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是一種神秘的不發光物質,構成了宇宙中物質的絕大多數。儘管專家們已經觀察暗物質的引力效應幾十年,但仍然對它的真實性質感到困惑。
誰發現了暗物質?
在19世紀後期,天文學家開始推測一些看不見的物質——暗星或者氣體和塵埃,它們可能散布在整個宇宙中。根據《現代物理學評論》(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18年的一篇評論,研究人員甚至已經開始估計它的質量了。大多數人認為這種神秘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一小部分。
直到1933年,瑞士裔美國天文學家弗裡茨·茲威基注意到,遙遠的星系彼此繞著對方旋轉,其速度遠遠超過了用望遠鏡觀測到的可見物質所能達到的速度。他在當年發表在《Helvetica Physica Acta》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如果這一結論得到證實,我們將得到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那就是暗物質的存在量遠遠大於發光物質。」
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肯特·福特(Kent Ford)和維拉·魯賓(Vera Rubin)對鄰近仙女座星系外部區域的恆星進行了詳細研究,該領域的許多人仍對茲威基的結果持懷疑態度。這些恆星繞著星系核心旋轉的速度太快了,就好像有一些看不見的暗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拉著它們,推動它們向前移動——科學家們很快在整個宇宙的星系中發現了這個現象。
研究人員不知道這個看不見的暗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一些天文學家推測暗物質是由小黑洞或其他緊湊的物體組成的,這些物體發出的光太少,無法在望遠鏡中顯示出來。這個結果在20世紀90年代變得更加奇怪,當時一個叫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的太空望遠鏡顯示,暗物質的重量是普通可見物質的五倍。
為什麼暗物質仍然是個謎
望遠鏡觀測不足以找到足夠多這樣小而緊湊的物體,來解釋為什麼宇宙中可能會存在如此大量的暗物質。大多數現代天文學家認為暗物質很可能由亞原子粒子組成,這些粒子的性質與我們更熟悉的質子和中子截然不同。
暗物質的一個主要成員被稱為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這些推測的實體在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中是找不到,而標準模型描述了幾乎所有粒子和力。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更像幽靈般的中微子,只不過它的重量比一個質子重10到100倍。(中微子的確切質量尚不清楚,但它們比電子輕得多)。
和中微子一樣,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只會與宇宙中四種基本力中的兩種相互作用:引力和調節放射性原子核衰變的核弱力。這些暗物質粒子將是電中性的,這意味著它們不會與電磁(光的基礎)相互作用,因此將保持不可見。
物理學家們已經建造了巨大的探測器,並將它們放置在地下深處,以保護它們不受宇宙射線的幹擾來探測大質量弱相互作用粒子,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驗發現它們存在的證據。近年來,這一失敗讓該領域的一些人開始懷疑,他們是否正朝著沒有真正終點的路上前行。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報導,一些科學家因此將注意力轉向了一種名為軸子(axion)的新暗物質候選者,它的質量可能是電子的百萬分之一甚至十億分之一。這些假想粒子對研究人員特別有吸引力,因為它們還能解決物理學中的另一個突出問題,即可能與中子相互作用,以解釋為什麼它們能感受到磁場,而不能感受到電場。
2020年6月,位於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的XENON1T實驗小組宣布,他們發現了一個小但出乎意料的信號,可以用軸子的存在來解釋。這一結果震驚了科學界,但尚未得到其他實驗的證實。
暗物質真的存在嗎?
這意味著研究人員仍在為暗物質究竟是什麼而撓頭。一些理論家懷疑,宇宙中是否存在一個完整的黑暗區域,其中包含多種粒子,甚至只影響暗物質的黑暗力量,類似於可見宇宙中亞原子的複雜性。
與此同時,少數科學家認為暗物質只是海市蜃樓。他們贊同一種被稱為慣性修正版(MOND)的觀點,該觀點推測,在大尺度上,引力的作用與預期不同,這也就解釋了觀測到的恆星和星系的旋轉。但大多數專家並不認為有必要如此徹底地背離目前已知的物理學。
眾所周知,暗物質與暗能量沒有聯繫,暗能量是另一種加速宇宙膨脹的神秘現象。這兩個詞都有「黑暗」這個詞,科學家們經常用這個詞來代替他們不完全了解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