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2021-01-07 科學網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7:03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K. Lu團隊通過噬菌體尾部纖維突變進行工程化改造噬菌體宿主範圍,從而實現對細菌抗性的抑制。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10月3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細胞》上。

通過自然進化和結構建模,研究人員在T3噬菌體尾巴纖維蛋白中鑑定了宿主範圍決定區(HRDR),並開發了高通量策略以通過定點誘變對這些區域進行遺傳工程改造。受抗體特異性工程的啟發,這種方法可產生深層的功能多樣性,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整個尾部纖維結構的破壞,從而產生合成的「噬菌體」。

研究人員發現,突變HRDR會產生宿主範圍改變的噬菌體,而篩選出的噬菌體可實現對體外細菌生長的長期抑制,這是通過防止耐藥性的出現所實現的,並且使用鼠模型可在體內起作用。

研究人員預計,這種方法可能會促進下一代抗微生物藥物的產生,從而減緩耐藥性的發展,並可能擴展到其他病毒載體,從而具有廣泛的應用範圍。

據了解,抗生素耐藥性感染的迅速出現促使人們對基於噬菌體的抗菌素的興趣日益濃厚。然而,細菌獲得抗藥性是成功開發噬菌體療法的主要問題。

附:英文原文

Title: Engineering Phage Host-Range and Suppressing Bacterial Resistance through Phage Tail Fiber Mutagenesis

Author: Kevin Yehl, Sébastien Lemire, Andrew C. Yang, Hiroki Ando, Mark Mimee, Marcelo Der Torossian Torres, Cesar de la Fuente-Nunez, Timothy K. Lu

Issue&Volume: 2019/10/03

Abstract: The rapid emergence of antibiotic-resistant infections is prompting increased interest in phage-based antimicrobials. However, acquisition of resistance by bacteria is a major issue in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phage therapies. Through natural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modeling, we identified host-range-determining regions (HRDRs) in the T3 phage tail fiber protein and developed a high-throughput strategy to genetically engineer these regions through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Inspired by antibody specificity engineering, this approach generates deep functional diversity while minimizing disruptions to the overall tail fiber structure, resulting in synthetic 「phagebodies.」 We showed that mutating HRDRs yields phagebodies with altered host-ranges, and select phagebodies enable long-term suppression of bacterial growth in vitro, by preventing resistance appearance, and are functional in vivo using a murine model. We anticipate that this approach may facilitate the creation of next-generation antimicrobials that slow resistance development and could be extended to other viral scaffolds for a broad range of applications.

DOI: 10.1016/j.cell.2019.09.015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1022-0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利用合成生物學改造噬菌體,MIT盧冠達團隊開發創新抗感染療法
    麻省理工大學(MIT)盧冠達教授(Timothy Lu)的團隊致力於運用合成生物學方法(synthetic biology)對噬菌體(可感染細菌的一類病毒)來進行工程化改造,開發出可以迅捷對抗耐藥菌感染的全新療法。這一研究結果於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
  • 薑還是老的辣:看噬菌體如何對抗超級細菌
    根據溶菌性噬菌體的這一特性,可將噬菌體作為抗菌製劑來治療相關的細菌感染疾病。那麼噬菌體是如何吃掉細菌的呢?其一,噬菌體是可以複製的「活藥」,只需小劑量給藥;其二,抗生素的使用容易引起細菌的耐藥性,而噬菌體與細菌在自然界中共同進化,因此能克服細菌抗性;其三,抗生素的廣譜性導致其會對人體的有益菌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破壞體內菌群環境,而噬菌體的專一性則賦予了我們精準打擊的能力。
  • 噬菌體與宿主細菌的相互作用--吸附篇
    革蘭氏陽性(G +)菌和革蘭氏陰性(G-)菌在細胞壁厚度、均勻性、脂質和脂蛋白含量以及可用於噬菌體吸附的受體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已經證明噬菌體結合受體幾乎全部位於細菌的胞外結構中,例如外膜蛋白,細胞壁成分等。G-菌(例如志賀氏菌,大腸埃希氏菌等)的常見受體是LPS。G +菌(例如葡萄球菌和乳桿菌)受體主要包括細胞壁聚合物(例如多糖和壁壁酸),PG層和一些外膜蛋白。
  • 9文聚焦腸道噬菌體:研究一日千裡,轉化指日可待
    本研究結果表明,基於宏基因組分析的宿主細菌-噬菌體關聯信息,有利於改造噬菌體以消滅病原菌,並為開發各種與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借鑑。mSystems——[6.633]① 細菌耐藥性水平增加對細菌感染治療帶來挑戰,可開發一種基於基因組水平的溫和噬菌體療法,在不殺死細菌的前提下降低細菌毒力因子的表達;② 使用工程溫和噬菌體λBH1可以抑制腸道細菌毒力因子的表達,並且使其宿主E. coli
  • 研究發現噬菌體病毒可使超級細菌恢復對抗生素的敏感性
    據外媒報導,除了病毒,「超級細菌」也已經引起了全球關注。這些狡猾的細菌正在快速進化對抗生素的抗藥性,這意味著一些最好的藥物可能很快就會無法發揮效用。現在,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繞過這些所謂的「超級細菌」的抗藥性的方法--用捕食性病毒分散它們的注意力。
  • Nature綜述:噬菌體的百年研究
    然而,噬菌體可以通過點突變來破壞識別過程中的互補性,從而躲避CRISPR–Cas系統。令人驚奇的是,在被稱為「激發」的過程中CRISPR–Cas系統甚至可以檢測到嚴重變異的入侵者,並迅速獲得間隔區以產生新的免疫。相對應的,一些噬菌體通過表達抑制抗性機制的抗CRISPR蛋白來應對CRISPR-Cas免疫。
  • 噬菌體藥物行業:超30億合作,它能否從耐藥性細菌中解救人類?
    噬菌體有望成為對抗耐藥性細菌的新武器 細菌的天敵 噬菌體(becteriophage,phage)是能感染細菌、真菌、放線菌或螺旋體等微生物的病毒的總稱,隨著細菌進化了億萬年,是細菌的天敵。噬菌體可存在於多種生態環境中,種類繁多,數量多達1031,約為細菌數量的10倍。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歐陽松應表示,「LysIME-EF1」可以作為生物前體,用來開發針對糞腸球菌臨床株的生物藥物,最終解決攻克耐藥細菌的難題,而噬菌體療法有望成為人類對抗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細菌越來越「聰明」 進化出一系列「逃生」策略糞腸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又名糞鏈球菌,可引起人的心內膜炎、菌血症、泌尿道感染及腦膜炎等多種疾病。
  • 噬菌體真的這麼厲害嗎?細菌會不會進化出殺死噬菌體的抗體?
    噬菌體感染細菌,攏共分五步:一次不經意的觸碰:接觸細菌表面。宿命般吻下的隻言片語:將噬菌體DNA注入宿主細菌體內。在她的一段生命留下印記:噬菌體DNA嵌入宿主細菌DNA序列。註定會有許多關於秘密的證明:噬菌體在宿主細菌體內裝配新噬菌體。用來忘記她,去完成你奔向詩和遠方的宿命:裂解宿主細菌,感染其他健康細菌。
  • Nature子刊:噬菌體療法可以緩解人類分枝桿菌感染
    經過一番討論,她們賭一把:採用基因工程噬菌體治療方法,用以摧毀細菌的病毒。Spencer醫生向匹茲堡大學噬菌體研究員Graham Hatfull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尋求合作,並創造了第一個基因工程改造的噬菌體雞尾酒分枝桿菌,包括肺結核屬(TB)。經過6個月的定製噬菌體輸注之後, Isabelle和正常的小孩一樣上學和同學一起逛街時,Spencer慶幸,這次賭博,他們沒有輸。
  • 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的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
    今天美格基因的佳作推薦基於「三+二」宏基因組測序策略提出了一套高效組裝宏基因組數據的分析流程,為抗性基因和可移動元件的精確研究提供了可靠方法。在此,我們展示了一套宏基因組混合組裝流程:OPERA-MS,它結合了宏基因組集群與重複感知聚類,可準確組裝複雜的細菌群落。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噬菌體 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
    這些噬菌體因「吃」細菌而得名,其大小和複雜性被認為是生命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許多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基因,並利用這些基因來對付它們的細菌宿主。 其中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噬菌體:它的基因組有73.5萬個鹼基對長,幾乎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大得多。 「我們正在探索地球的微生物群落,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病毒細菌是生物的一部分,能複製實體,,但我們對此知之甚少。」
  • ...環境中發現351種新的巨大噬菌體,它們模糊了病毒和細菌之間的界線
    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這是因為它們吞噬細菌---細菌的大小和複雜性被認為是生命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許多基因,並使用這些基因抵抗它們的細菌宿主。在它們當中,存在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最大的噬菌體:它的基因組長735000個鹼基(即735kb),比噬菌體的平均基因組大近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大得多。Banfield說,「我們正在探索地球的微生物組,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一方面,這些巨大噬菌體彌合了無生命的噬菌體與細菌和古生菌之間的鴻溝。
  • 生物多樣性會影響細菌的「抵抗力」?這或許為細菌耐藥性提供了答案
    這也給我們此前打算用於對付細菌耐藥性的策略敲響了警鐘。不惜一切手段進行抵抗科學家們經常使用細菌和吞噬細菌的噬菌體病毒來了解共同進化這個過程。於是乎,細菌和噬菌體在可控和可測量的實驗室環境裡不斷地上演快速進化衝突。
  • 淡水宏病毒組揭示了新的功能性噬菌體抗藥性基因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通過多種傳播途徑在不同的細菌種群中傳播,包括噬菌體介導的水平基因轉移。噬菌體攜帶的ARGs被認為具有特別的威脅性,因為它們在環境中持續時間長,複製速度快,能夠感染不同的細菌宿主。幾項使用qPCR和病毒宏基因組學的研究表明,臨床和環境樣本中的病毒片段和病毒序列攜帶許多ARGs。然而,只有在少數由宏基因組序列組裝的病毒群中發現了ARGs,這些基因大多缺乏有效的抗生素耐藥表型。
  • 迄今最大噬菌體「現身」
    但美國科學家近日在《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些巨型噬菌體,其中最大噬菌體的基因組擁有73.5萬對鹼基,這些複雜的噬菌體模糊了生命和非生命間的界限。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噬菌體是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和其他病毒不被視為活有機體,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無害。
  • 微生態製劑菌種簡介之噬菌體
    根據噬菌體對其宿主的作用方式,噬菌體分為烈性噬菌體和溫性噬菌體,應用於噬菌體生物防控病原菌的主要為烈性噬菌體,可使宿主細菌迅速裂解引起溶菌反應。烈性噬菌體可以侵入細菌細胞內,通過酶作用破壞細胞壁,使細菌裂解。
  • 探究噬菌體的秘密,看看它們是如何殺死超級細菌的
    他們看到噬菌體在組裝其顆粒的主要成分時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編排」:一個充滿病毒DNA的頭部和一個用於感染細菌的尾巴。「我們看到了粒子的組成部分是如何在錯綜複雜的舞蹈中相互交錯的。在分子水平上,手臂擺動並相互纏繞形成一條連續的鏈,支撐著噬菌體的頭部,」古裡巴利副教授說。這種堅硬的鏈甲為噬菌體的DNA提供了進一步的保護。
  • 執「上帝之剪」改造生命 中國科學家將開展人類基因改造臨床試驗
    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人員可以不用付出高昂的金錢、精力和時間,就可以輕鬆實現基因的敲除、修改、敲入等,實現細菌到人類的各項性狀的改變,就像是獲得了上帝造物的「剪刀」一般。這一改造生命的「魔剪」,到底是來自哪裡,又能做些什麼?
  • 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噬菌體, 是一個在中學教科書就出現過的名詞。它是病毒中的一個特殊的群體, 字面意思是「吃細菌的病毒」, 它對細菌的感染可導致細菌的裂解死亡。噬菌體是細菌的天敵, 這種利用噬菌體來治療細菌感染的方法被稱為「噬菌體治療」(phage-therapy或者phagotherapy)。  噬菌體治療到底是怎麼發現和發展的? 其研究現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