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會影響細菌的「抵抗力」?這或許為細菌耐藥性提供了答案

2021-01-09 前瞻網

在《物種起源》的最後一段,查爾斯·達爾文讓讀者「想像一個複雜的河岸,上面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植物,鳥兒在灌木叢中歌唱,各種昆蟲飛來飛去,還有蟲子在潮溼的泥土中爬行。」他接著說,這些植物、鳥類、昆蟲和蠕蟲都是從它們所處的複雜生態環境中進化而來的。如果溫度更高一點,水更酸一點,或者某種草消失了的話,那麼最終形成的複雜河岸可能會非常不同。

研究人員通常會逐一梳理出每個環境因素對進化的影響。但是,一個環境的全部生物多樣性(整個錯綜複雜的河岸本身)也可能會對一個物種的進化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最近,《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發現,當一種細菌居住在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態環境裡的時候,即便這種簡單環境只包括幾個其他種類的微生物,它針對一種掠奪性噬菌體病毒進化出的防守策略,和只與噬菌體病毒單獨生活的時候所進化出的防守策略也非常不同。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麥可·布羅克赫斯特(Michael Brockhurst)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說,這項研究「正在把這些想法擴展到整個微生物群落,也就是細菌與大量其他物種共存的群落環境。」

這一發現不僅提升了生物多樣性本身作為一種進化因素的價值,而且也表明,物種研究在實驗室隔離環境中得出的一些關於微生物行為和能力的早期結論可能是嚴重片面的。這也給我們此前打算用於對付細菌耐藥性的策略敲響了警鐘。

不惜一切手段進行抵抗

科學家們經常使用細菌和吞噬細菌的噬菌體病毒來了解共同進化這個過程。於是乎,細菌和噬菌體在可控和可測量的實驗室環境裡不斷地上演快速進化衝突。

很久以前,細菌(或它們的遠古細菌表親)就已經進化出了一套巧妙的系統來對付病毒:那就是一種名為CRISPR的基因組特徵,CRISPR在過去十年中作為生物技術的工具已經非常有名。CRISPR就像一個適應性免疫系統;它能使接觸過病毒的細菌將這種感染的遺傳「記憶」傳給後代,這樣細菌後代就能夠更好地抵禦重複感染。這個系統的效果非常好,估計有一半的細菌都使用CRISPR。

然而令許多微生物學家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有些細菌使用CRISPR,而有些不用呢。有CRISPR機制的細菌幾乎隨機地散布在整個細菌王國當中,而即使是基因組中有CRISPR的細菌也不會總是依賴它。

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許多種細菌用來擊退噬菌體入侵的其他系統。但在實驗室研究中,細菌主要發展出基於細胞表面的噬菌體抗性。這種突變會改變細菌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使噬菌體無法識別和入侵細菌。

這種策略類似於關上一扇門,順手把鑰匙扔掉:它為細菌提供了絕對的安全,使其免受病毒感染,但這種保護是有代價的,因為它也會破壞受體原本提供的營養吸收、廢物處理、通訊任務等其他細胞功能,這會對細胞的健康造成持續的損害。

相比之下,在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期間,CRISPR只會在細胞活躍時消耗細胞資源。但即使是這樣,CRISPR也代表了一個風險更大的賭局:在噬菌體進入細胞之前,它不會起作用,這意味著病毒有可能會侵染細菌。而且CRISPR不僅攻擊病毒DNA,它還會防止細菌從其他微生物那裡獲取有益基因,比如獲取微生物的抗生素耐藥性。

那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代價和健康之間的權衡?在過去的六年裡,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進化生態學家Edze Westra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來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2015年,他們發現營養物質的多少和噬菌體的密度會影響假單胞菌選擇使用哪種抵抗系統。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細胞表面受體的改變會帶來更多的負擔,因此CRISPR成為了更好的選擇。而當資源更豐富、細菌生長得更密集、噬菌體流行病變得更頻繁的時候,細菌要將自己完全與感染隔絕的話就面臨著更大的選擇壓力,因此它們會關閉細菌表面受體,獲得基於細胞表面的抵抗性。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基於細菌細胞表面的抗性在實驗室培養環境中這麼普遍了。在營養豐富的試管中生長的話,Westra說:「這些細菌相當於在度假,它們玩得可開心了。」

不過,這些規則並不是絕對的。在自然的高營養環境中也有大量的細菌使用CRISPR,而在自然的低營養環境中有大量的細菌不使用CRISPR。Westra說:「這些現象到處都是,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還遺漏了一些東西。」

生物多樣性是怎樣重塑這場戰爭的?

後來,Westra的一位研究生Ellinor Opsal提出了另一個潛在的因素:細菌生活環境的生物群落多樣性。這一因素的研究難度更大,但科學家此前觀察到,這個因素可能會影響細菌的噬菌體免疫特性。

例如,在2005年,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生物學家James Bull和他當時的研究生William Harcombe(現在在明尼蘇達大學)發現,當存在第二種細菌時,大腸桿菌就不會對噬菌體進化出免疫力。類似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Britt Koskella和她的研究生Catherine Hernandez去年也報告說,儘管假單胞菌在試管環境中總是會進化出免疫力,但寄生在宿主(植物)上的假單胞菌卻沒有進化出噬菌體抗性。

那麼除了影響抗體是否會產生之外,環境多樣性還會不會影響這種抗性的性質呢?

為了找到答案,Westra的團隊進行了一組新的實驗:他們沒有改變與噬菌體一起生長的假單胞菌的營養條件,而是增加了另外三種細菌——這些細菌會與假單胞菌競爭資源,但卻不是噬菌體的目標。

如果只有假單胞菌一種細菌的話,假單胞菌通常會產生基於細菌細胞表面的突變抗體。但在有競爭細菌的情況下,它們更有可能會使用CRISPR。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更複雜的群落動態已經改變了細菌的適應成本:細菌再也負擔不起改變受體帶來的後果了,因為它們不僅要在噬菌體的侵染中生存下來,還必須要在營養競爭中戰勝周圍的其他細菌。

Westra團隊的這些結果與噬菌體能夠產生更多細菌群落多樣性的早期發現相吻合。Koskella說:「現在,這種多樣性實際上通過影響噬菌體抗性而反饋到噬菌體上來。很高興看到這種影響又回到了原點。」她補充說,通過理解這種反饋循環,「我們可以開始研究一些更普遍的問題,比如噬菌體在群落環境中的影響。」

首先,細菌向以CRISPR為基礎的噬菌體抗體轉變還有另一個更廣泛的影響。當Westra的團隊在蛾類幼蟲宿主中培養假單胞菌時,他們發現採用細菌表面抗性的細菌毒性較弱,殺死幼蟲的速度遠慢於採用CRISPR系統的細菌。

這些結果對噬菌體治療有直接的意義。噬菌體治療是一種對抗細菌感染的方法,這種方法正受到研究人員越來越多的關注。耶魯大學生態學家和進化生物學家Paul Turner等科學家正在尋找能誘導目標細菌的表面受體發生突變的噬菌體,使目標細菌的毒性降低或更容易受到抗生素的影響。但是,Turner說,如果細菌可以選擇基於CRISPR的抗性進化的話,這種策略「可能並不總是可以在更複雜的群落中起作用。」(他承認,這在噬菌體治療實驗中還尚未成為一個問題)。

Westra的團隊和其他團隊正一起在其他細菌系統、抗體和環境和中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他們還在探索不同類型的微生物多樣性會如何影響細菌噬菌體抗體的進化。與此同時,Harcombe和他的同事們則正在研究共生細菌群落的進化過程,比如人類腸道內的微生物群落,在這些群落中,各種細菌為了生存相互合作,相互依賴,而不是相互競爭。

另一些人則著眼於噬菌體抗性之外的進化特徵。在8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一組研究人員發現,更高的生物多樣性阻止了某些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傳播。

但也許最重要的是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們了解到,如果他們想實驗室試驗取得突破的話,試驗到底需要怎麼樣的複雜程度。Westra說:「我們對細菌和噬菌體,以及它們相互作用的了解,很多都來自這些非常簡單的試管實驗。如果我們開始在這些實驗中引入一些真實的生態複雜性的話,這些知識就不成立了。因此,我們必須要考慮到現實環境。」(即使這要困難得多。)

Harcombe說:「在我們努力嘗試控制微生物群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嘗試控制生態系統的時候,這將會變得非常關鍵。」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2017年6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菌耐藥性的產生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一直以來是微生物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領域十分熱門的話題。針對近期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簡要的盤點,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 WHO:12大耐藥性細菌排名公布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8日 生物谷BIOON/ --鑑於目前嚴峻的細菌耐藥性趨勢,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世界上最具耐藥性的、最能威脅人類健康的"超級細菌"列表。
  • 新研究:細菌被抗生素殺死時會「尖叫」,警告周圍細菌危險來了
    一個神奇的發現,成群的細菌在被殺死時會發出 「尖叫」,來提醒附近的細菌,危險來了。當然,這種「尖叫」 不是那種能監聽到的聲音,而是細菌在瀕死時會快速發出的一種化學警報,這一動作稱為「壞死信號傳遞」。通過壞死信號傳輸,即將被殺死的細菌會向成群結隊 「鄰居」 發出致命威脅的警報,從而挽救其他成群移動的細菌部落。
  • 逆天了,手機檢測細菌耐藥性?
    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挑戰之一是部分偏遠地區由於缺乏設備和技術人員而無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UCLA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便宜而簡便、可以自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的手機附件,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 報告》雜誌上。
  •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點擊上方「生物100」進入公眾號,再點右上角三個點,將本公眾號設為標星即可及時收到推送消息了。精彩內容,第一時間送達。
  • 在抗生素的攻擊下,細菌也會「捨己為人」!
    這一發現對解決抗生素耐藥性的努力非常重要。當一群或一堆的細菌細胞死亡時,它們釋放出化學死亡的叫聲,科學家稱之為壞死信號。這些信號就像一種早期預警系統,讓倖存的細菌細胞準備一種對抗生素的抗性。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新論文概述了壞死信號的過程。當某些種類的細菌,比如大腸桿菌,聚集在一起,用它們鞭狀的鞭毛在固體表面上移動時,就會形成細菌群。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從整個生物圈的物質、能量流來看,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是一支絕不容忽視的生物固碳力量。因此,研究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態環境效應具現實意義。 cbbL基因編碼的核酮糖-1, 5-二磷酸梭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爾文循環中的關鍵酶,該酶催化卡爾文循環中的第一步CO2固定反應。
  • 新型抗生素或可解決細菌耐藥性
    細菌通過這些抗生素互相殘殺,爭奪資源。而這些被發現的抗生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應的細菌都能夠在實驗室培養。這也是該新研究發現的叫做teixobactin的新型抗生素與眾不同的地方。 新設備iChip 產生teixobactin的細菌是一種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的細菌。
  • 《Sci Rep》:手機新用途:檢測細菌耐藥性?
    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挑戰之一是部分偏遠地區由於缺乏設備和技術人員而無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UCLA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便宜而簡便、可以自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的手機附件,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 報告》雜誌上。
  • 顛覆理念丨抗生素療程過長或引發細菌耐藥性
    核心提示事實上,此項研究報告的作者們提出,當症狀消退時還繼續服用抗生素反而更有可能讓細菌產生耐藥性,因為你服用抗生素的時間越長,接觸抗生素的細菌(比如你腸道裡的細菌)就越多。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7月26日報導,研究報告作者、牛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傳染病學教授蒂姆·皮託說:「醫生和外行人中都流傳著一種強大的理論:如果不服完一個療程,病菌就可能產生耐藥性。」皮託和來自英國各地的10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追溯到了這種理論的源頭:亞歷山大·弗萊明(青黴素的發現者——本報注)1945年獲諾貝爾獎時的演說。
  • 細菌耐藥性試驗測定MIC值綜述
    1引言  細菌感染威脅著人類的生存。1928年Flemming發現了青黴素,1941用於臨床,細菌性疾病的治療從此進入了抗生素時代。抗生素這一「神奇的藥物」曾使人類有效控制了許多可怕的細菌感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近日,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站在上帝視角,解析了細菌與耐藥性之間的這場貓鼠遊戲。圖|Bacterial World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在實驗條件:大量單種抗生素的壓力下進化出了常見的細菌大腸桿菌。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近日,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站在上帝視角,解析了細菌與耐藥性之間的這場貓鼠遊戲。細菌為了擺脫抗生素,發展出不同的抗菌素耐藥機制。圖|Bacterial World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在實驗條件:大量單種抗生素的壓力下進化出了常見的細菌大腸桿菌。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小象君編譯了一篇以「同一健康」視角看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論文,乾貨超標,適合獸醫、農業生產人員、公衛工作者閱讀。同時,「同一健康」線上課程也正在持續報名中。本周六,中國農業大學的劉德俊博士將帶來「動物源性細菌耐藥現狀和研究」的主題講座,討論威脅人類健康的細菌耐藥性是如何發生發展的。面對這一挑戰,人醫、獸醫、農業、環境、經濟等領域應怎樣合作解決問題。詳情見文末海報。
  • 科學網—納米氧化鋁可促進細菌耐藥性轉移
    該研究所李君文課題組的邱志剛和喻雲梅等研究人員發現,該納米材料可顯著促進耐藥基因在細菌之間的轉移。 同時,他們還發現,即使以往很難發生耐藥基因轉移的不同種類細菌,在氧化鋁納米粒子的作用下,耐藥基因也發生了轉移。研究證實,氧化鋁納米粒子大大加快了細菌獲取耐藥基因的速度,而以往人們認為,納米材料與細菌耐藥性似乎並不相關。
  • 測序技術找到對抗「超級細菌」耐藥性的基因突變
    科技日報倫敦6月24日電 (記者田學科)由英國、丹麥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針對一種已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法,為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目前已經對青黴素及其衍生物家族產生了廣泛的耐藥性,迫使醫生不得不尋求替代抗生素或不同藥物混和物。在早前的研究中,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MRSA分離物,即在病人感染處生長的一種細菌樣本,該樣本顯示出對青黴素和克拉維酸聯合使用的敏感性。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
  • PNAS:改良型萬古黴素可打破細菌耐藥性
    綜合起來,這些修飾使其活性增加了1000倍,這就意味著臨床醫生在治療感染時可使用更少量的抗生素。在這之前,有報導過這三種修飾中的兩種。其中之一,是通過改變與細胞壁的結合口袋,直接克服萬古黴素抵抗性的分子位點。
  • 細菌的天敵抗生素,如何用好這把救命的雙刃劍?
    因為當症狀消退時可能還剩下一小部分菌沒有完全消滅,這時候如果停藥,那麼這部分細菌生存下來之後會產生耐藥性。當然如果過量,也會產生耐藥性。,對細菌的殺滅作用就會減弱,同樣會產生耐藥性。兒童期和成年期的抗生素治療可能導致某些個體長期破壞生態系統,減少細菌多樣性,導致群落不穩定,並對宿主生理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