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2020-12-05 寰宇科學新觀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細胞內的脂肪滴,中性脂(neutral lipids)的主要貯存場所,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類似於糖原的顆粒,只是用來貯存能量,當細胞需要能量時,用來供給能量,是一個「惰性」的細胞內含物。其作用大概相當於細胞的「炊事班」。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的表明,脂肪滴並非只是細胞內的一個簡單的能量貯存器,而是一個複雜、活動旺盛、動態變化的多功能細胞器。脂滴能夠沿著細胞骨架運動,並與其它細胞器相互作用,可能在脂類代謝與存儲、膜轉運、蛋白降解,以及信號傳導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能夠協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禦細菌的感染。脂肪滴的作用,不只是「炊事班」,而是一座「兵工廠」。

美國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羅伯特·帕頓教授(Robert Parton)和馬特·斯威特教授(Matt Sweet),以及巴塞隆納大學的阿爾伯特·波爾教授(Albert Pol)的國際合作發現,這些脂肪滴既是食物來源,也是對抗細菌入侵的武器。帕頓教授說:「以前人們認為,入侵的細菌是把細胞內的脂肪滴當作食物,但我們發現,這些脂肪滴參與了我們的細胞與病原體之間的鬥爭。」

脂肪滴是細胞軍火庫的一部分,細胞製造有毒蛋白質,將其包裝成脂質滴,然後向入侵者發射。「這是細胞自我保護的一種特殊的方法,它將脂肪作為一種隱蔽的武器,給我們提供了對抗感染的新見解。」

隨著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不斷增加,研究人員決心尋找其他方法來對抗感染。科學家們非常看好脂肪滴這種武器的前景,細菌不會對它們產生耐藥性,而且它們來自人體的自然防禦系統,不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斯威特教授說:「我們發現,當感染發生時,人體內的某些白細胞會充當巨噬細胞,主動吞噬入侵的細菌,而同時,巨噬細胞中的脂肪滴會移動到被吞噬的細菌身上,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消滅。」

細菌感染也改變了白細胞使用能量的方式。斯威特教授說:「當其他營養物質不足時,脂滴可以作為線粒體的燃料來源。」而在感染期間,脂滴離開線粒體,轉而攻擊細菌,改變細胞的新陳代謝。

在果蠅身上發現這種現象後,細胞生物學家帕頓教授受到啟發,繼續進行這項研究。他說:「大多數人認為脂滴是『脂肪團』,只對儲存能量有用,但現在我們看到它們在細胞中起著代謝開關的作用,抵禦感染,而且現在有很多研究人員參加了一系列的科學會議。」

「我們的下一步是找出脂肪滴是如何作用於細菌的。通過了解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我們可以開發出不依賴抗生素對抗耐藥細菌感染的新方法。」希望科學家們能在脂肪滴這座「兵工廠」中找到更強大的武器,有效對抗細菌感染,減少更多人的痛苦。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脂肪不僅能儲存能量還能幫助人類對抗細菌
    據外媒報導,眾所周知,脂肪是一種能量儲存系統,但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它在抵禦感染方面也發揮著以前未知的作用。來自昆士蘭大學和巴塞隆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細胞可以利用脂肪來對抗細菌。儘管人們普遍認為脂肪是我們健康的敵人,但合理的脂肪比例對我們身體的運轉至關重要。這種物質以脂滴的形式儲存能量,通常位於線粒體附近。線粒體是細胞內部的結構,可以將氧氣轉化為可用的化學能。當其他營養物質消耗不足時,線粒體就會轉化為脂質作為替代燃料來源。但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新機制。當細胞被細菌入侵時,脂質從線粒體轉移到細胞中細菌存在的部位。
  • 脂肪也是身體兵工廠,人體釋放含有毒蛋白質的「脂肪團」對抗細菌
    「脂肪是細胞兵工廠的一部分。」人體使用許多策略來對抗入侵者。之前的研究發現,某些寄生蟲、病毒和細菌會竊取這些飛沫,並利用它們來促進生長。所以直到現在,科學家們認為這些脂滴支持了感染。以前認為細菌只是使用飼料的脂肪滴,但我們發現這些脂肪滴是參與細胞和病原體之間的戰鬥。此前,科學家們發現,將果蠅暴露在微生物環境下,會導致具有抗菌活性的脂滴形成。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在昆蟲身上也觀察到了這種防禦策略,這說明了它在我們先天免疫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 脂肪小滴也是抗菌利器
    本報訊 在人體細胞中,微小的脂肪滴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有助於人體抵禦細菌感染。到目前為止,這些液滴被認為存在於細胞最脆弱的部分。脂滴存在於所有複雜生物的細胞中。它們儲存生物必需的營養素——脂肪和其他脂類。
  • 《科學》發現刷新百年認知:對抗細菌,細胞內有這樣的「戰鬥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富有吸引力的美味竟是細胞內的陷阱…… 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科學家們發現,細胞內包裹著油脂的脂滴(lipid droplet),其實在幫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抗感染,堪稱細胞裡的「細菌戰鬥機」。這一發現不僅刷新了人們多年來對脂滴的認識,也為開發新的抗菌療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 《科學》發現對抗細菌,細胞內有這樣的「戰鬥機」
    假如你是一顆小細菌,被吞入人類的細胞後,會發現細胞裡漂浮著一團團油滴,它們看起來很好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富有吸引力的美味竟是細胞內的陷阱……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科學家們發現,細胞內包裹著油脂的脂滴(lipid droplet),其實在幫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抗感染,堪稱細胞裡的「細菌戰鬥機」。
  • 陳根:從提供營養到攻擊細菌,脂肪的抗菌之路
    文/陳根脂肪以能量存儲系統而聞名,同時,脂肪的正確比例對於人體運作至關重要,過量脂肪的堆積對身體造成的負擔以及慢性病的風險增加已在大量的研究中被證實。脂肪以脂滴的形式儲存能量,脂滴通常位於線粒體附近將氧氣轉化為可用的化學能。當其他營養素含量低時,線粒體轉向脂質作為替代燃料來源。然而,它們也是許多病原體的的營養來源,為微生物提供有效生長的底物。
  • 脂質滴可不只會儲存能量,它們還能對抗細菌!
    隨著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的出現,研究人員決心尋找替代方法來對抗感染,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增強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脂質滴(LDs)是真核細胞存儲脂質的主要細胞器,也是細胞內病原體的營養來源。但最近,科學家發現這些LDs竟參與了病原體與人體細胞之間的鬥爭。
  • Lonza人脂肪前體細胞,研究糖尿病胰島抵抗、肥胖的優秀體外模型
    一些脂肪細胞還可以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脂肪細胞不是脂肪組織的唯一組成部分,脂肪組織也由結締組織和其他細胞組成,例如脂肪前體細胞、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和幹細胞。這些細胞協同工作,以維持脂肪細胞的完整性和激素平衡。圖2、遠遠不止「儲存脂肪」的細胞:白色脂肪細胞不僅存儲脂肪,而且還產生調節能量穩態、食物攝入、組織再生的激素。
  • 哈佛大學利用細胞療法+CRISPR技術成功對抗肥胖
    近年來,細胞和基因療法已成為肥胖症研究的熱門課題。近日,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細胞療法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結合成功對抗肥胖。這是肥胖症治療的一項重大突破。肥胖是導致2型糖尿病和相關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據統計,肥胖今年在全球死亡人數將超過COVID-19。
  • 中國團隊發現凝血因子或有助對抗「超級細菌」
    新華社倫敦8月9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中國團隊9日發布報告說,他們發現凝血因子這種人體受傷後參與血液凝固的血液成分,有潛力在對抗多重耐藥的「超級細菌」方面發揮作用。四川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在中國科學院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期刊《細胞研究》上發布報告說,他們發現凝血因子VII、IX和X除了在凝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可能還可以對抗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包括綠膿桿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等耐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在人或動物的腸道、口腔及生殖道內,普遍存在著一種「共生菌」——糞腸球菌。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
  • 研究發現脂肪前體細胞分化命運的重要調控機制
    1月17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時玉舫/王瑩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cd1 controls de novo beige fat biogenesis through succinate-dependent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complex II 的研究論文
  • 《科學》:細胞裡的油滴竟是免疫關鍵!科學家發現,細胞內的脂質滴是...
    說起脂肪、油,不管是真實的肥肉還是人到中年的油膩,給人的感覺可能都不是太好,恨不得除之後快。不過油脂本身沒有罪過,它的高熱量特性能夠為機體儲存大量的能量,是細胞關鍵的營養來源;同時,油脂也身扛免疫大旗,能夠成為先天免疫的核心。不不不,這回說的不是勇猛可愛的脂肪細胞,而是我們細胞內的那些脂質滴(LDs)。
  • 新研究發現過多食用巧克力可令細胞中毒死亡
    網易探索7月12日報導 過多食用巧克力除了增加體重外,還會形成一個有毒環境,殺死細胞。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找到了在這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也就是核仁小分子RNA。科學家此前認為這種RNA分子只修飾其他RNA分子。抑制這些令人吃驚的RNA分子能夠提供一種新方式,對抗肥胖。肥胖是導致心臟病和腎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 掌控細胞悄悄話 攻破細菌生物膜(圖)
    最近,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研究人員掌握了一種細胞之間的「交談」方式,不僅能精確控制細菌產出化學產品,也能更有效地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和解體。這一發現在醫療、衛生和工業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尤其使生物反應器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通訊》網站上。  破解細菌生物膜  細菌在大多數時候並非以單個游離狀態存在,而是聚集粘結在一起,形成團塊。
  • 間充質幹細胞的三系分化及鑑定
    1968年德國科學家Frieden Stein在骨髓中首次發現了間充質幹細胞(MSC),後來研究者陸續在全身多種組織如脂肪、臍帶、牙髓中分離出了MSC。MSC屬於多能幹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1999年,《科學》雜誌首次報導了Pittenger等科學家在體外成功誘導了骨髓MSC分化為脂肪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此後,科學家又陸續成功誘導MSC分化成為肌肉、韌帶、肝、心肌和內皮等多種其它細胞(如下圖)。
  • 知否|細菌世界看不懂:相鄰細胞能決定哪個細胞先死
    細菌並不只是在飢餓階段才偶然死亡,周圍的細胞對其生死也有發言權。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小組發現,決定細胞生死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1)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2)存活細胞從死亡細胞中回收生物質的效率。細胞的存活和生長是生物系統的核心因素。因此,慕尼黑工業大學複雜生物系統物理學教授烏爾裡希·格蘭德(Ulrich Gerland)等科學家,正試圖理解分子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維持一組細胞在應激狀態下的生存能力。
  • NCB:脂肪前體細胞快速增殖新發現
    2015年3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生物學期刊natue cell biology在線刊登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在高脂飲食刺激下,小鼠內臟脂肪會發生短暫的快速增殖,這與人類肥胖過程的模式一致,並且他們證實這一過程主要依賴於PI3K-AKT2信號通路。
  • 脂肪調節細胞:抑制成脂分化的脂肪幹細胞特殊亞群
    近期發表於Nature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我們所熟知的脂肪幹細胞中,存在著一個具有抑制成脂分化能力的脂肪幹細胞亞群——脂肪調節細胞。首先,作者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根據基因表達的不同,把脂肪幹細胞分成三個細胞亞群——P1,P2和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