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故事》:「大陸漂移學說」並不古老,科學發現刷新認知

2020-12-05 閒時翻書君

文∣閒時翻書君

科學新發現與人們認知的常識,常常需要進行「交鋒」,在「大陸漂移」學說上,也是一個例證。

1957年,美國的瑪麗·薩普和另一個搭檔在對大洋深處的中脊進行考察,他們發現,大洋中脊長而彎曲,巧合般地與兩側大陸的形狀相一致。

「非洲突出的地方,它也鼓出一塊,南美洲凹進去的地方它也窩了回去。」

歷史性的科學假設,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薩普的靈光閃現時刻已經來到。

薩普想到了,海底中脊的形成,可以解釋它兩側的兩塊大陸的形成。

「或許,是海底中脊噴出火山巖漿、玄武巖類的物質,促使兩側的海床往外延伸,然後推動兩片大陸漸行漸遠。」

這便是「大陸漂移說」誕生之初的樣子。

也許這一學說有事實的依據,邏輯上也是說得通的。但在很長的時間中,這一學說受到了批判。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挑戰了宇宙的神聖秩序」。一些年紀較大的地質學家指責這種想法是「大逆不道」的。

是啊,在神創造的完美秩序中,陸地是神給予人類的恩賜,這與海底火山怎麼會扯得上關係?

在西蒙·溫徹斯特寫的《太平洋的故事》這本書中,看到了瑪麗·薩普的發現,以及「大陸漂移說」曾受到過質疑。

我想,在人類歷史長河之中,人們原本接受的神創理論,總是一點一點被新的發現所質疑,但旋即遭到傳統秩序衛道者的攻擊。

這種攻擊幾乎是出於本能式的反應,當然我們知道其中一小半是出於對「信仰」的盲從,一大半是源於對「利益」的保護。

科學發現總是無意之中衝擊到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識,動搖了宗教理論的根基。

從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人本」學說,到「日心說」被人接受,成為基本認識,我們便會明白這個更新過程的「曲折性」。

直到新的事實證據不斷出現,「漂移」的學說才艱難地站住了腳跟,最終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大洋中脊就是今日之地球面貌的發源地。」

這個如今已經被人接受並作為知識的觀點,會被人誤認為早已有之,實際上,它誕生至今不過幾十年而已。

End

以文為心,歡迎關注「閒時翻書君」,點讚、收藏、分享一波走起!不要吝嗇你的觀點哦,給我留言吧。

(原創文字,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由大陸漂移學說到星球漂移學說
    小編為大家再開一個腦洞,我們都知道「大陸漂移學說」,全球的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後來隨著地殼的運動進行漂移,形成了現在的五大洲,在人們認識了五大洲的形狀之後,也就發現了這一奧秘。類比之下,宇宙中的星球會不會也存在「漂移」,如果存在「漂移」,那麼在「漂移」之前是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呢?首先小編覺得這是極有可能的。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20 世紀 20~30 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 20世紀50 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畢竟在他之後,還有我們一代又一代追求科學真理的後生。你以為,魏格納在病床上看到陸地輪廓相似的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當然不是。今天來給大家講講他在病榻上看地圖之後的故事。大膽的提出假設,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才是擺在魏格納面前最大的挑戰。年輕的魏格納踏上了驗證他「奇思妙想」的徵途。他開始前往大西洋兩岸,搜集兩地曾經相連的證據。
  • 大陸最早只有一塊?科學家發現,地球最古老大陸存在的痕跡
    但受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和地理認知,學術界對於魏格納的說法並不贊同,甚至認為這只是魏格納的一次臆想。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魏格納經常前往不同的大陸採集樣本,直到有一次在格陵蘭雪原進行科學探險時不幸身亡,他和他的大陸漂移假說一起陷入寂寥。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4.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是對傳統的固定論的挑戰。它為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地球活動創造了契機,對促進地質科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而板塊學說揭示了板塊水平運動的現象,也是大陸漂移學說的重要理論支柱。  ⊙奇蹟探秘:  1.大陸漂移學說是由誰提出的?是在哪一年提出來的?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看著、看著,他忽然發現了一個奇妙的問題:為什麼大西洋兩邊大陸的輪廓線是那樣相似?非洲的幾內亞灣剛好能填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大陸;而沿著北美東海岸到千里達及托巴哥的凹形地帶,恰好能鑲進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如果把它們併合在一起,正好是個完整的大陸。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巧合的事呢?難道它們原來就是一整塊大陸,後來才分成了幾塊?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一生最為後人熟知的就是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這個曾經被地質學界鄙夷、詬病,被冠以荒謬之名的學說,後來成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基礎。1910年,在馬堡大學任教的魏格納偶然在查閱地圖時注意到大西洋兩岸輪廓的具有相似性,不經意的發現雖然並未引起他的太多關注,但卻在他的記憶和認知中不經意的埋下了一顆小種子。
  • 大陸漂移學說,被賦予了正式的科學地位
    」,這個專用的詞彙,大家可能也聽說過,創造出陸地漂移理論的這個人叫做「魏格納」他是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但是實際上「魏格納」注意到的這個發現,也就是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的匹配,注意到這個特性的,並不是他自己一個人,早在他前面已經有一大票的人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並且都在他之前作出過類似的預言,逐漸世界版圖像一塊拼圖遊戲,這一點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
  • 地學科普|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
    大陸板塊漂移學說終於被證實環球航行的麥哲倫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南北極的極晝極夜赤道的酷熱難耐地球的演進變遷人類的進化發展網際網路的突飛猛進全球化的緊密聯繫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日新月異我們的地球每天都被刻上新痕跡也許我們會讀到許多許多年前的刻痕
  • 大陸漂移學說產生之前有一種路橋論,認為大陸是通過狹小路橋連接
    該學說認為,大洋中曾存在過一 些狹窄的好像橋一般的陸地,稱為「陸橋」,生物正是通過這種陸橋從一 塊大陸來到另一塊大陸的。後來,地殼變動,陸橋被海水淹沒,但我們 仍然可以根據一些分散的小島和水下髙脊找到它們的蹤跡。德國學者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則持與此完全相反的觀點。他不認為動物是通過所謂的路橋進行遷徙,而是大陸在移動,動物們根本就沒有動。
  • 氣象人物誌: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魏格納
    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1.1-1930.11.2)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
  • 大陸為何會漂移?有什麼科學依據?
    大家學過地理都知道,世界上有最著名的板塊漂移學說,是科學界都比較公認的學說,但該學說當時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後來慢慢找到了一些地質上的理論依據,才得以讓人信服,我們今天就來解密這些依據。曾經世界上有一艘「格羅麥挑戰」號船曾在公海上遊弋,當然這都是近代的事,它記錄了很多航海勘測以及航程,船上的科學工作者常年鑽探海床,研究有億萬年歷史的沉積泥和沉積巖。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創世答問 | 如何看待「大陸漂移學說」
    有一些支持大陸會移動的人,主張大陸漂移(continental drift)學說,卻被大多數人指斥為擁護偽科學。時而世易,現在的主導思想反而主張包含漂移學說的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學說。
  • 大陸漂移學說——一首偉大的地質之歌
    原標題:地質學現代革命的偉大奠基者——紀念A.魏格納誕辰一百周年(節選二)大陸漂移學說——一首偉大的地質之歌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從此開始,他收集和整理全球各地各種古生物化石、沉積物和地層資料,並進行古氣候分析,從中得出了對大陸漂移的認識。1912年1月,魏格納在一次學術報告上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觀點。 在研究過程中,魏格納認為,在石炭紀以前,北方的勞亞古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古陸原是連成一體的,它們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陸地,被稱之為聯合古陸或者泛大陸。
  • 大陸漂移學說是錯誤的,將被大陸炸裂學說取代!
    一塊大陸碎裂開,為什麼只向分離方向裂開,而不能有幾塊反方向再回拼?另一證據,如果各板塊經慢長歲月從不同緯度漂移來,那麼各板塊應有所有緯度和不同溫帶的物種化石。現實好象沒有此現象。板塊炸裂學說:我認為是地球受小行星撞擊,一塊大陸直接快速裂開形成,而非單向裂開緩慢單向飄移。南極洲原來位於熱帶,現在位置是地球受撞擊穩定後形成。這從地球磁極曾變動過能間接證明。如果將來南極煤層得以開發,從形成煤的植物為熱帶植物而無寒帶植物就能證明此學說。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查爾斯·萊爾不過,雖然在19世紀,大陸漂移學說還遠未建立,但事實上,大陸漂移這一理論的萌芽早已在人們心中萌發。從1492年開始,以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等為代表的大航海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進而拉開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帷幕。
  • 地理篇:大陸漂移
    除了大西洋兩岸的證據,魏格納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亞等大陸之間,也發現有地層構造之間的聯繫,而這種聯繫都限於中生代之前即2.5億年以前的地層和構造。看來,報紙的版面規模巨大。      沉浸在喜悅中的魏格納又考察了巖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學家就已發現,在遠隔重洋的一些大陸之間,古生物面貌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