏器控制)

  產生外周或中耳肌肉抽搐信號,可能先於或繼發於PGO和快速眼球運動

  REM產生機制

  ★離斷研究

  腦橋是產生REM睡眠的關鍵部位,是前腦和腦幹機制動態相互作用的結果。肌張力的缺失需要脊髓中運動抑制系統活化。

  ★損毀研究

  藍斑下核的缺失程度

  ★刺激研究

  膽鹼能激動劑激發REM睡眠作用最強的一種(注射到腦橋腹側藍斑的特定部位才能實現)

  ★神經元活動

  REM-發放細胞(REM-啟動):發放細胞群的神經遞質是γ-氨基丁酸、乙醯膽鹼、穀氨酸或甘氨酸等;

  REM-沉寂細胞(REM-關閉):發放細胞群的神經遞質是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組胺等;

  肌張力控制

  在REM睡眠過程中,運動輸出的抑制伴隨感覺傳遞的抑制,二者具有相似的神經互學機制。

  REM睡眠功能

  進化角度解釋:NREM的失活狀態導致代謝過程減慢,反應力低下。從REM睡眠中喚起比從NREM喚起警覺度更高。

  REM回彈現象:REM睡眠過程中,組胺、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神經元活動終止,這種終止在清醒狀態中不會發生,因此清醒不能代替REM睡眠功能。回彈可能是單胺能細胞群鈍化的需求的積累。在釋放減少時,會加速單胺能和受體的合成,不需要激動劑,這些物質的受體就可以脫敏。但是這種假說不完全得到支持。

相關焦點

  • 睡眠與覺醒——神奇的生物密碼
    每一種多細胞動物都有睡眠與覺醒的晝夜節律。如果被剝奪了睡眠,我們會感到難受。為什麼像人類這樣活躍的動物需要花上其生命中1/3的時間睡覺呢,為什麼嬰兒的睡眠和成年人有如此的不同?這是新手父母們常常提出的疑問,因為這樣的不同,常引起他們的焦慮,讀一讀《生物心理學》,我們可以從觀察自然的有趣角度開啟對動物和人類睡眠的探索。
  • 一種智能終端的睡眠監測系統——多導睡眠監測儀
    睡眠是人類一項最基本的生理活動之一,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調查顯示,全球有27%的人存在著不同範圍程度的睡眠問題,睡眠類疾病正威脅著全世界人民的健康。目前,睡眠相關領域的研究已經成為人們研究的一個熱點。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
  • 照度大於10lx的紅光影響小鼠睡眠覺醒行為
    當暴露在白光下,夜行性小鼠的活動度迅速降低並進入睡眠。傳統觀念認為,小鼠缺乏紅色色覺感知,當實驗人員需要在暗期光照時,常採用紅光照明即可避免夜間光照對小鼠睡眠等行為的幹擾。但文獻顯示不同實驗室使用相同劑量同種促眠藥所產生的藥效或對照組的基礎值差異較大,提示不同條件的紅光可能影響小鼠的睡眠覺醒行為。
  • ...撰文揭示下丘腦orexin神經系統在REM睡眠穩定維持中的重要作用
    ,並系統解析分子、細胞、環路層面神經機制。下丘腦作為腦內重要的穩態中樞,在睡眠/覺醒周期調控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於1998年被發現的下丘腦orexin肽神經系統是其中的「明星」之一,且一發現就確定了其在覺醒及覺醒期相關行為調控中的重要地位。但在臨床研究中早被注意到在orexin缺陷病人中,除覺醒維持障礙外,睡眠障礙尤其是REM睡眠行為障礙也時常發生,其神經機制到底為何?
  • 這樣的睡眠環境,才適合產生高睡眠質量
    有些人很容易就能進入深度睡眠,有些人可能整晚都在做夢,夜間被驚醒,睡滿了七八個小時,卻不如人家睡上五六個小時。睡眠狀態下,人處於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不再能控制自己說什麼或做什麼。這時候的身體狀態也十分放鬆,神經反射減弱,體溫下降,心跳減慢,血壓輕度下降,新陳代謝的速度減慢,胃腸道的蠕動也明顯減弱。想要提高睡眠質量,最終要看深度睡眠時間的長短。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黃志力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腦區中的多巴胺的兩種不同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可調控覺醒和睡眠,而腹側蒼白球(腦區)則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成員」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此提示γ-氨基丁酸(一種胺基酸,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主要的神經信息傳導物質,可改善睡眠、燃燒脂肪、促進腦部組織中氧和葡萄糖的代謝、促進機體分泌生長激素等)能神經元可能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可顯著降低覺醒並抑制動機行為;在進一步研究中,課題組應用特異性操控神經元活性的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等方法,證實腹側蒼白球腦區中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調控覺醒、並增強動機行為的機制是通過中腦區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來完成的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是腦內多巴胺系統的重要「剎車」。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不同照度的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發現不同照度的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時間:2017/5/8 10:31: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選稿:陳樂 復旦大學6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團隊張澤等研究人員測定了不同照度紅光對小鼠睡眠覺醒行為的影響,糾正了「紅光不影響小鼠等夜行性動物睡眠覺醒行為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饒毅團隊發現睡眠新分子:腸上皮產生特殊胺基酸調控果蠅睡眠
    但是睡眠的機理一直不清楚,以至很多失眠患者即使服用藥物,仍然達不到令人滿意的睡眠質量。 這項研究結果有望帶來睡眠調節的全新認識。 具體來講,當任何一個合成 D 型絲氨酸的酶被基因突變而缺失後,果蠅的睡眠都減少,而降解 D 型絲氨酸的酶缺乏後,睡眠則增加。D 型絲氨酸受體的基因缺乏後,睡眠也減少。
  • 丙泊酚麻醉與自然睡眠狀態皮層腦電圖的異同
    睡眠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可逆的靜息狀態,表現為機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降低和意識的暫時中斷,這一過程和全麻藥物誘導的意識消失和恢復具有一定相似性。 現代全麻藥物作用機制研究認為,部分全麻藥物可能是通過睡眠-覺醒通路發揮效應,進而引起可逆性的意識消失,但其具體機制仍未闡明。
  • 科學家揭示食物決定睡眠鞏固記憶的機制
    睡眠最常見的功能就是鞏固記憶。從進化的觀念點上 ,這種增強的記憶在覺醒期促進覓食行為,這對於生存至關重要。在正常情況下,果蠅的睡眠-覺醒周期是穩定的,但是在長期飢餓的狀態下,寧願不睡覺也要去尋找食物。事實上,人也是如此。在飢餓的時候,睡眠中大腦什麼都不想幹,連本職工作(鞏固記憶)都做不好,就想著吃的;相反,在正常狀態下睡眠繼續堅守崗位,鞏固記憶。
  •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   黃志力介紹,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
  • 負離子活化松果腺細胞 治療睡眠障礙
    它負責製造褪黑素,一種會對醒睡模式與(季節性)晝夜節律功能的調節產生影響的激素。其形狀像是一顆小松果,並座落在腦部中央的附近,介於兩個大腦半球之間,被裹在兩個圓形的丘腦的接合處。  松果腺是控制人類晝夜節律變化的主生物鐘。一旦松果腺分泌紊亂,人體晝夜節律變化就發生紊亂,出現失眠及睡眠障礙。
  • 睡眠障礙與認知功能的關係(柳葉刀綜述)
    睡眠清醒周期,通過腦區以及神經遞質系統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予以調節;而這些神經遞質大多涉及記憶與認知功能。正是這種共享通路(見圖一),可能導致了阿爾茨海默病以及其他類型痴呆患者經常出現睡眠問題。另一項使用活動記錄儀的橫斷面研究,檢測了總睡眠時長,顯示睡眠總量與認知表現間沒有關係。而一項納入自我報告形式數據的研究顯示,認知表現與睡眠時長的增加相關;但校正WASO後(入睡後覺醒),自我報告的長時間睡眠與認知表現的相關性降低,提示報導有睡眠時間延長的患者,可能只是由於夜間覺醒使得感知睡眠的時長超過實際時長。
  • 睡眠癱瘓與心中困獸
    如果這個場景聽起來很耳熟,那麼你可能經歷過睡眠癱瘓。它是人在剛睡著或睡醒時無法移動身體或說話的一種症狀,且時常伴有幻覺,約五分之一的人有過至少一次這種經歷。雖然十分常見,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它的機制仍然是一個迷。幾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文化將其歸因為黑魔法、神話猛獸甚至是超自然活動。即使科學家們已經駁斥了諸如此類的解釋,這些文化信仰仍舊根深蒂固。
  • 研究發現充足睡眠和心血管健康存因果關係
    研究發現充足睡眠和心血管健康存因果關係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醫學研究論文,美國科學家描述了睡眠影響小鼠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斑塊積聚)風險的機制。這一新發現表明,充足的睡眠和心血管健康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病起因。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與多種健康狀況相關,包括心臟病患病風險的增加。
  • ...神經元,麥可·羅斯巴什,噬,睡眠,神經,疾病,諾貝爾,蒲慕明...
    麥可·羅斯巴什及其團隊在對果蠅實驗中發現,果蠅雖只有10萬個神經元,僅僅是人類腦細胞的百萬分之一,但這10萬個神經元中,只有75對神經元突觸對晝夜節律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由此組成晝夜迴路。「這與我們35年前的預測十分相似,這些就是果蠅關鍵的晝夜神經元,它主宰著睡眠、覺醒,它們從外部世界接收輸入因素,比如光和黑暗的信息,同時也接收來自內部的輸入,比如果蠅的神態狀態。」
  • 解析達文西的睡眠法
    最近有很多網絡視頻博主在拍一個達文西睡眠法的自我挑戰視頻。那麼,這裡是否科學呢?又有怎樣的意義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達文西。他在後來人們所發現的眾多成就裡,總結出了既能兼顧各種工作和生活作息,並不產生衝突,還能保持充沛的精力去做各種科學研究項目。達文西睡眠法,就是通過每4小時的工作,然後進行15分鐘的休息(或睡覺,這裡特指進入睡眠狀態的時間)。很多研究者與試驗團隊也因此做出過實驗。並且據說效果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