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噬菌體——生命的暗物質

2020-09-25 一米小草根

有關噬菌體的故事是從印度恆河發現並流傳開的,有人甚至將之看作抵禦新冠病毒的救星,然而真相如何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有關噬菌體的知識。

新聞圖片

事件一、英國細菌學家漢金(Ernest Hankin)1896年在印度恆河發現了印度人習慣把屍體扔進河,但印度的霍亂疫情比歐洲各地都緩和,他相信水裡有殺死病菌的物質。20多年後,英國細菌學家Frederick Twort和法國微生物學家Félix d&39;Hérelle將這類病毒命名為bacteriophage,即噬菌體。

印度恆河

事件二、2016年有一位美國人不幸感染被稱之為世界上六大超級細菌的伊拉克細菌,據說是他在去過埃及金字塔後感染上的。他試遍所有抗生素無效時,醫生往他體內注入噬菌體後,成功殺死體內的細菌,使他得到了康復。

。。。。。。。

超級細菌

一、噬菌體的概述

噬菌體是感染真菌、細菌、放線菌等細胞型微生物的病毒的總稱,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根據噬菌體與宿主菌的關係可分為烈性噬菌體,溫和噬菌體兩類。

噬菌體3D效果圖

烈性噬菌體(virulent phage):感染宿主細胞後能在細胞內正常複製並最終殺死細胞,形成裂解循環(lytic cycle)。

溫和噬菌體或稱溶源性噬菌體(lysogenic phage):感染宿主細胞後不能完成複製循環,噬菌體基因組長期存在於宿主細胞內,沒有成熟噬菌體產生。

大多數的噬菌體為烈性噬菌體,定量描述烈性噬菌體生長規律的曲線稱為一步生長曲線。該曲線分為潛伏期、裂解期和平穩期。

烈性噬菌體的一步生長曲線

潛伏期是指噬菌體在吸附開始後的一段時間,在這期間噬菌斑數量不增加。不同病毒的潛伏期長短不同,噬菌體以分鐘計,動物病毒和植物病毒以小時或天計。

在潛伏期的前一段,受染細胞內檢測不到感染性病毒,後一階段,感染性病毒在受染細胞內的數量急劇增加。自病毒在受染細胞內消失到細胞內出現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時間為為隱蔽期。

隱蔽期病毒在細胞內存在的動力學曲線呈線性函數,而非指數關係,從而證明子代病毒顆粒是由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組與蛋白質經裝配成熟,而不是通過雙分裂方式產生的。

裂解期:子代噬菌體裝配結束之後隨即就會將寄主細胞裂解,形成新的噬菌斑,此時噬菌斑數直線上升,此時期即為裂解期。

烈性噬菌體的裂解效果圖

穩定期:當全部寄主細胞被裂解後,噬菌斑數達到最大(暫時不再增加)的時期稱為平穩期。

溫和噬菌體的侵染效果圖

溫和噬菌體及其溶源性

溫和噬菌體在侵入寄主細胞後並不立即產生子代噬菌體的特徵稱為溶源性。溫和噬菌體侵染寄主細胞後,將其DNA整合到寄主菌的染色體DNA中,這種處於整合狀態的噬菌體DNA稱為前噬菌體。前噬菌體隨著寄主細胞的分裂而平均分配到子細胞中去,這是由於前噬菌體的遺傳信息受到其自身編碼的特異性阻遏物的作用而暫時不能表達。

二、噬菌體治療的臨床應用

噬菌體的治療價值自從被發現以後就引起了大量科學家和醫學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期間成立了大量的噬菌體相關研究所,不過由於抗生素的發現並被廣泛應用,目前保留下來持續臨床應用的已經很少了。前蘇聯Eliava研究所自製的噬菌體「雞尾酒」製劑包含幾種噬菌體的複合製劑以拓寬抗菌譜,和(或)提高針對某一致病菌的殺菌效果,目前該研究生仍然存在並持續進行著相關研究。近年來,隨著高水平耐藥致病菌威脅的不斷增大,更多的研究人員重新投入到了噬菌體療法的研究,美國、英國、德國等均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2014、2016年第一屆和第二屆噬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相繼在南京、武漢召開,標誌著全球開始重視噬菌體臨床治療。

(一)噬菌體製劑的臨床用法

噬菌體作為微生物病毒,對細菌具有天然的裂解能力和與生俱來的適應優勢,而當前的抗菌藥不易突破血腦屏障進入腦組織,噬菌體在動物實驗中能突破血腦屏障,且對宿主的專一性強,隨著宿主菌的裂解而死亡,不會單獨留存在體內,更不會繁殖。而且對哺乳類動物細胞無任何影響,不會影響人體的正常菌群。因此,噬菌體療法成為了一種抗生素之外的替代選擇,目前的噬菌體治療的臨床應用主要有以下5種:

血腦屏障

1.全身應用治療這種方法最早主要針對霍亂、鼠疫、細菌性痢疾等,就如同經常網上看到的,印度人喝恆河水反而免除或減緩疾病,這其中就有著噬菌體的功勞。噬菌體的給藥途徑主要是口服和靜脈兩種,劑量方面仍無公認標準。

2.局部應用治療,其作用與抗生素類似,主要應用於局部感染,該法的實驗研究效果表明抗生素無效的情況下對血管相關性皮膚潰瘍等疾病仍有一定療效。

3.肺部感染吸入治療,該法也屬於局部治療,可應用於吸入治療的噬菌體製劑主要分為兩類:液體製劑(包括混懸液製劑、脂質體包封製劑)與固體製劑(吸入乾粉製劑),但製劑的效價與穩定性、吸入的方式等還需要基礎與臨床研究進一步完善。

4. 噬菌體裂解酶治療,在裂解性噬菌體感染細菌的過程中,共有2種裂解酶即病毒相關肽聚糖水解酶和噬菌體內溶素,目前臨床研究應用的裂解酶多為內溶素,部分製劑已經在臨床上使用,不良反應輕度。

5. 噬菌體與抗生素聯用,噬菌體殺菌機制與傳統抗生素完全不同,這也意味著噬菌體與抗生素聯合應用理論上可能存在協同效應。從目前的的報導來看,部分聯合治療的具有顯著的協同效應,具體療效還需更多的實驗數據支撐。

聯合治療

小結

噬菌體療法有其特殊性,其治療優勢明顯,主要表現在1)宿主特異性高2)指數增殖能力強 3)不良反應少4)種類及其豐富5)環境友好等五個方面。但噬菌體顯然也不是萬能的,有人甚至把噬菌體看作拯救新冠疫情的救星,這顯然誇大了噬菌體的作用效果。例如1)在菌體破壞時內毒素可隨細胞碎片釋放入血,引起炎症反應,臨床上可能出現發熱及內毒素休克等症狀;2)目前臨床上應用噬菌體治療的均為危重、難治及高水平耐藥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足夠的時間等待患者病原學結果再去製備個性化噬菌體製劑,這就需要利用現有「庫存」製備相應的「雞尾酒」製劑;3)噬菌體的作用譜比較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噬菌體在臨床上的應用。

噬菌體治療雖然已經有100多年歷史了,但要臨床上廣泛應用仍需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新的突破。

有關噬菌體的研究還有很多很多,本文僅僅只是挑選其中的一部分和大家共同分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科普撰寫不易,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請關注,喜歡就請轉朋友圈吧。

參考文獻:

王韌韜, 劉又寧. 噬菌體治療細菌感染的臨床應用與進展[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 2020, 43(06):539-543.

鄒秀月, 蔡德周. 噬菌體治療細菌性疾病的研究進展及發展方向[J]. 中國感染控制雜誌, 2019.18(9):888-892.

相關焦點

  • 外星人以暗物質形式存在?科學家思想那麼開放?允許暗物質生命?
    可能存在暗物質生命和暗能量生命嗎?暗物質最早發現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後七十年代被證實,暗能量則是1998年兩個科學團隊在觀測超深空Ia型超新星爆發時發現宇宙正在加速膨脹而意外的發現了暗能量。當然暗能量和暗物質一樣,即使有再多的證據指向它們是存在的,但科學家對它們仍然一頭霧水,而且到現在為止也說不出一個子醜寅卯來!
  • 神奇:暗物質裡可能活著暗生命
    幾十年來,物理學家都與這種暗物質或暗能源糾纏在一起。一旦遭遇暗物質,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會在瞬間失效。我們熟知重力,但僅僅了解重力和現有的宇宙是遠遠不能解釋為什麼暗物質會存在的。 事實證明這種物質非常難以捉摸,之所以叫它「暗物質」,是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它。
  • 暗物質能組成生命嗎?小部分暗物質會相互作用
    在一個緻密的常規物質盤中,恆星、行星、地球甚至生命都可以形成。帶電的暗物質成分——雖然不一定有這麼豐富——也可以坍縮成圓盤,就像銀河系中可見的圓盤一樣。它甚至可能分裂成類似恆星的物體。在原理上,這種新的盤狀結構可以被觀察到,甚至可能比傳統觀點中佔主要地位的低溫暗物質成分更容易被觀測到。一旦你開始沿著這些思路思考,可能性就會迅速增加。
  • 膜宇宙與暗物質及外星生命
    膜具有俘獲粒子和力的能力,被束縛在膜上的物質永遠也不能進入膜外的額外維度。以3-膜(具有三個維度的膜)來說,粒子和力只能在這個三維空間裡作用,光只能沿著膜發散。儘管與膜相鄰的體更為高維,可被困在膜上的物質永遠也不能滲透過去。
  • 暗物質衛星上天 揭秘暗物質是什麼?怎麼存在的?
    C 在太空創造中國的第一次自暗物質被發現80多年來,科學家還從未探測到暗物質的明確信號。常進坦言,如果期望暗物質衛星一下就能準確找到暗物質,這個期望指數太高了。暗物質的基本物理性質還沒有弄清楚,沒有人能百分之百保證找到暗物質。「但只要衛星工作正常,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新窗口,必然會發現很多新奇的現象。」
  • 探索暗物質
    暗物質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能夠給予合理的解釋,人類不知道暗物質所代表的物質到底是什麼,但是暗物質這種東西確確實實存在,並且暗物質所造成的影響比黑洞還要強烈。暗物質的能量是宇宙中數一數二的,如果一旦和暗物質發生反應,暗物質會紋絲不動,而其他物質會粉身碎骨,所以科學家們還在努力的研究暗物質這種材料,想要揭開暗物質最神秘的面紗
  • 天文與物理學的沉思;宇宙的意義、存在暗物質生命嗎?
    a,劉慈欣在《三體》的第三部《死神永生》裡說,在宇宙中生命只是極短的瞬間,而宇宙的死亡才是永恆,因此死神才是永生的……b,思考宇宙的意義有一個框架:(1)宇宙中上帝創造的存在(非人為),人類不探究意義,只研究規律。(2)宇宙中所有人類創造的存在,先探究意義,再研究規律。
  • 暗物質是組成宇宙的主要成分,那麼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看完就明白
    那麼暗物質是怎麼樣被發現的呢,其實暗物質的發現十分偶然,是天文學家在觀測矮橢球星系的時候,通過觀測星系的旋轉,計算出有暗物質的隱藏的可能性。這次發現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科學家開始真正的重視暗物質,甚至發現暗物質很可能是宇宙的本源。
  • 噬菌體真的這麼厲害嗎?細菌會不會進化出殺死噬菌體的抗體?
    在她的一段生命留下印記:噬菌體DNA嵌入宿主細菌DNA序列。註定會有許多關於秘密的證明:噬菌體在宿主細菌體內裝配新噬菌體。用來忘記她,去完成你奔向詩和遠方的宿命:裂解宿主細菌,感染其他健康細菌。針對那不經意的一碰,細菌有三種策略,我管他叫」想泡老娘你還得練幾年弟弟三板斧防禦系統「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玩命兒關窗戶:有些細菌具有細胞壁,這層包裹在脆弱細胞膜之外的物質
  • 迄今為止科學家仍未解釋的現象:暗物質、暗能量、生命起源問題等
    暗能量目前,還沒有發現有暗能量存在的直接證據。根據一個版本的說法,暗能量均勻地充滿著整個宇宙。一個事實是,宇宙在不斷地膨脹。根據對宇宙膨脹的觀察,科學家提出了負壓無形能量存在的概念。這種類型的能量幾乎不會與普通物質相互作用,但它可能會對宇宙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生命的起源直到現在,關於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開始的爭論從沒有停止過。關於這一點,其實有許多理論。其中有一種說法,地球上的生命是從無生命的物質中出現的;另一種說法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太空。
  • 冰川是地球生命的保護盾,氣候危機或由暗物質增長過快引發
    ,什麼是暗物質?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物質,這種物質在自然界中的主要載體是液態和氣態水(個人見解),由於現代社會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劇,使得大氣中的暗物質含量不斷增加,而大氣中的暗物質增加又會引起一系列的氣候連鎖反應。
  • 由暗物質想開去(文/鴻運)
    昨天在頭條新聞上看到一則消息,是說我國的兩位天文學家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觀測與研究,對宇宙中的「暗物質」有了新認識,為人類進一步證明暗物質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這不由得勾起了我對「暗物質」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於是通過百度查詢了解到「暗物質」可能是存在於宇宙中的看不見摸不著感覺不到不發光不折射……只給宇宙提供能量和動力,佔宇宙總質量六成以上的一種物質。據說寥廓宇宙中能被我們感知的物質總量還達不到宇宙總質量的四成!我可是一下子就被這番說辭給驚呆了,原來我們能夠感知的宇宙竟然不是宇宙的全部啊!
  • 暗物質與暗能量
    建立在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原理(即在宇宙大尺度上,物質的分布是高度均勻各向同性的)之上的大爆炸宇宙模型告訴我們大約137億年前,大爆炸發生的那一刻,宇宙處於一個極緻密、極高溫的狀態,形成了空間和時間,宇宙隨之誕生,並經過膨脹、冷卻演化至今。在這個過程中,宇宙經歷了原初輕元素合成、光子退耦和中性原子形成、第一代恆星形成等幾個重要的時期,星系、地球、空氣、水和生命便在這個不斷膨脹的時空裡逐漸形成。
  • 宇宙中是否真的有暗物質?暗物質必須存在
    暗物質,光是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一種神秘的感覺。
  • 宇宙中暗物質的真面目
    我們沒有理由認為,物質必定由帶電粒子組成,但沒有電磁作用的物質,我們就無法看見。暗物質不帶電荷(或帶微小量),沒人親眼看過暗物質、甚至用靈敏的光學儀器偵測到。儘管我們看不到暗物質,它對宇宙演變與恆星、行星甚至生命的出現,至關重要。這是因為暗物質的總質量是一般物質的五倍,其次是它不會與光直接發生作用。這兩種特性對於結構形成相當重要,例如星系的形成(在我們所知的典型星系壽命、相對較短的時間範圍),尤其是像銀河系大小的星系。沒有暗物質,輻射會阻止星繫結構長期聚集,基本上就是不讓這些結構成形,保持宇宙平滑且均勻。
  • 暗物質的前世今生,什麼是暗物質?
    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誰發現了暗物質?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這些恆星繞著星系核心旋轉的速度太快了,就好像有一些看不見的暗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拉著它們,推動它們向前移動——科學家們很快在整個宇宙的星系中發現了這個現象。研究人員不知道這個看不見的暗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一些天文學家推測暗物質是由小黑洞或其他緊湊的物體組成的,這些物體發出的光太少,無法在望遠鏡中顯示出來。
  • 活脫脫一個小機器人,奇妙的噬菌體什麼來頭,為啥長這麼科幻?
    所以,病毒可以讓人體王國細菌沾染上,也可以讓細菌沾染上,細菌一但沾染上了噬菌體,就會將自己所有的資源用於合成噬菌體所需的蛋白質與DNA,最後衰竭而死。詳細來說細菌是一個個微小的細胞,它們比我們的絕大多數體細胞都要小,但確實是一個可以完成完整生命周期的小細胞。而病毒則比細菌還要小得多,它們是一個裝著DNA的蛋白質與寡糖組成的小盒子,如果放大來看可以直接觀察到組成它的原子。
  • 最不像地球生物的噬菌體,是大自然的bug?還是史前納米機器人?
    大自然是個神奇的造物主。在地球漫長的40多億年時間裡,誕生過無數種形形色色的生命體。它們大部分雖早已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但仍有許多留存至今。▶「生物」是什麼?▶病毒的前世今生如果說病毒不是生命,但是它們具備生命體的遺傳物質,進入到生物細胞內遺傳物質就可以表達和繁殖,會顯現出生物體的特徵;但是說他們是生命,在很長時間裡,科學界普遍認為病毒在活細胞外無法繁殖,此時無法自行表現生命現象。
  • 有些生物看起來不像是自然產生的,比如噬菌體,儼然是個機器人
    宇宙間存在著各種不同形式的物質,有些強大而神秘,有些靈動而精巧,而在所有的物質之中,最為複雜,也最為奇妙的就是生命了。我們不知道宇宙間存在著何等難以想像的生命形式,僅就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就足以令人驚嘆了。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噬菌體 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
    這些噬菌體因「吃」細菌而得名,其大小和複雜性被認為是生命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許多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基因,並利用這些基因來對付它們的細菌宿主。 其中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噬菌體:它的基因組有73.5萬個鹼基對長,幾乎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大得多。 「我們正在探索地球的微生物群落,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病毒細菌是生物的一部分,能複製實體,,但我們對此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