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2020-12-04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近日,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站在上帝視角,解析了細菌與耐藥性之間的這場貓鼠遊戲。

細菌為了擺脫抗生素,發展出不同的抗菌素耐藥機制。圖|Bacterial World

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的研究團隊,成功地在實驗條件:大量單種抗生素的壓力下進化出了常見的細菌大腸桿菌。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

「耐藥菌」謎團

對抗多重耐藥性的細菌正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全球性挑戰。似乎每次我們開發新抗生素時,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都會出現新的耐藥菌。為了贏得這場貓鼠遊戲,我們必須了解耐藥性是如何在細菌中進化的。

變異是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一種方式。一些自發的變異(或通過水平基因轉移從其他細菌獲得的基因)可能會使細菌對某種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圖|ReAct

上帝視角,說易行難——耐藥性的進化過程自然相當複雜,它涉及基因組序列和細胞狀態的眾多變化。因此,有關大量抗生素耐藥性動力學的全面研究,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

RIKEN BDR的研究員、該項研究的帶領者Tomoya Maeda解釋說:「實驗室進化與基因組分析相結合,是了解抗生素耐藥性動力學的一種很有前景的方法。」 此外,Maeda也補充道,「但實驗室進化的方法是高度勞動密集型的,需要長期連續轉移培養物並進行大量平行實驗。而且,鑑定那些允許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基因並不容易,因為資料庫中包含了大量的基因特徵。」

人工智慧登場解密

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性,該團隊開發了一種自動化的機器人培養系統,使他們能夠在95種不同抗生素的壓力下,成功進行250代以上的高通量實驗室大腸桿菌進化。利用這種新功能,他們能夠量化細菌轉錄組(所有信使RNA及其轉錄本的集合)中的變化,記錄下實際被表達的基因。

自動化機器人培養系統進行大腸桿菌的高通量實驗室演化。圖|riken

最終,該系統生成了192個進化菌株的抗性曲線。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用於分析大量數據的機器學習方法,從而使他們能夠識別出,有助於預測耐藥性進化的新基因和已知基因。

「我們發現大腸桿菌的進化動力可歸因於相對較少的細胞內狀態,這表明它可能只配備有限數量的抗生素抗藥性策略。」Maeda說到,他們希望通過量化影響大腸桿菌抗生素抗藥性進化的限制因素,來預測並控制抗生素耐藥性。

例如,通過使用這個新系統,他們測試了2162對藥物組合,並發現157對藥物組合有可能抑制大腸桿菌產生抗生素耐藥性的過程。正如Maeda所說,「我們相信這一研究結果,可以應用於開發抑制耐藥菌出現的其他方法。」

相關焦點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
  •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 科研團隊發現的新聯合療法或能幫助對抗細菌的耐藥性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抗生素是上個世紀最重要的醫學突破之一,但幾十年的過度使用意味著細菌很快就對其產生了耐藥性。現在,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一種已經被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藥物可以作為一種「反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時減少耐藥性的發展。
  • 逆天了,手機檢測細菌耐藥性?
    耐藥細菌嚴重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高死亡率疾病,如肺炎、腹瀉和敗血症等。
  • 測序技術找到對抗「超級細菌」耐藥性的基因突變
    科技日報倫敦6月24日電 (記者田學科)由英國、丹麥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針對一種已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法,為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目前已經對青黴素及其衍生物家族產生了廣泛的耐藥性,迫使醫生不得不尋求替代抗生素或不同藥物混和物。在早前的研究中,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MRSA分離物,即在病人感染處生長的一種細菌樣本,該樣本顯示出對青黴素和克拉維酸聯合使用的敏感性。
  • 重金屬鎵可用於對抗「超級細菌」
    新華社華盛頓9月26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26日說,他們發現重金屬鎵有望用於開發新的抗生素,對抗綠膿桿菌這種「超級細菌」。  綠膿桿菌可導致肺部、尿路以及傷口等感染。癌症和愛滋病等患者由於自身抗感染能力受損,容易感染這種細菌。尋找新型抗生素對抗這種「超級細菌」一直是研究人員的目標。
  • 新型抗生素或可解決細菌耐藥性
    對於這樣的結論不免引來很大的質疑聲,但是如果該化合物通過臨床試驗,那必將成為對抗各種細菌感染的重磅武器。說了這麼多,你們有沒有對這種抗生素產生好奇心呢? 許多現有的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都是人類通過培養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而被發現的。細菌通過這些抗生素互相殘殺,爭奪資源。而這些被發現的抗生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應的細菌都能夠在實驗室培養。
  • 瑪拉項目的目標是使用新的基於DNA的納米技術來對抗細菌
    然而,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也導致了所謂的多藥耐藥(MDR)的發展,細菌改變它們對這些藥物的反應,活得更久。 據世衛組織稱,抗生素耐藥性是當今對全球健康、糧食安全和發展的最大威脅之一。這讓專家們深感困擾,而許多企業和社會普遍對此並不擔心。與腫瘤學(癌症治療)相比,在尋找新的抗生素上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少。
  • 《Sci Rep》:手機新用途:檢測細菌耐藥性?
    耐藥細菌嚴重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高死亡率疾病,如肺炎、腹瀉和敗血症等。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文章中,研究人員重點對噬菌體進行了研究,其是一種主要的研究工具,能夠將DNA運輸到病原菌中來中和病原菌的致死活性;單一類型的噬菌體能夠適應多種類型的細菌,因此其或許能夠作為一種創新性的工具來幫助研究人員加速開發治療耐藥性細菌感染的潛在藥物。
  • 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在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能夠協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禦細菌的感染。脂肪滴的作用,不只是「炊事班」,而是一座「兵工廠」。美國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羅伯特·帕頓教授(Robert Parton)和馬特·斯威特教授(Matt Sweet),以及巴塞隆納大學的阿爾伯特·波爾教授(Albert Pol)的國際合作發現,這些脂肪滴既是食物來源,也是對抗細菌入侵的武器。
  • 科學家研發出新型抗生素:可殺死多種耐藥性「超級細菌」,同時增強...
    它能增強人體免疫反應,甚至可以殺死最具化學抗性的「超級細菌」,他們稱這是「潛在的裡程碑」。 如果成功商業化,那麼那些感染了超強、高度進化的「超級細菌」的醫院患者,可以服用這種被稱為雙作用免疫抗生素(DAIAs)的靜脈注射藥物,來清除細菌感染。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研究人員利用液態金屬開發了新的殺菌技術,這可能是解決抗生素耐藥性這一致命問題的答案。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 《科學》突破性研究:多種癌細胞利用DNA複製出錯產生耐藥性
    《科學》突破性研究:多種癌細胞利用DNA複製出錯產生耐藥性  Emma Chou • 2020-06-05 16:09:14
  • 抗菌肽有望替代抗生素:不易產生耐藥性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巴西利亞大學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抗菌肽,可以殺死多種細菌,其中包括一些已對多數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新研究為治療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
  • 超級細菌爆發:發現可對抗多種抗生素新型致命細菌
    美國埃默裡大學在本周發表的一篇關於美國病人的報告中表示,研究人員近日首次發現了一支可對抗多種抗生素的致命細菌菌株,就連被視為「最後防線」的粘菌素也對其奈何不得。這種狡詐多端、危險莫測的細菌屬於一種對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菌,簡稱CRKP,對目前已知的所有抗生素均有抗藥性,包括被稱為最後防線的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
  • 顛覆理念丨抗生素療程過長或引發細菌耐藥性
    核心提示事實上,此項研究報告的作者們提出,當症狀消退時還繼續服用抗生素反而更有可能讓細菌產生耐藥性,因為你服用抗生素的時間越長,接觸抗生素的細菌(比如你腸道裡的細菌)就越多。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導 外媒稱,眾所周知,要避免讓病菌產生耐藥性,我們必須服完一個療程的抗生素——哪怕已經感覺好些了。但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份新分析報告說,事實未必如此。說到抗生素,時間更長不一定就更好。
  • 研究:抗風溼藥物可增強人類對抗超級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
    日益嚴重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沒有得到緩解,這可能很快使我們擁有的最好的藥物對感染起不到作用。如今,中國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現有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藥物可以被重新利用以此來消除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 抗生素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但不幸的是,幾十年的過度使用使得這種藥物擁有了極強的耐藥性。
  • 研究:抗風溼藥物可增強人類對抗超級細菌的最後一道防線
    據外媒報導,病毒可能是2020年的夢魘,但我們不應該忽視細菌對健康的潛在威脅。日益嚴重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沒有得到緩解,這可能很快使我們擁有的最好的藥物對感染起不到作用。如今,中國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現有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藥物可以被重新利用以此來消除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抗生素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但不幸的是,幾十年的過度使用使得這種藥物擁有了極強的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