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機制
藥物成癮及獎賞等起重要作用的腹側蒼白球(腦區)中有一種抑制性γ—氨基丁酸(一種胺基酸,它是目前所發現的最主要的神經信息傳導物質,可改善睡眠、燃燒脂肪、促進腦部組織中氧和葡萄糖的代謝、促進機體分泌生長激素等)能神經元可調控覺醒,變性(改變正常神經元的功能)或抑制此類神經元能顯著降低覺醒等活動。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腦區調控動機行為機制,為睡眠障礙治療提供新思路
,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黃志力課題組經研究發現,存在於伏隔核腦區中的多巴胺的兩種不同受體陽性神經元分別可調控覺醒和睡眠,而腹側蒼白球(腦區)則是這二類神經元的下遊「成員」之一,但其本身是否調控覺醒和動機行為不明。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黃志力課題組研究發現腹側蒼白球調控動機行為和覺醒
人類的生存活動離不開動機、運動、獎賞和學習等行為,而這些行為高度依賴於覺醒狀態的維持。目前,關於整合覺醒與動機行為的神經環路和分子機制不明。近日,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腦科學研究院教授黃志力課題組聚焦腹側蒼白球對覺醒與動機行為的作用,在該領域取得新突破。
-
外側韁核GABA能神經元中的食慾素信號調控雄鼠的攻擊性行為
包括自閉症、注意障礙性多動症、人格障礙、情緒異常在內的多種精神症狀均和病理性攻擊行為的增加相關。據推測,控制社交行為的大腦獎賞系統可能在這些疾病中出現失調,導致侵略行為的不斷加強。由於攻擊行為具有很強的動機成分,所以人們對獎賞迴路在控制攻擊行為中的作用越來越感興趣。外側韁核(the lateral habenula,LHb)最近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調製攻擊性行為的腦區,可以調節積極的社會互動。LHb是人類和非人類動物的獎賞迴路中的一個關鍵節點,當它被激活時,主要通過間接抑制中腦多巴胺神經元來引起負面情緒。
-
調控小鼠性行為和攻擊行為的新環路機制
儘管目前越來越重視下丘腦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但對攻擊和交配環路中除下丘腦以外的腦區的研究仍不完全清楚。前期的逆向示蹤法結果表明,杏仁核和終紋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BNST)是MPN和VMHvl主要的上遊腦區。
-
科學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社會親和行為是動物各種行為的主要內在動力之一,這種社會動機賦予種群中的個體超過孤獨個體的生存能力。抑鬱症、孤獨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患者常伴隨有社會親和行為的缺失或異常。因此,探究社會親和行為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和治療這類精神疾病。
-
研究揭示動物社交欲望的神經機制
動物主動接近並探索同類的自然行為,即社會親和行為(social approach behavior)。該行為提供近距離社會交往的必要條件,並表徵動物摒棄孤獨去社會交往的意願。社會親和行為是動物各種行為的主要內在動力之一,這種社會動機賦予種群中的個體超過孤獨個體的生存能力。
-
科研一對一 | 清華大學 | 神經生物學: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探討情緒與動機的神經調控機制
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探討情緒與動機的神經調控機制
-
研究首次闡明SepSecS在雞腦硒調控機制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的唐兆新教授和東北農業大學徐世文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臨床獸醫學專業博士生李金龍為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O-磷酸絲氨醯-tRNA:硒氨醯-tRNA合成酶(SepSecS)在硒氨酸的合成與轉化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通過硒蛋白合成調控在硒(Se)生物學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
我國科學家找到了藏在大腦裡的「瞌睡蟲」
科學家們在大腦的基底前腦區裡找到了讓人產生困意的「瞌睡蟲」。9月4日凌晨2點,《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參與睡眠穩態因子腺苷的動態調控》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
【科技日報】我國科學家找到藏在大腦裡的「瞌睡蟲」
科學家們在大腦的基底前腦區裡找到了讓人產生困意的「瞌睡蟲」。 9月4日凌晨2點,《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基底前腦區穀氨酸能神經元參與睡眠穩態因子腺苷的動態調控》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
Cell Reports:中科院神經所揭示調控雄性小鼠攻擊行為的神經機制
之前關於攻擊行為環路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鼠中,在攻擊者-入侵者的小鼠攻擊行為範式中,小鼠感知外界入侵者的刺激,根據自身狀態的調整,最終輸出攻擊行為,整個過程需要腦內一系列核團的參與,其主要以下丘腦腹內側核為核心,其他腦區與其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連接,參與到攻擊行為的發生。
-
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原因有兩個:動機和享樂
隨後的實驗,科學家一共發現50多個能讓大鼠壓杆的腦區。這些腦區中,有些效果特別強,例如:外側下丘腦、中腦-邊緣多巴胺通路、隔區等。這些腦區中很多都接受中腦多巴胺的投射。這種大腦電刺激不同於自然的獎勵。電刺激繞過了自然刺激所必經的感覺通路,直達獎勵核心腦區。兩者誘發的大鼠行為也顯著不同。
-
Brain:科學家鑑定出理解語言的腦區
近期發表在Brain雜誌上的文章稱,科學家找到了話語理解能力的神經環路基礎。未來研究該問題,科學家招募了145位參與越南戰爭的美國老兵,他們在戰爭中都遭受了頭部損傷。該文章的通訊作者Barbey博士稱,彈片會引起局部腦組織損傷,不像中風或其他神經疾病會引起多區域的腦損傷。該局部腦損傷有利於科學家研究話語理解能力的相關腦區。
-
天黑請睜眼 科學家破解小鼠暗覺醒機制|螢光|蛋白|神經元|多巴胺|...
是什麼機制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和覺醒?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黃志力和教授曲衛敏的科研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這些問題的探究。1月31日,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該研究團隊博士生張澤和劉雯櫻等為論文第一作者。小鼠是怎麼被「暗」醒的?和人一樣,小鼠的感光器官是視網膜。
-
雌雄行為差異的神經機制
在有性繁衍的物種中,雌雄個體在求偶行為和後代照看行為中表現出不同。這些雌雄行為差異在人類和非人靈長類中可能由社會因素決定,而在其他物種中則更多反映了神經系統的性別分化和雌雄神經系統的功能不同。內側視前區(the medial preoptic area, mPOA)位於大腦的底部,下丘腦的前端,在包括人在內的很多物種中都存在顯著的雌雄差異,在細胞數目、基因表達以及神經聯結等多方面雌雄不同,因此內側視前區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調控雌雄行為差異的重要腦區。
-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科學家發現在果蠅中調控攻擊行為的神經迴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1 13:20:53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David J.
-
Nat Rev Neurosci:外側韁核在生理及病理條件下的環路和功能
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LHb在負向的動機行為以及重度抑鬱中的作用。而近期,在藥物戒斷和重度抑鬱的動物模型中,關於研究LHb引起負性情緒狀態的分子和細胞機制的工作取得了令人興奮的進展,未來的挑戰就是將其轉化為有效的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