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刷新百年認知:對抗細菌,細胞內有這樣的「戰鬥機」!

2020-11-25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假如你是一顆小細菌,被吞入人類的細胞後,會發現細胞裡漂浮著一團團油滴,它們看起來很好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富有吸引力的美味竟是細胞內的陷阱……

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科學家們發現,細胞內包裹著油脂的脂滴(lipid droplet),其實在幫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抗感染,堪稱細胞裡的「細菌戰鬥機」。這一發現不僅刷新了人們多年來對脂滴的認識,也為開發新的抗菌療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脂滴是細胞內的一種結構,顧名思義,裡面裝滿了油脂,由單層磷脂分子組成的膜包裹著。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脂滴的作用就是儲存多餘的油脂,給需要使用脂質的場所(例如線粒體)提供燃料。近年的一些研究則發現,脂滴會吸引一些入侵細胞的病原體,包括細菌(如分岐桿菌)、寄生蟲(如瘧原蟲)、病毒(如C肝病毒)等,為它們提供營養。

而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脂滴直接參與了細胞與病原體之間的鬥爭。

圖片來源:123RF

在模擬細菌感染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動物注射了脂多糖(LPS),這是一種細菌毒素分子,可以刺激動物的先天免疫反應。他們隨後觀察到,相比注射鹽水的對照組,這些動物的肝臟細胞中,脂滴的數量明顯增多。分離出來的這些脂滴可以起到抑制大腸桿菌生長的作用,並且LPS組的脂滴有更強的抑菌能力。這表明,由LPS驅動的免疫信號可能啟動了脂滴的抗菌作用

研究人員進而分析了脂滴中數百種蛋白質的含量,發現在模擬細菌感染的動物中,脂滴中參與脂質代謝的蛋白質數量減少;相反,大量天然免疫蛋白在脂滴上積聚起來,例如能夠抑制多種細菌生長的抗菌肽(cathelicidin)

巨噬細胞內,攜帶大量抗病原體蛋白的脂滴(綠色)與細菌(藍色)表面接觸(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對人類細胞的觀察結果確認了脂滴對細胞內的細菌發起直接的進攻。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當巨噬細胞(一種白細胞)感染細菌後,其中的脂滴會移動到細胞內細菌所在的位置。

這種變化還改變了巨噬細胞利用能量的方式。研究負責人之一Matt Sweet教授解釋說:「在沒有足夠的其他營養成分時,脂滴可以作為線粒體的燃料來源。但是在細菌感染過程中,脂滴從線粒體上移開,從而減少脂肪酸代謝。」這意味著,細胞內的新陳代謝發生了轉變,轉向更有利於宿主防禦的環境。

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病毒學專家Sue Crawford博士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評論說:「我們認識到脂滴的存在已經超過100年了,但對它的了解卻還不多。而這項精彩的研究指出了脂滴具有抗菌功能的一些機制。」

研究人員指出,對於細菌感染的治療,已經出現了一些對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超級細菌,而通過了解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或將開發出不依賴抗生素、對抗耐藥性的新療法。

參考資料

[1] Marta Bosch et al., (2020) Mammalian lipid droplets are innate immune hubs integrating cell metabolism and host defense.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y8085

[2] Fats fighting back against bacteria. Retrieved Oct. 19, 2020, from https://www.uq.edu.au/news/article/2020/10/fats-fighting-back-against-bacteria

[3] Lipid Droplets Are Intracellular Bacteria-Fighting Machines. Retrieved Oct. 19, 2020, from https://www.the-scientist.com/news-opinion/lipid-droplets-are-intracellular-bacteria-fighting-machines-68045

相關焦點

  • 刷新百年認知!《科學》發現對抗細菌,細胞內有這樣的「戰鬥機」
    假如你是一顆小細菌,被吞入人類的細胞後,會發現細胞裡漂浮著一團團油滴,它們看起來很好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富有吸引力的美味竟是細胞內的陷阱……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的最新一期上,科學家們發現,細胞內包裹著油脂的脂滴(lipid droplet),其實在幫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抗感染,堪稱細胞裡的「細菌戰鬥機」。
  • 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我們細胞內的脂肪滴,中性脂(neutral lipids)的主要貯存場所,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一種類似於糖原的顆粒,只是用來貯存能量,當細胞需要能量時,用來供給能量,是一個「惰性」的細胞內含物。
  • 淺談NMN細胞抗衰,nmn在人體內停留時間刷新認知!
    NMN細 胞抗 衰,nmn在人體內停留時間刷新認知!近期流行一個詞兒,叫「視覺年齡」。就是你看上去年紀多大就是多大,影響別人對你年齡判斷的不是數字,而是臉。無論是多吹彈可破的小臉蛋,一旦皺 紋爬上了臉,顯老是分分鐘的事。
  • 發現吃金屬的細菌,或刷新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自從我們人類開始對宇宙探索,對外星生命的搜尋工作可以說是沒有停止過,在過去幾十年內,我們人類發射了很多探測器到太空中進行搜尋,也有一些探測器對一些星球抵近觀測,甚至有一些探測器直接降落到某些星球的表面。其中,火星是我們目前探索最多的一顆星球之一,由於火星與我們地球同處於太陽系宜居地帶,與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有一些觀點認為,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 中國團隊發現凝血因子或有助對抗「超級細菌」
    新華社倫敦8月9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中國團隊9日發布報告說,他們發現凝血因子這種人體受傷後參與血液凝固的血液成分,有潛力在對抗多重耐藥的「超級細菌」方面發揮作用。四川大學學者領銜的團隊在中國科學院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的期刊《細胞研究》上發布報告說,他們發現凝血因子VII、IX和X除了在凝血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可能還可以對抗革蘭氏陰性菌,其中包括綠膿桿菌和鮑曼不動桿菌等耐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耐藥菌」謎團對抗多重耐藥性的細菌正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全球性挑戰。
  • 研究發現脂肪不僅能儲存能量還能幫助人類對抗細菌
    據外媒報導,眾所周知,脂肪是一種能量儲存系統,但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它在抵禦感染方面也發揮著以前未知的作用。來自昆士蘭大學和巴塞隆納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細胞可以利用脂肪來對抗細菌。線粒體是細胞內部的結構,可以將氧氣轉化為可用的化學能。當其他營養物質消耗不足時,線粒體就會轉化為脂質作為替代燃料來源。但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新機制。當細胞被細菌入侵時,脂質從線粒體轉移到細胞中細菌存在的部位。攻擊者通常會吃富含能量的脂質--現在發現細胞可能會利用這一優勢在將脂質提供給細菌之前先「中毒」。
  • 皮膚中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抗皮膚癌!
    2018年3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工作者們再一次剝掉了皮膚微生物的外衣,揭示了它的新的保護性作用。在一項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皮膚中一些細菌的新功能:對抗癌症。
  • 「撕碎」細菌細胞壁 裂解酶噬菌體輕鬆「吃掉」超級細菌
    在人或動物的腸道、口腔及生殖道內,普遍存在著一種「共生菌」——糞腸球菌。近年來研究發現,由於新型抗生素的研製速度遠遠趕不上耐藥菌的進化速度,部分糞腸球菌耐藥性嚴重,逐漸演變成「超級細菌」。俗話說「一物降一物」,「超級細菌」的天敵又會是誰呢?來自福建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歐陽松應教授認為,噬菌體或能做到。
  • 《科學》:多種人體腫瘤內首次發現大量細菌
    ALTOUNIAN/SCIENCE一項發表於《科學》的新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腫瘤中會存在不同的細菌群落。研究人員採集了超過1500個腫瘤樣本及鄰近的正常組織樣本,研究了包括黑色素瘤、骨癌及腦癌在內的7種癌症與細菌之間的關係。通過檢測細菌的DNA、RNA及蛋白質,他們發現大多數腫瘤及其鄰近的正常組織中都存在細菌,而其中細菌的群落組成並不相同,乳腺腫瘤中的細菌尤其豐富多樣。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在昆蟲身上也觀察到了這種防禦策略,這說明了它在我們先天免疫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
  • 《科學》:細胞裡的油滴竟是免疫關鍵!科學家發現,細胞內的脂質滴是...
    不過油脂本身沒有罪過,它的高熱量特性能夠為機體儲存大量的能量,是細胞關鍵的營養來源;同時,油脂也身扛免疫大旗,能夠成為先天免疫的核心。不不不,這回說的不是勇猛可愛的脂肪細胞,而是我們細胞內的那些脂質滴(LDs)。近期,一項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成果為我們揭示了細胞內脂質滴的關鍵免疫功能。
  • 《太平洋的故事》:「大陸漂移學說」並不古老,科學發現刷新認知
    文∣閒時翻書君科學新發現與人們認知的常識,常常需要進行「交鋒」,在「大陸漂移」學說上,也是一個例證。1957年,美國的瑪麗·薩普和另一個搭檔在對大洋深處的中脊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大洋中脊長而彎曲,巧合般地與兩側大陸的形狀相一致。「非洲突出的地方,它也鼓出一塊,南美洲凹進去的地方它也窩了回去。」歷史性的科學假設,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 脂質滴可不只會儲存能量,它們還能對抗細菌!
    隨著對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的出現,研究人員決心尋找替代方法來對抗感染,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增強人體的自然防禦能力。脂質滴(LDs)是真核細胞存儲脂質的主要細胞器,也是細胞內病原體的營養來源。但最近,科學家發現這些LDs竟參與了病原體與人體細胞之間的鬥爭。
  • ACS Nano:細菌粉碎技術對抗超級耐藥細菌
    這項技術使用磁性液態金屬的納米顆粒來粉碎細菌和細菌生物膜--細菌茁壯成長的保護性"房子"--而不傷害有益細胞。 這項由RMIT大學領導的研究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為尋找更好的抗菌技術提供了一個突破性的新方向。
  • 《自然》:科學家發現全新免疫機制,普通細胞也能誘捕並中和超級...
    Torres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的重磅研究成果[1],再一次刷新了我對人體先天性免疫的認知。他們發現,人體細胞在發現超級耐藥菌的DNA之後,竟然會把細胞膜表面能被細菌毒素結合的蛋白以外泌體的形式分泌出去。如此以來,超級細菌釋放的殺傷性毒素就被外泌體誘捕了,讓細胞躲過一劫。
  • 刷新認知!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 刷新認知!科學家發現人類細胞表面穩定附著RNA分子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眾所周知,人類細胞的外表面上有很多不同的蛋白質、脂質、糖蛋白。然而除了這些已知類型的分子,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細胞的外表面還穩定附著了一類過去鮮有人知的RNA分子。 根據在Genome Biology正式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鐘聲教授與其合作者張良方教授、陳真教授共同領銜的研究團隊,利用專門開發的檢測和測序技術鑑定出,這類細胞表面RNA分子由細胞核內的基因組編碼產生。過去人們曾認為,人類核基因組產生的RNA並不存在於具有完整細胞膜的細胞表面,而這一新發現刷新了我們對細胞表面分子的認識。
  • 超級細菌爆發:發現可對抗多種抗生素新型致命細菌
    美國埃默裡大學在本周發表的一篇關於美國病人的報告中表示,研究人員近日首次發現了一支可對抗多種抗生素的致命細菌菌株,就連被視為「最後防線」的粘菌素也對其奈何不得。這種狡詐多端、危險莫測的細菌屬於一種對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菌,簡稱CRKP,對目前已知的所有抗生素均有抗藥性,包括被稱為最後防線的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