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度大於10lx的紅光影響小鼠睡眠覺醒行為
小鼠是生命科學實驗中最常用的研究對象當暴露在白光下,夜行性小鼠的活動度迅速降低並進入睡眠。傳統觀念認為,小鼠缺乏紅色色覺感知,當實驗人員需要在暗期光照時,常採用紅光照明即可避免夜間光照對小鼠睡眠等行為的幹擾。但文獻顯示不同實驗室使用相同劑量同種促眠藥所產生的藥效或對照組的基礎值差異較大,提示不同條件的紅光可能影響小鼠的睡眠覺醒行為。
-
復旦大學發現小鼠黑暗暴露誘發覺醒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聯合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介導了小鼠急性黑暗暴露誘發覺醒效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為臨床治療異常光照引起睡眠紊亂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們2020年取得的科研成果。 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天黑請睜眼 科學家破解小鼠暗覺醒機制|螢光|蛋白|神經元|多巴胺|...
是什麼機制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和覺醒?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黃志力和教授曲衛敏的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些問題的探究。1月31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該研究團隊博士生張澤和劉雯櫻等為論文第一作者。小鼠是怎麼被「暗」醒的?和人一樣,小鼠的感光器官是視網膜。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腹側蒼白球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
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目前,關於整合覺醒與動機行為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不明。近日,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課題組聚焦腹側蒼白球對覺醒與動機行為的作用,在該領域取得新突破。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該研究由復旦大學趙興明教授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陳衛華團隊合作完成。該論文主要目的是針對快速增長的人類宏基因組學數據,提供可重用性和可訪問性強的數據資源。GMrepo針對92種不同表型,收集了相關的宏基因組數據,並包括所有可能的相關元數據,如年齡、性別、國家、身體質量指數(BMI)和最近的抗生素使用情況,並配備了圖形化查詢生成器,使用戶能夠進行個性化的查詢。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作者 孫國根 王毅群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和曲衛敏教授課題組,攜博士研究生李亞東和羅豔佳,經4年多研究有了重要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
-
夜間睡眠為何出現爭吵、尖叫等異常行為?復旦上醫團隊成功構建帕金森病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動物模型
現實生活中,有人夜間睡眠常出現與人爭吵、尖叫、歌唱、跌落床下、拳打腳踢甚至打鬥等異常行為,傷及自身或床上伴侶,但其本人對此卻渾然不知,民間常將其誤讀為「鬼附身」或「鬼壓床」。事實上,這是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的典型臨床表現。
-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和教授曲衛敏課題組研究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因此,這項工作確定了遺傳自閉症危險因素Nlgn3、翻譯調節和催產素信號之間的關聯。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瑞士巴塞爾大學Peter Scheiffele小組在自閉症小鼠模型中實現催產素反應和社交行為的恢復。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科研學友會!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1月-3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三月主要科研成果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 類腦研究院馮建峰、羅強研究團隊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交叉時滯模型顯示ADHD症狀會引發更多睡眠問題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羅強副研究員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合作
-
「鬼壓床」或跟老年痴呆有重要聯繫,復旦團隊成功構建相關模型
現實生活中,有人夜間睡眠常出現與人爭吵、尖叫、歌唱、跌落床下、拳打腳踢甚至打鬥等異常行為,傷及自身或床上伴侶,但其本人對此卻渾然不知,民間常將其誤讀為「鬼附身」或「鬼壓床」。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教授聯合華山醫院王堅團隊,從基礎睡眠環路的角度描述了小鼠SLD核團的解剖學定位,並在此基礎上,從RBD向PD臨床病理轉歸的角度,通過向小鼠腦橋被蓋核(SLD)定向注射a-突觸核蛋白預製纖維體(PFFs),
-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走進復旦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看VR如何用於科研
VR即虛擬實境,在遊戲、新聞報導等領域被廣泛使用,如今,科學家們將這個技術用在科研中,下面跟隨記者一起走進復旦大學的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看看小鼠如何遨遊在VR的世界裡。
-
《新民晚報》: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 解人腦之謎 攻克神經疾病
驀然,前方的屏幕上出現了一道牆,一會又顯現左右通道,小鼠如身臨其境,左突右閃。此時,一側的電腦記錄下小鼠在實施不同行為時腦電波的波形……這裡是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張嘉漪解釋道,應用這套國際先進的虛擬實境實驗系統,通過對小鼠實驗,有可能最終解開人腦活動的諸多謎團。
-
Science子刊: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
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了一條新的神經通路,它將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壓力和覺醒聯繫起來。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
-
科學家證實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和曲衛敏課題組研究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