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1.1-1930.11.2)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
年輕時候的魏格納
魏格納出生在柏林的一個猶太家庭,是5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少年時期,魏格納就將學霸的特徵發揮得淋漓盡致,一直是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並且在柏林、海德堡和因斯布魯克接受了物理學、氣象學和天文學教育。這個年輕人胸懷詩和遠方,想去世界各個角落看一看。1902年,他以學生的身份進入烏拉尼亞天文臺(Urania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做了一年助理。1905年,他獲得了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天文學博士學位,隨後跟隨大他兩歲的哥哥Kurt Wegener在林登堡的航空觀象臺進行研究工作。哥倆對極地氣候和氣象學研究都非常感興趣,他們一起搞了個超續航探空氣球,在1906年4月的測試中飄浮了52.5小時,震驚氣象學界。
魏格納母校門口的紀念碑
魏格納加入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這是他四次格陵蘭科考中的第一次,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此次科考由著名丹麥探險家Ludvig Mylius-Erichsen 帶領(旅程中這位先生不幸殉職),探索格陵蘭島最不為人知的東北海岸線。在本次科考中,魏格納建立了格陵蘭島上第一個氣象站,並且發出探空氣球測量出首個北極氣候區氣候數據。1908年探險歸來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魏格納在馬寶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rburg)教授氣象學、應用天文學和空間物理學。據說魏格納的講座總是滿座,因為他能清晰且直觀地解釋所有複雜的問題。他的講義吸收了格陵蘭科考的眾多結果,成為氣象學的標準教科書。
魏格納在病中偶然翻閱世界地圖,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拼在一起,就能拼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由此產生了大陸漂移假說的想法,提出大膽的「大陸漂移」假說。
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書中系統闡述了大陸漂移說,引起地質學界軒然大波。年輕一代為此理論歡呼,認為開創了地質學的新時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認這一新學說。魏格納在反對聲中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又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於歐洲大陸依然有漂移運動,他測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約1米。
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後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1930年11月2日,魏格納在第4次考察格陵蘭時遭到暴風雪的襲擊,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現他的屍體。
魏格納去世30年後,板塊構造學說席捲全球,人們終於承認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正確性。由此可見:一種正確的理論在其初期階段常常被當作錯誤拋棄或是被當作與宗教對立的觀點被否定,後期階段則被當作信條來接受。但無論如何,人們至今還紀念魏格納的,不是他生前冷遇與死後熱鬧,而是他畢生尋求真理、正視事實、勇於探索和不惜獻身的科學精神。
如需查詢逐小時氣溫變化、歷史氣象數據,使用氣象數據API接口均可登錄中國氣象數據網(data.cma.cn)查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