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2020-12-05 觀察家網

在人或動物的腸道、口腔及生殖道內,普遍存在著一種「共生菌」——糞腸球菌。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

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日前,他們課題組在國際病原學雜誌《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上發表研究稱,一個結構類似「八爪魚」的裂解酶「LysIME-EF1」,能夠高效裂解多種糞腸球菌臨床株,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

歐陽松應表示,「LysIME-EF1」可以作為生物前體,用來開發針對糞腸球菌臨床株的生物藥物,最終解決攻克耐藥細菌的難題,而噬菌體療法有望成為人類對抗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

細菌越來越「聰明」 進化出一系列「逃生」策略

糞腸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又名糞鏈球菌,可引起人的心內膜炎、菌血症、泌尿道感染及腦膜炎等多種疾病。在需氧革蘭氏陽性菌導致的醫院內感染中,其致病率僅次於葡萄球菌。在全球範圍內每年由於糞腸球菌感染而導致死亡的人數高達1.7萬,並且還在逐年攀升。

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長期和大量不規範使用,糞腸球菌獲得性耐藥性不斷上升,治療糞腸球菌感染日益困難。「細菌耐藥性又稱抗藥性,是指細菌暴露於抗細菌藥物(如常用的抗生素)時發生改變,使得這些藥物逐漸失去效果,不能發揮抗菌作用。」歐陽松應說。

據介紹,糞腸球菌長期對抗藥物,已經越來越「聰明」,進化出一系列「逃生」策略:能通過改變青黴素結合蛋白的結構,降低與青黴素的親和力使藥物失效,來「逃避」被殺死的命運;能編碼產生青黴素酶來降解青黴素,實現對青黴素這類抗生素的耐藥性;它還能形成生物包被膜,將自己緊緊包裹在膜內,從而使藥物作用失敗。

究其原因,歐陽松應分析,對抗糞腸球菌藥物大多數為多年前所研發,更新換代速度慢;有些糞腸球菌在形態結構上產生耐藥性變化,同時糞腸球菌耐藥機理研究不透徹,缺乏相應的實驗數據指導藥物開發。因此,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徹底了解糞腸球菌耐藥機理,為藥物研發提供理論基礎。

「隨著細菌耐藥性問題的日益突出,特別是農業農村部規定2020年起飼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尋找新的抗菌製劑已刻不容緩。」歐陽松應表示,而噬菌體及其裂解酶,因具備高效殺菌能力,被譽為糞腸球菌的「天敵」。

「撕碎」細菌細胞壁 噬菌體及其裂解酶成抗菌「生力軍」

噬菌體及其裂解酶為什麼能抗菌?其抗菌機理與現有藥物有什麼不同?

歐陽松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噬菌體是指能夠「吃」細菌的一些病毒,它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隨處可見,在泥土、動物內臟、人類手上等,都可以找到噬菌體的蹤影。「幸運的是,它對人體無害,只能專門以細菌為生。而且每種噬菌體幾乎只『吃』一種細菌,因此它們能靶向特異的致病細菌。同時,它有自限性,一旦針對的細菌群被消滅,其數量將銳減,不會在體內大量存活。」歐陽松應說。

裂解酶即噬菌體的「嘴巴」,它的作用在於撕碎細菌的細胞壁,在與細菌細胞壁接觸的數秒內,就可以「撕碎」細菌細胞壁,並能高效裂解多種細菌。據歐陽松應介紹,由於噬菌體是病毒,它對細菌的攻擊是「物理攻擊」,產生耐藥性的可能性遠小於抗生素,因而不存在抗藥性問題,故可作為一種潛在的抗菌藥物,而且製備效率高、費用低。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科學家用噬菌體療法,治好了500例因抗生素使用過度導致菌群失調的嬰幼兒。這些孩子們因患敗血症或肺炎, 接受2到3周抗生素治療後,導致體內發生菌群失調, 出現腹瀉、體重減輕等現象。經噬菌體及雙歧桿菌治療後, 從腹瀉症狀減輕和體重增加情況來看, 所有患兒的症狀都有明顯臨床改善。

當前,國內關於噬菌體裂解酶的研究起步較晚,大部分研究還處於實驗室階段。本次研究中,歐陽松應團隊分離獲得噬菌體「IME-EF1」,並找到該噬菌體的裂解酶基因,將該裂解酶命名為「LysIME-EF1」。研究發現,「LysIME-EF1」能夠裂解從臨床上分類的多種糞腸球菌。

結構似「八爪魚」 具備捕殺糞腸球菌超能力

相比其他病菌,糞腸球菌對環境適應力和抵抗力強,如在被裂解的過程中,容易形成生物包被膜,裂解酶從外部需要突破包被膜,才能直接作用於細菌。同時,該病菌細胞壁較厚,所需裂解時間稍長。面對如此「狡猾」的對象,「LysIME-EF1」如何捕殺糞腸球菌?

歐陽松應團隊在研究中發現,「LysIME-EF1」由一個水解細菌細胞壁的功能域和一個結合細菌細胞壁的功能域組成。結合功能域像一個八爪魚的「吸盤」,由4個分子組成,它能牢牢地吸住「獵物」糞腸球菌。而水解功能域呈現球狀,像八爪魚的「頭部」連在「吸盤」上,中間通過柔性「脖子」連接。當「吸盤」吸住獵物後,球狀「嘴巴」便通過柔性「脖子」吃掉獵物。

「『LysIME-EF1』能夠高效裂解,與其結構的獨特性密不可分。」歐陽松應進一步解釋,與其他裂解酶不一樣的獨特結構,提高了它與細菌的結合能力,並且結構上的4個分子和催化功能域都是由一個基因編碼,而其他裂解酶結合功能域只有一個分子,這賦予「LysIME-EF1」高效裂解多種糞腸球菌臨床株的超能力,催化活性和裂解範圍比其他的裂解酶高效和寬廣。

歐陽松應團隊還通過流式細胞分篩技術及細菌裂解實驗,找到了裂解酶「LysIME-EF1」與細胞壁結合的關鍵位點,填補了相關機制研究的空白。裂解酶與細菌細胞壁的結合過程是裂解酶發揮裂解活性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由於細菌細胞壁成分複雜,一直以來,很難徹底了解裂解酶是如何結合到細菌細胞壁。他們通過分析裂解酶「LysIME-EF1」的結構,發現其底部「吸盤」結構帶有正電荷,推測可能與細胞壁上某些帶負電荷的組分結合。他們進一步開展系列實驗,結果驗證了他們的推測並找到了關鍵結合位點。

「針對這些位點,我們可以開展相關實驗,通過提高裂解酶與細菌細胞壁的結合能力來提高裂解活性。」歐陽松應表示,他們打算根據這個裂解酶的結構特徵,採用計算機模擬的方法,確定能與其結合的底物,從而拓展它的應用。

歐陽松應告訴記者,他們的研究首次從結構和功能角度闡明了「LysIME-EF1」的作用機理,對開發針對糞腸球菌臨床株的生物藥物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這種裂解酶對近30株臨床上引起尿道感染、敗血症、化膿性腹部感染等的致病性糞腸球菌,都擁有很高的裂解活性。下一步,團隊將根據相關結構信息,開展裂解酶「LysIME-EF1」的改造工作,擴寬裂解譜,同時建立相關動物模型,加快臨床研發的進程。

相關焦點

  • 薑還是老的辣:看噬菌體如何對抗超級細菌
    「壞消息就是他感染了超級細菌——『鮑曼不動桿菌』。」「天啊!」超級細菌:自然界的超級bug世間萬物生生相剋才能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而超級細菌卻不斷地挑戰著這一生存法則。根據溶菌性噬菌體的這一特性,可將噬菌體作為抗菌製劑來治療相關的細菌感染疾病。那麼噬菌體是如何吃掉細菌的呢?
  • 噬菌體與宿主細菌的相互作用--吸附篇
    2.1.1 噬菌體受體的突變或掩蓋 面對噬菌體感染,某些細菌可以通過基因突變改變其細胞表面受體的數量、結構和三維構象,或表達其他蛋白質來掩蓋噬菌體識別相關的受體,從而減少或阻止噬菌體的吸附(圖1 a)。
  • 噬菌體藥物行業:超30億合作,它能否從耐藥性細菌中解救人類?
    然而,細菌在抗生素的選擇壓力下會通過突變產生耐藥性。由於傳統抗生素的多年使用,近年來,細菌耐藥日益成為全球範圍的公共健康問題。尤其是細菌間的耐藥基因傳遞導致了多重耐藥菌甚至超級細菌的出現,使人類面臨著無藥可用的不利局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 研究發現噬菌體病毒可使超級細菌恢復對抗生素的敏感性
    據外媒報導,除了病毒,「超級細菌」也已經引起了全球關注。這些狡猾的細菌正在快速進化對抗生素的抗藥性,這意味著一些最好的藥物可能很快就會無法發揮效用。現在,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繞過這些所謂的「超級細菌」的抗藥性的方法--用捕食性病毒分散它們的注意力。
  • 噬菌體真的這麼厲害嗎?細菌會不會進化出殺死噬菌體的抗體?
    噬菌體感染細菌,攏共分五步:一次不經意的觸碰:接觸細菌表面。宿命般吻下的隻言片語:將噬菌體DNA注入宿主細菌體內。在她的一段生命留下印記:噬菌體DNA嵌入宿主細菌DNA序列。註定會有許多關於秘密的證明:噬菌體在宿主細菌體內裝配新噬菌體。用來忘記她,去完成你奔向詩和遠方的宿命:裂解宿主細菌,感染其他健康細菌。
  •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工程化改造的噬菌體可抑制細菌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7:03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K.
  • 探究噬菌體的秘密,看看它們是如何殺死超級細菌的
    他們看到噬菌體在組裝其顆粒的主要成分時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編排」:一個充滿病毒DNA的頭部和一個用於感染細菌的尾巴。「我們看到了粒子的組成部分是如何在錯綜複雜的舞蹈中相互交錯的。在分子水平上,手臂擺動並相互纏繞形成一條連續的鏈,支撐著噬菌體的頭部,」古裡巴利副教授說。這種堅硬的鏈甲為噬菌體的DNA提供了進一步的保護。
  • 今日科技話題: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
    ——《科技日報》 4 靠裂解酶這張「嘴」 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 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
  • 神奇的噬菌體——生命的暗物質
    印度恆河事件二、2016年有一位美國人不幸感染被稱之為世界上六大超級細菌的伊拉克細菌,據說是他在去過埃及金字塔後感染上的他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時,醫生往他體內注入噬菌體後,成功殺死體內的細菌,使他得到了康復。。。。。。。。
  • Nature:科學家從原子水平上解析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分子機理
    ,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研究工具描述了一百萬個原子「尾部」結構,細菌噬菌體可以利用尾部結構來突破細胞的表面進入到細胞內部,該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噬菌體感染細菌的機制,以及後期應用於新型細菌性疾病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希望,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
  • Nature:新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噬菌體感染
    2019年10月8日訊/生物谷BIOON/---cGAS-STING途徑是動物中細胞自主性先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細菌中也檢測到了cGAMP產生,在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中已發現所產生的cGAMP激活降解細菌內膜的磷脂酶,但是它的生物學作用仍然是未知的。圖片來自cGAMP/wikipedi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cGAMP信號轉導是細菌中常見的一種抗噬菌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
  • Nature |人類STING起源於古老細菌的噬菌體防禦機制
    研究人員克隆了黃桿菌科的CD-NTase CdnE,並觀察到FsCdnE特異性合成用於調節細菌生長和細胞內信號傳導的常見核苷酸第二信使,環狀二鳥苷酸(c-di-GMP)。由於細菌的TIR-STING激活需要<100 nM c-di-GMP,研究人員在合成c-di-GMP的大腸桿菌細胞中表達了SfSTING,並觀察到有效的生長抑制作用。這些結果提示,細菌STING在CBASS介導的免疫反應中作為c-di-GMP響應的 NADase效應子。
  • 人類的懶惰與貪婪,有一天可能會導致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出現
    那是因為其繁殖以及傳播能力簡直MAX,如果出現變異等成為超級病菌會更可怕。所以細菌的繁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基地邊緣」看一看。細菌的組成有莢膜、細胞膜、細胞壁、細胞質、DNA、有的還帶個尾巴:鞭毛。 這種生物和我們是共生的,大家是可以相安無事的,而且人類還不能沒有它。我們體內細菌數量甚至比我們的細胞都要多。但有一點很讓人不得不厭煩此生物——此生物繁殖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 細菌完成圖全攻略
    靈兒在與這些妖怪的長期戰鬥中,體力透支,最終不敵,於是用最後的力量奪走妖怪之名,附於紙中,這就是「細菌友人帳」的來歷。友人帳中記載了所有細菌的名字以及它們詳細的基因信息,擁有友人帳,便可以召喚任何細菌為自己所用。細菌友人帳世代被靈力強大的馬家封印守護,現如今,流傳到了小玲這一代。小玲決定把這些名字還給細菌,徹底解除友人帳,但她靈力有限,遲遲無法行動。
  • ...環境中發現351種新的巨大噬菌體,它們模糊了病毒和細菌之間的界線
    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這是因為它們吞噬細菌---細菌的大小和複雜性被認為是生命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許多基因,並使用這些基因抵抗它們的細菌宿主。在它們當中,存在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最大的噬菌體:它的基因組長735000個鹼基(即735kb),比噬菌體的平均基因組大近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大得多。Banfield說,「我們正在探索地球的微生物組,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一方面,這些巨大噬菌體彌合了無生命的噬菌體與細菌和古生菌之間的鴻溝。
  • 生物多樣性會影響細菌的「抵抗力」?這或許為細菌耐藥性提供了答案
    然而令許多微生物學家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有些細菌使用CRISPR,而有些不用呢。有CRISPR機制的細菌幾乎隨機地散布在整個細菌王國當中,而即使是基因組中有CRISPR的細菌也不會總是依賴它。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許多種細菌用來擊退噬菌體入侵的其他系統。但在實驗室研究中,細菌主要發展出基於細胞表面的噬菌體抗性。
  • 【微生物】你知道細菌細胞壁的重要性嗎?
    細菌的基本機構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體等部分構成。細胞壁在細菌生存、活動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詳細了解一下細菌細胞壁的重要性吧!細胞壁是包繞在細胞膜外的膜狀結構,厚度約為10-80納米,其重量可以佔菌體乾重的10%-30%,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除了無細胞壁的細菌種類外,所有細菌的細胞壁都含有肽聚糖,只是含量有所不同,這種細菌細胞壁獨有的成分使得細胞壁具有一定的硬度,是細菌能夠保持一定形狀的主要原因。
  • 噬菌體治療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美國加州大學Tom Patterson教授被「超級細菌」鮑曼不動桿菌感染, 他的妻子Steffanie Strathdee,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兼傳染病流行病專家, 在學術和人脈資源都集聚的優勢條件下遍尋治療方法, 試遍所有有用的抗生素無效, 絕望中她想到了用細菌的「天敵」噬菌體來治療, 最終使用美國軍方研製的噬菌體挽救了Patterson教授的生命。該病例一時引起轟動。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他們的初步研究表明,反轉子肯定參與了保護細菌免受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即噬菌體)的侵害。當這些研究人員更仔細地研究位於已知防禦基因附近的其他反轉子時,他們發現這些反轉子始終在物理上和功能上與另一個基因相關聯在一起。當相伴隨的基因或反轉子發生突變時,細菌在抵抗噬菌體感染方面就不太成功。
  • 善瓏講堂:人類與超級細菌的無限戰爭,地球一直在創造新的生命?
    ———— 「超級細菌」,一種恐怖至極的微小生物,它因人類濫用抗生素而產生了耐藥性,這種進化早在意料之中,生命不可限制,它總會想方設法進化以適應環境。但細菌又跟我們不同,它太原始簡單了,尚未構成系統。我們人體,由足夠多的不同種類的單個細胞構成一個個器官和一個個系統,最後再表現出整體的人性。雖然我們人體的細胞種類不同,但它們都由一個母細胞分裂而成,也就是說,它們具有一致性,有共同的協議,不會互相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