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小瑩/武大雷/張友明組合作首次工程化改造和闡明非核糖體肽的...

2021-01-18 澎湃新聞

非核糖體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s,NRPSs) 是一類結構獨特且功能多樣的多模塊巨型酶,能夠對底物胺基酸進行特異地選擇並按一定的順序合成非核糖體肽。每個模塊通常包含三個必需結構域即腺苷醯化 (A) 結構域、肽醯載體蛋白 (PCP) 結構域和縮合 (C) 結構域,負責將特定的單體縮合到新生成的肽鏈上【1】。其中某些非核糖體肽的N端帶有脂肪酸鏈,稱為非核糖體脂肽,通常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鏈黴菌來源的達託黴素和類芽孢桿菌來源的多粘菌素被認為是對抗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而芽孢桿菌來源的表面活性素則是目前已知活性最強的生物表面活性劑【2,3】。脂肪酸與聚肽鏈N端胺基酸的縮合一般是由起始縮合 (Cs) 結構域催化的,脂肪酸需要首先活化成輔酶A或醯基載體蛋白 (ACP) 形式,才能啟動非核糖體脂肽的生物合成【4】。

脂肽的N端脂肪酸鏈可以進入細菌細胞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對脂肽的生物活性和毒性都有重要的影響【5】,因此改變脂肪酸鏈可提高脂肽成藥屬性,如達託黴素的創製。目前非核糖體肽聚肽骨架的組合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顯著進步【6】,但卻少有利用遺傳操作對非核糖體脂肽的脂肪酸鏈進行改造的研究,究其原因是對Cs結構域裝載脂肪酸鏈的特異性尚不明確【7】。

2021年1月12日,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卞小瑩課題組、武大雷課題組和張友明課題組聯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Engineering andElucidation of the Lipoinitiation Process in Nonribosomal Peptid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先發現改造Cs結構域(結構域替換或點突變)能夠改變非核糖體脂肽rhizomide,holrhizin和glidobactin的脂肪酸鏈,確立了一種改變脂肽脂肪酸鏈的策略。首次獲得並解析了Cs結構域突變體(RzmA-Cs R148A)與其供體底物辛醯輔酶A的共結晶結構,鑑定了一系列控制脂肪酸鏈選擇性的關鍵胺基酸位點,使得rhizomide的醯基鏈由乙醯基延長至十六烷醯基。而且,該研究闡明了在非核糖體脂肽的脂鏈啟動過程中Cs結構域的三種不同構象,提出了此結構域 「從底物結合到產物釋放」的動態結構變化模型。該研究為非核糖體肽的脂鏈啟動機制和工程化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前期研究從同一株伯克氏菌Paraburkholderia rhizoxinica中發現了兩類含有不同長度脂肪酸鏈的脂肽rhizomide和holrhizin 【8,9】。它們負責脂肪酸裝載的Cs結構域顯示了很高的同源度,但是裝載脂肪酸鏈的長度卻有較大差異 (C2 vs C8)。因此提供了一個可用於研究脂肪酸底物特異性的理想模型。作者首先利用Cs結構域交換發現能夠成功改變前述兩類脂肽的脂肪酸鏈,說明Cs結構域具有較高的脂肪酸鏈特異性,並因此確立了一種改變脂肽的脂肪酸鏈的遺傳學方法,即全長Cs結構域交換定向改造脂肽的脂醯基鏈。並將該方法應用了來源於Schlegelella brevitalea strain DSM 7029的脂肽glidobactin A(原始為帶兩個不飽和雙鍵C12脂醯基的產物),將其與同源的glidopeptin合成基因簇的全長Cs以及前述異源的holrhizin的全長Cs進行交換後,均獲得了高產的衍生物,證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普適性。

圖1非核糖體脂肽的生物合成以及利用Cs結構域替換改變rhizomide、holrhizin和glidobactin的脂肪酸鏈結構。

隨即經過序列比對發現了一個關鍵的胺基酸位點R148,通過突變實驗發現該胺基酸對脂肪酸鏈的長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然後對RzmA-Cs結構域進行體外表達,並測試了該結構域及突變體與不同脂醯輔酶A的結合能力,成功獲得了Cs結構域與供體底物辛醯輔酶A的共結晶結構(圖2),在此基礎上,結合關鍵位點的胺基酸突變(Q36,Y138,R148,Q136和M143),闡釋了Cs結構域對脂肪酸鏈的選擇機制,並進一步確定了負責脂肪酸鏈長度的其它關鍵胺基酸。對rhizomide而言,其Cs結構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胺基酸為Q36,Y138,R148,起輔助作用的胺基酸為Q136及M143,其中R148位於結合口袋的入口位置,為第一個關鍵胺基酸,Q36,Y138以及輔助位點Q136,M143均位於口袋內部。對口袋入口及進一步的口袋內部相應胺基酸的操縱,可以實現對脂肽脂醯基鏈的定向改造,在體內突變試驗中也同步實現了rhizomide的脂肪酸鏈長度從乙醯基到十六烷醯基(C2 - C16)的巨大改變,產生並鑑定了一系列的非天然脂肽。綜上所述,該研究通過Cs結構域替換和關鍵胺基酸突變這兩種手段對產物脂肽的脂肪酸鏈進行操縱,為非核糖脂肽的脂肪酸鏈改造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和較為普適的方法,為複雜脂肽的組合生物合成和工程化改造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本研究首次通過遺傳改造(結構域替換和點突變)實現了非核糖體脂肽脂鏈的大幅改變,確立脂肽工程化改造的新策略,為複雜脂肽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新的改造手段和策略。

圖2 Cs結構域與供體底物辛醯輔酶A的複合物結構(a)顯示控制脂肪酸鏈長度的關鍵胺基酸(b),並通過體外(c)和體內(d)實驗改變改變脂肪酸長度。

作者同時也獲得了Cs結構域與供體底物辛醯輔酶A及受體底物胺基酸(L-Leu-SNAC)的三元複合物結構(圖3),發現反應中心組氨酸H140對兩底物均具有穩定定位的作用,為Cs結構域的工程改造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基於獲得的多種不同構象Cs結構域的精細結構,提出其在催化脂鏈起始過程中存在的「從底物結合到產物釋放」動態結構變化模型,進一步揭示了Cs結構域的催化機理。本研究首次闡釋了Cs結構域在脂鏈起始中的獨特構象變化,清晰地揭示了該結構域識別和催化兩個底物的反應循環,完整闡明了非核糖體肽的脂鏈起始過程。

圖3 Cs結構域與供體底物辛醯輔酶A及受體底物胺基酸(L-Leu-SNAC)的三元複合物結構(a,b)和Cs結構域的底物釋放後的構象狀態與未綁定底物的構象狀態比較(c),以及Cs結構域催化脂鏈起始過程中存在的「從底物結合到產物釋放」動態結構變化模型(d)。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548-8

參考文獻

1.Fischbach, M. A. & Walsh, C. T.Assembly-line enzymology for polyketide and nonribosomal Peptide antibiotics:logic, machinery, and mechanisms. ChemicalReviews 106, 3468-3496 (2006).

2.Gotze, S. & Stallforth, P.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nonribosomal lipopeptidesfrom pseudomonads. Nat Prod Rep 37, 29-54, doi:10.1039/c9np00022d(2020).

3.Liu, Y., Ding, S., Shen, J. &Zhu, K. Nonribosomal antibacterial peptides that target multidrug-resistantbacteria. Nat Prod Rep 36, 573-592, doi:10.1039/c8np00031j(2019).

4 .Chooi, Y. H. & Tang, Y. Addingthe lipo to lipopeptides: do more with less. Chem Biol 17, 791-793,doi:10.1016/j.chembiol.2010.08.001 (2010).

5.Baltz, R. H., Miao, V. &Wrigley, S. K. Natural products to drugs: daptomycin and related lipopeptideantibiotics. Nat Prod Rep 22, 717-741, doi:10.1039/b416648p(2005).

6.Bozhuyuk, K. A. J. et al. Modification and de novo designof 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s using specific assembly points withincondensation domains. Nature chemistry11, 653-661,doi:10.1038/s41557-019-0276-z (2019).

7.Bloudoff, K. & Schmeing, T. M.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the 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condensation domain superfamily: discovery, dissection and diversity.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Proteins andproteomics 1865, 1587-1604,doi:10.1016/j.bbapap.2017.05.010 (2017).

8.Chen,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Holrhizins E-Q Reveals the Diversity ofNonribosomal Lipopeptides in Paraburkholderia rhizoxinica. J Nat Prod 83, 537-541,doi:10.1021/acs.jnatprod.9b00927 (2020).

9 .Wang, X. et al. Discovery of recombinases enables genome mining of cryptic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 in Burkholderiales speci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5,E4255-E4263, doi:10.1073/pnas.1720941115 (2018).

來源:BioArt

原標題:《【學術前沿】卞小瑩/武大雷/張友明組合作首次工程化改造和闡明非核糖體肽的脂鏈啟動過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7:03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K.
  •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催化DNA鏈交換的人源重組酶RAD51
  • PAM範圍廣、高特異性和活性的工程化ScCas9
    PAM範圍廣、高特異性和活性的工程化ScCas9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2 15:07:18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ranam Chatterjee研究團隊宣布他們研製了具有廣泛原間隔子相鄰基序
  • 研究首次闡明SepSecS在雞腦硒調控機制
    近日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東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Priority in selenium homeostasis involves regulation of SepSecS transcription in chicken brain」的研究論文,首次闡明了
  • 研究闡明90S前核糖體轉化為原始40S亞基過程
    研究闡明90S前核糖體轉化為原始40S亞基過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4:32:05 德國慕尼黑大學Roland Beckmann和德國慕尼黑大學Ed Hurt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研究揭示ALKBH1對非配對DNA 6mA去甲基化的結構基礎
    基因組6mA的水平在生物體內具有調節組織發育、性別比例、基因表達、X染色體失活等多種作用,闡明其調控機制是解碼這一新型修飾鹼基生物學功能的關鍵。2016年,耶魯大學Andrew Xiao首次報導ALKBH1在真核生物中具有DNA 6mA去甲基化酶活性,而後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人源ALKBH1的異常表達導致了多種發育缺陷和癌症的發生。然而,ALKBH1的生化機理和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科學家闡明剪接體激活過程的摺疊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4:48:52 德國哥廷根生物物理化學MPI Reinhard Lührmann和Holger Stark
  • 利用CRISPR/HDR技術進行工程化改造有望賦予雜交瘤抗體多樣化的功能!
    當前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一步式的CRISPR/同源性定向修復技術對雜交瘤進行了工程化修飾,隨後其迅速產生了重組雜交瘤,分泌Fc格式的單克隆抗體,且能夠自由插入首選標籤或插入突變。隨後研究人員從雜交瘤上清液中分離出了工程化的抗體,從而就能夠在體內和體外來觀察其預期的生化和免疫學特徵,由於研究者的目標是靶向作用免疫球蛋白基因座的恆定結構域,因此CRISPR/HDR的方法能夠適用於任何物種或同種型的雜交瘤。
  • CRISPR首次在美用於癌症患者!T細胞被改造後,能夠持續攻擊殺死腫瘤
    其中,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首次在人類身上進行的I期臨床試驗,以測試3名難治性癌症患者中進行CRISPR-Cas9多重編輯以工程改造T細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這一過程中,患者自身的T細胞經過基因工程改造,可以表達可特異性檢測和殺死腫瘤細胞的合成(轉基因)TCR。最近的研究表明,對於患有骨髓瘤、黑色素瘤和肉瘤的患者,採用對免疫原性NY-ESO-1腫瘤抗原具有特異性的轉基因TCR,這種過繼T細胞轉移方法的安全性和有希望的療效。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在於,轉基因TCR已顯示與內源TCR的α和β鏈錯配和/或競爭表達。
  • 廖學斌/魏來課題組合作揭示HPK1可成為T細胞免疫療法的靶點
    然而,在許多方面,CAR-T細胞和其他形式的過繼性T細胞轉移方案(ACT)仍處於早期階段。2020年8月28日,清華大學廖學斌課題組與中山大學魏來課題組合作在Cancer Cell雜誌上發表文章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1 (HPK1) Mediates T Cell Dysfunction
  • 首次闡明雙醯胺類藥劑與魚尼丁受體結合機制
    本報訊 天津大學教授尉遲之光團隊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Filip Van Petegem團隊等合作,首次闡明了雙醯胺類藥劑與魚尼丁受體結合的結構基礎,為進一步理解雙醯胺的作用機理以及抗藥性產生的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ALKBH1對非配對DNA 6mA去甲基化的結構基礎
    基因組6mA的水平在生物體內具有調節組織發育、性別比例、基因表達、X染色體失活等多種作用,闡明其調控機制是解碼這一新型修飾鹼基生物學功能的關鍵。2016年,耶魯大學Andrew Xiao首次報導ALKBH1在真核生物中具有DNA 6mA去甲基化酶活性,而後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人源ALKBH1的異常表達導致了多種發育缺陷和癌症的發生。然而,ALKBH1的生化機理和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 點亮之路: 植物自發光工程化研究進展
    植物生物發光史1986年,當菸草被設計成穩定表達螢火蟲螢光素酶,在添加螢光素酶底物後產生發光時,首次證明了植物的生物發光。自這一突破以來,各種生物發光酶/底物對被用於研究基因表達[2]。雖然利用植物細胞進行生物發光分析是很常見的,但是螢光素的成本和傳遞到整個植物和組織的局限性阻礙了全植物成像的進展。
  • 耶魯團隊闡明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肝臟胰島素抵抗發生的機理
    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誘發的肝臟胰島素抵抗是當代社會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例如在中國和美國,約有1/3的成年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臟胰島素抵抗會導致飯後的高血糖和高胰島素水平。因此,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引起肝臟胰島素抵抗的機理具有極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