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闡明雙醯胺類藥劑與魚尼丁受體結合機制

2020-08-25 今日科學

本報訊 天津大學教授尉遲之光團隊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Filip Van Petegem團隊等合作,首次闡明了雙醯胺類藥劑與魚尼丁受體結合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理解雙醯胺的作用機理以及抗藥性產生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8月17日,《自然—化學生物學》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

雙醯胺類殺蟲劑是目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殺蟲劑品種之一,可以控制眾多鱗翅目和鞘翅目農業害蟲。然而隨著雙醯胺類殺蟲劑的大範圍使用,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發現抗藥性超過千倍的害蟲種群。因此,理解雙醯胺作用機理和害蟲抗藥性產生的機制、針對性開發新型綠色殺蟲劑已迫在眉睫。

在該研究中,團隊成功解析了解析度為3.8?魡的氯蟲苯甲醯胺與魚尼丁受體複合物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結構清晰揭示出氯蟲苯甲醯胺結合在通道的電壓感受功能域朝向細胞質一側的口袋。藥劑通過拉動S4-S5連結螺旋,引起離子通道孔區的開放,從而造成鈣離子的持續釋放,促發肌肉麻痺,達到殺蟲效果。

有趣的是,4個已知的抗性突變都圍繞在藥劑結合口袋的附近,卻以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影響藥物的結合:一類突變造成空間位阻,阻止藥劑的進入和結合;而另一類突變通過減少胺基酸側鏈與藥劑的接觸,降低藥劑分子與受體結合的親和力。

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細胞螢光實驗、突變果蠅實驗和定量計算分析,驗證了氯蟲苯甲醯胺與靶標蛋白魚尼丁受體結合的方式;同時明確了對靶標害蟲選擇性起關鍵作用的胺基酸殘基,闡明了氯蟲苯甲醯胺高物種選擇性的分子基礎,並提出了進一步降低雙醯胺蜜蜂毒性的潛在方案。實驗還預測了另一類重要雙醯胺類藥劑氟苯蟲醯胺的作用模式,兩類雙醯胺類藥劑作用在受體上相近的結合位點,但結合方式卻不盡相同。

研究人員探索了雙醯胺類藥劑對帶有疾病突變的魚尼丁受體的活性,提出了針對雙醯胺結合位點設計藥物治療肌肉疾病和心臟疾病的新思路。(柯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0-0627-5

相關焦點

  • 雙醯胺類殺蟲劑將迎來大發展
    從殺蟲劑市場規模的變化來看,在未來雙醯胺類殺蟲劑將迎來大發展。雙醯胺類殺蟲劑的優勢氟苯蟲醯胺和氯蟲苯甲醯胺都屬於雙醯胺類化合物,分別於2007和2008年上市,皆為魚尼丁受體作用劑,它們構建了不同的防治譜和抗性治理領域,豐富了它們的靶標市場。
  • 自噬受體蛋白Optineurin結合TBK1激酶和泛素蛋白的分子機制
    長期致力於基於核磁共振、X射線晶體衍射等分析技術的結構生物學相關的研究工作,開展了眾多與自噬通路相關的蛋白/蛋白間相互作用的機制研究。迄今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Genes & Development、Autophagy、PNAS、EMBO J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30多篇SCI論文。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Glucagon receptor,GCGR)分別與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結合的複合物三維結構,這是首次測定一種GPCR與不同類型G蛋白結合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受體與不同G蛋白的精細結合模式,並揭示了GPCR對G蛋白的選擇性機制,為深入認識GPCR的細胞信號轉導機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中國科學家Nature發文,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TCR-CD3)複合物(包含全部8個亞基)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通過對結構分析,揭示了TCR和CD3亞基在膜外側以及膜內識別、組裝成功能複合物的分子機制,從而回答了免疫領域關於T細胞受體結構的基礎科學問題,對解析T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也為開發基於T細胞受體的免疫療法提供關鍵結構基礎。
  • 科學家首次觀察到血清素激活受體的整個過程 有望開發...
    2018年11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血清素(3A)受體是多種疾病療法中常見的藥物靶點,包括疼痛、胃腸功能紊亂和心理障礙等,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血清素受體的三維結構,闡明血清素受體的結構或能幫助研究人員提供線索來設計具有較低副作用的藥物;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凱斯西儲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了一種高性能的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血清素激活其受體的全部過程
  • 研究首次闡明SepSecS在雞腦硒調控機制
    近日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riority in selenium homeostasis involves regulation of SepSecS transcription in chicken brain」的研究論文,首次闡明了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CRYs的PHR結構域非共價結合一分子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CRYs被藍光激活後會產生多種響應,包括FAD的光還原、寡聚化等等。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神經營養因子家族成員BDNF是調控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與穩態的重要信號分子,通過結合神經元細胞膜表面受體TrkB調節神經元的發育、分化、功能維持以及突觸可塑性
  • NK細胞激活型受體分子DNAM-1及其與配體的互作機制研究獲進展
    DNAM-1是該家族中唯一的激活型受體分子。因此,對DNAM-1與其配體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NK細胞的作用機制,而且對以DNAM-1為靶點的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    高福團隊解析了人DNAM-1和小鼠DNAM-1分子的胞外段高解析度三維結構。通常而言,具有多個Ig樣結構域的蛋白,其Ig樣結構域間通常形成一種「頭尾相接」的串聯方式(見CD155分子)。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曾經介紹了全球擬應用於開發B肝治療新藥靶點之一:Toll樣受體激動劑,如TLR3、7、8和9,怎樣理解這些Toll樣受體激動劑在B肝治療方向的潛在開發價值和作用機制呢?小番健康認為,若要詳細介紹這些,必須先認識一下B肝病毒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之間的聯繫。
  • ...卞小瑩/武大雷/張友明組合作首次工程化改造和闡明非核糖體肽的...
    首次獲得並解析了Cs結構域突變體(RzmA-Cs R148A)與其供體底物辛醯輔酶A的共結晶結構,鑑定了一系列控制脂肪酸鏈選擇性的關鍵胺基酸位點,使得rhizomide的醯基鏈由乙醯基延長至十六烷醯基。而且,該研究闡明了在非核糖體脂肽的脂鏈啟動過程中Cs結構域的三種不同構象,提出了此結構域 「從底物結合到產物釋放」的動態結構變化模型。該研究為非核糖體肽的脂鏈啟動機制和工程化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 B肝篩選靶點,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
    但目前科學家對於B肝病毒進入所需的共受體和宿主細胞因子尚未完全闡明。已知被發現的是NTCP對B肝病毒有效感染是必要的,但還不夠。有趣的是,與此相反,細胞極化限制了C肝病毒通過緊密連接的進入,形成物理屏障並限制病毒進入受體。目前看來,B肝病毒進入細胞是一種開發B肝新藥的重要靶點,基於科學家對該方面的更多探索,有必要詳細介紹一下,關於受體結合介導的內吞作用。
  • Nature:科學家首次解析出大腦門冬氨酸受體精細化結構
    ,該受體的功能障礙會引發一系列神經學疾病,比如阿爾茲海默氏症、帕金森疾病、抑鬱症等。這種受體名為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受體,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NMDA受體激活的機制,對於設計新型治療性藥物或提供新的思路。NMDA受體可以嵌入到大腦許多神經細胞的膜中,而且也會參與維持基本大腦功能的細胞間的信號轉導,比如學習和記憶力的形成;從結構上來講,NMDA受體由多個蛋白結構域組成,這些結構域組成一種類似熱氣球樣的結構,而底下則是由N端結構域(ATD)組成。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2-23 15:13 來源:澎湃新聞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該研究首次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重構技術解析了膽汁酸受體GPBAR在合成配體P395以及膽汁酸類似物INT-777作用下與Gs蛋白三聚體形成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明確了GPBAR對兩親性配體的識別機制;揭示了GPBAR識別多種膽汁酸的指紋圖譜;鑑定了天然膽汁酸結合受體的別構位點;闡明了GPBAR非經典激活機制以及受體第三個胞內環的重要功能;同時還探究了不同配體介導受體下遊信號偏向性的結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