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闡明SepSecS在雞腦硒調控機制

2020-11-28 科學網

 

近日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riority in selenium homeostasis involves regulation of SepSecS transcription in chicken brain」的研究論文,首次闡明了SepSecS在雞腦硒穩態調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相關成果公布在國際學術刊物《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的唐兆新教授和東北農業大學徐世文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臨床獸醫學專業博士生李金龍為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

 

O-磷酸絲氨醯-tRNA:硒氨醯-tRNA合成酶(SepSecS)在硒氨酸的合成與轉化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並通過硒蛋白合成調控在硒(Se)生物學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去的研究證實硒和硒蛋白對大腦功能起關鍵性作用。然而對於微量元素硒攝取如何影響基因表達,以及大腦中硒代謝的調控機制卻並不清楚。

 

該篇論文以雞腦和雞胚神經元細胞為實驗對象,測定了不同硒水平飼料飼餵雞的不同腦區硒含量及SepSecS mRNA表達水平,同時檢測了不同硒濃度條件下雞胚神經元細胞中SepSecS mRNA穩定性及其表達水平,結果表明在過量硒供給雞不同腦區中存在程度不同的硒穩態,硒能夠改變神經元細胞內SepSecS mRNA穩定性及表達水平,揭示硒攝入過量時機體能夠優先確保不同腦區中的硒穩態,其與硒對SepSecS轉錄調控作用密切相關。

 

新研究成果首次闡明了SepSecS在雞腦硒穩態調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從新的視角闡明硒及硒蛋白在禽類腦中生物學功能,並為比較醫學提供了借鑑。(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研究闡明PTEN信號通路分子機制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美國桑福德-伯納姆醫學研究所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首次證實重要腫瘤抑制蛋白PTEN通過SUMO1修飾介導其膜結合調控了腫瘤的形成
  • 【科技日報】調節植物響應光周期開花的分子機制闡明
    無論對被子植物還是對動物來說,植物開花時間調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這個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未解之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員與上海大學合作,最新闡明了植物通過協調一氧化碳的活性與穩定性以調節開花時間的分子機制。  植物響應季節變化的開花時間,通常是通過植物對日照長度變化的感知來完成的。
  • 研究揭示IL-17信號通路調控機制
    7月,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錢友存研究組的最新研究進展
  • 研究揭示NFAT蛋白調控Wnt通路機制
    8月31日,《生物化學期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與細胞所李林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
  • 首次闡明雙醯胺類藥劑與魚尼丁受體結合機制
    本報訊 天津大學教授尉遲之光團隊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Filip Van Petegem團隊等合作,首次闡明了雙醯胺類藥劑與魚尼丁受體結合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理解雙醯胺的作用機理以及抗藥性產生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番茄風味調控機制:50個基因位點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遺傳基礎,發現了番茄風味調控機制,為番茄風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據黃三文介紹,蔬菜風味不是像外形、色澤等易於量化的育種性狀,能「感覺到」,但「看不見、摸不著」,這決定了研究的難度。
  • 王振寧課題組首次揭示「逆生」分子網絡調控機制
    中國醫科大學王振寧教授課題組在已在前期研究中【1】根據細胞形態及關鍵能量代謝調控蛋白複合物mTORC1活性變化,將逆生過程分為如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mTORC1失活,溶酶體增生和細胞自噬積蓄能量並清除受損細胞器;第二階段:細胞開始表達一系列幹細胞相關基因(如SOX9,KLF4,GSII等);第三階段:mTORC1重新激活,細胞進入細胞周期1。
  • 湖北工業大學唐景峰團隊闡明生物細胞自噬膜融合新的調節機制
    近年來,越來越多新的蛋白因子被報導參與該過程,這些新的發現為自噬的發生機制及精確調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系統闡明了LncRNA PVT1通過自噬途徑參與胰腺癌吉西他濱耐藥的最新研究進展。闡明了STYK1介導的自噬早期起始調控的分子機制。  TSPAN1屬於四聚體蛋白(Tetraspanins, TSPAN),由一組異質適配體蛋白組成,以富含TSPAN的結構域形式存在。其被報導與胰腺癌、胃癌、前列腺癌、骨肉瘤密切相關,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
  • 華中農大在DNA複製調控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微生物的DNA複製調控研究一直是當代生命科學最受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何正國帶領的課題組在DNA複製和細胞周期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揭示miR-133a的轉錄調控機制並闡明其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miR-133a表達的上調促進了線粒體生物發生和肌細胞分化,並進一步通過"定向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找到了調控miR-133a表達的上遊調控因子KAP1,從而加深了對miR-133a轉錄調控機制及重要功能的了解。microRNA(miRNA)在多種生理及病理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研究組完成的研究論文
  • 中國學者率先闡明SLE發病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
    沈南團隊研究闡明了在狼瘡發病關鍵通路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相關分子遺傳學機制。仁濟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1月9日電 (記者 陳靜)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多發於女性,能夠造成多個器官受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者危及生命。但是該病的病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癒手段。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團隊以柑橘抗寒資源為材料,建立了一個整合激素參與低溫脅迫應答的信號通路,揭示了低溫脅迫下甜菜鹼積累的分子機制和轉錄調控網絡。  植物在非生物逆境下,通常體內代謝會發生變化,自身適應脅迫能力也隨之改變。近些年來,已有很多報導表明低溫脅迫會引起植物多種次生代謝物的積累。
  • 研究闡明代謝特異T細胞譜系決定的分子機制
    研究闡明代謝特異T細胞譜系決定的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1 12:28:04 2019年8月20日,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Olivier Lantz和Franois
  • JEM:中科院闡明CCP6蛋白調控血液巨核細胞譜系發育機制
    10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2014年10月20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範祖森和田勇等人題為「Cytosolic carboxypeptidase CCP6 is required for megakaryopoiesis through modulating Mad2 polyglutamylation 」的研究結果
  • 視黃酸對海馬育兒袋發育與懷孕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主導、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錢培元團隊,以線紋海馬(Hippocampus erectus)為研究對象,首次系統揭示了視黃酸在雄海馬育兒袋形成和懷孕過程中的關鍵分子與生理調控機制。相關研究10月13日在線發表於《創新》。
  • 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B1調控PD-L1穩定性和腫瘤免疫逃逸的機制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OTUB1通過調控免疫檢查點蛋白PD-L1的泛素化修飾來抑制PD-L1在內質網的降解,揭示了OTUB1-PD-L1信號途徑在調節腫瘤細胞免疫逃逸中的關鍵作用,表明特異性抑制OTUB1的活性和功能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潛在靶標。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和受體分子PD-1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的重要靶點。
  • 研究揭示穀胱甘肽化修飾調控Hsp70功能的機制
    深入挖掘 Hsp70的氧化還原修飾機制,對幫助揭示蛋白質穩態的氧化還原調控機制及拓展對 Hsp70功能的認識具有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柯莎研究組、陳暢研究組合作,發現人源應激型 Hsp70的C末端底物結合域的α螺旋蓋子上的兩個半胱氨酸發生穀胱甘肽化修飾後,導致其C末端α螺旋蓋子發生去摺疊,從而暴露 Leu542,該殘基與底物結合域的相互作用導致了 Hsp70底物結合部位的封閉,而不能結合其底物,這一過程隨去穀胱甘肽化的發生而完全可逆。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最近,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代謝物組學研究組研究員馮銀剛帶領科研人員在熱纖梭菌的纖維小體調控因子SigI/RsgI的結構功能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