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2020-10-27 科壇春秋精選

作者 孫國根 王毅群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黃志力教授和曲衛敏教授課題組,攜博士研究生李亞東和羅豔佳,經4年多研究有了重要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改變正常神經元的功能)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近日,最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已在線發表了該成果。


黃志力介紹,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黃志力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腦區中的多巴胺的兩種不同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可調控覺醒和睡眠,而腹側蒼白球(腦區)則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成員」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

為搞清楚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運用神經科學前沿研究方法,發現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類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在覺醒期時活性升高,而在睡眠期時活性降低。此提示γ-氨基丁酸(一種胺基酸,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主要的神經信息傳導物質,可改善睡眠、燃燒脂肪、促進腦部組織中氧和葡萄糖的代謝、促進機體分泌生長激素等)能神經元可能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可顯著降低覺醒並抑制動機行為;在進一步研究中,課題組應用特異性操控神經元活性的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等方法,證實腹側蒼白球腦區中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調控覺醒、並增強動機行為的機制是通過中腦區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來完成的;人類伏隔核腦區在獎賞、 快樂、成癮、侵犯、恐懼以及安慰劑效果等活動中有重要作用,課題組首次系統揭示並證實伏隔核腦區-腹側蒼白球腦區-中腦腹側被蓋區的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這一神經環路的存在,為臨床治療一些與行為相關的疾病提供了研究基礎。

據悉,該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在於,首次發現並證實腹側蒼白球腦區中的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是覺醒和動機行為的重要整合中樞,可直接調控生理性覺醒。而以往傳統觀念認為γ-氨基丁酸是抑制性遞質,常與促眠和麻醉機制相關,而本研究則首次發現:釋放γ-氨基丁酸神經遞質的腹側蒼白球腦區的神經元可直接調控覺醒,並增強動機。伏隔核腦區與藥物成癮和戒斷密切相關,成癮和戒斷均伴有睡眠障礙。故該研究結果或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幹預這一腦區或可治病。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該研究可為臨床治療睡眠障礙、藥物成癮等精神疾病提供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   黃志力介紹,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
  • 科學家證實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和曲衛敏課題組研究發現,對人類運動、情感、認知、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腹側蒼白球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
    黃志力課題組先前的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中的多巴胺D1受體和D2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調控覺醒和睡眠,腹側蒼白球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核團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研究人員運用神經科學前沿研究方法,發現腹側蒼白球中一類抑制性GABA能神經元在覺醒期活性升高,而在睡眠期降低,提示GABA能神經元可能調控覺醒,變性或抑制此類神經元顯著降低覺醒並抑制動機行為;通過特異性操控神經元活性的化學遺傳學和光遺傳學等方法,揭示了腹側蒼白球中GABA能神經元調控覺醒並增強動機行為的機制是通過中腦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去抑制,並系統地闡明了伏隔核-腹側蒼白球-中腦腹側被蓋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的神經環路
  • 復旦大學發現小鼠黑暗暴露誘發覺醒的神經生物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上丘γ-氨基丁酸能神經元聯合腹側被蓋區多巴胺能神經元介導了小鼠急性黑暗暴露誘發覺醒效應的神經生物學機制,為臨床治療異常光照引起睡眠紊亂相關疾病提供新思路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該研究有望為指導合理安排兒童睡眠時間,促進兒童健康生活方式提供科學依據。該研究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神經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神經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具有特異性激活的功能腦區。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該研究成果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康黎靜、餘慧林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趙冰樵教授、範文英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大慢病」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和張江實驗室等的資助。
  • 中國學者發現腦內睡眠調控新核團 將造福多巴胺能神經功能異常失眠...
    中新網上海4月18日電 (記者 陳靜)復旦大學18日披露,該校基礎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吻內側被蓋核神經元(RMTg)具有生理性睡眠促進作用,並參與睡眠內穩態調控。>校方供圖  研究結果闡明:RMTg是睡眠啟動和維持不可或缺的核團
  • 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馮建峰課題組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認知能力...
    兒童睡眠時長與他們的認知能力、心理健康是否相關?對大腦結構發育有何影響?    復旦大學5日披露,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攜手來自英國華威大學、牛津大學等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首次在腦神經機制層面為這些問題給出答案,在大規模人群中揭開了兒童發育時期的睡眠時長與腦結構,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相互作用關係。
  • 復旦最新科研成果等你來pick!
    該研究成果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類腦研究院賈天野課題組發現青少年多動及注意力缺陷等外向障礙在多個認知環路上的調控機制▲圖示:A)獎賞預期下的多動行為核心腦區;B)行為抑制任務下的衝動行為核心腦區;C)行為抑制任務下的注意力缺陷核心腦區;D)行為抑制任務下的品行問題的核心腦區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
  • 研究發現狨猴「有崽的家庭樂助人」 為精神類疾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狨猴利他行為研究。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21日電 (申海 鄭瑩瑩)自閉症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一些疾病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異常,研究利他行為的神經機制可能為這些精神類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 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果蠅一夜醒10次,啥情況&nbsp&nbsp&nbsp&nbsp深圳科學家通過果蠅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nbsp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馮國平等人發現,當紋狀體中缺少了一種蛋白質後,小鼠反覆抓洗自己的臉,直到皮破血流都不收手,同時還表現得焦躁不安。這種症狀可以被基因治療改善。 在最近這項研究中,UCLA神經生物學教授Baljit Khakh團隊盯上了紋狀體星形膠質細胞的鈣信號。 大腦由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組成,其中星形膠質細胞就佔40%~60%。星形膠質細胞有多種形式的鈣信號。
  • 【科技日報】我國科學家找到藏在大腦裡的「瞌睡蟲」
    9月4日凌晨2點,《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參與睡眠穩態因子腺苷的動態調控》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 來看看島上滿滿的復旦科研成果吧
    ,在多動症與睡眠障礙共病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發現早期多動症症狀引發後期睡眠問題的腦影像學證據,並提示相關分子生物學過程。生物醫學研究院和公衛中心張曉燕/Jun-O Jin團隊發現大腸桿菌粘附素FimH蛋白作為佐劑可用於腫瘤免疫治療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教授張曉燕和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兼職教授Jun-O Jin團隊在小鼠體內和人外周血細胞中共同揭示大腸桿菌粘附素FimH在癌症免疫治療中的佐劑效應,為癌症免疫治療佐劑提供新的候選。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 我國科學家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領域取得新突破
  • Neuron之後又出新成果,浙大徐晗組揭示社交行為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些研究結果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且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人在清醒的時候,有高達80%的時間都在從事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對於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
  • Neuron之後又出新成果,浙大徐晗組揭示社交行為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並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些研究結果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並且為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人在清醒的時候,有高達80%的時間都在從事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對於個人的成長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該研究成果可能為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的治療提供潛在的藥物靶點。,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賈天野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岡特·舒曼(Gunter Schumann)共同領銜的國際團隊,首次系統性地從多個特異性的認知環路分析了青少年精神和行為障礙的認知調控機制,並找到了外向障礙相關特徵行為在不同認知領域特異性的功能腦區。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
  • 夜間睡眠為何出現爭吵、尖叫等異常行為?復旦上醫團隊成功構建帕金森病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動物模型
    現實生活中,有人夜間睡眠常出現與人爭吵、尖叫、歌唱、跌落床下、拳打腳踢甚至打鬥等異常行為,傷及自身或床上伴侶,但其本人對此卻渾然不知,民間常將其誤讀為「鬼附身」或「鬼壓床」。事實上,這是快動眼睡眠期行為障礙的典型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