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有著著名的地殼構造的固定論與活動論之爭。引發這次爭論的一位著名人物並非專業地質工作者,但正是他的理論的提出,導致了地學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 這位人物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者,德國著名地質學家兼天文、氣象地球物理學家和極地探險家阿爾弗雷德·路薩·魏格納(1880年一1930年)。1906年魏格納加人了丹麥探險隊,來到了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
在調查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那些凍得比石頭還堅硬的巨大冰河、冰山,居然還會緩慢地移動,島的地層下面居然還有煤炭層!該島位於北極圈內,沒有高大樹木,不可能形成煤層,要說是歷史上這裡曾發生過氣候巨變,似乎又是不可能的。探險歸來之後,繼續鑽研他在格陵蘭島上探險時遇到的那些問題。1910年的一天,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非洲和南美洲的輪廓線驚人的相似。他覺得,如果把它們拼接在一起,正好可以互相吻合。
聯想到他在格陵蘭島上的發現,他認為,這表明大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在大洋底層上漂移。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一次地質學會議上,魏格納作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首次公開提出了他的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在地質歷史上距今約3億年的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塊大陸,他把它叫做泛大陸。構成大陸的巖石與組成洋底的巖石原則上各不相同,前者輕,以矽鋁為主,稱為矽鋁層;後者重,以矽鎂為主,稱為矽鎂層。
1889 年,美國地質學家達頓提出了地層物質分布平衡理論,認為大陸下面巖石密度比海洋下面巖石密度小,所以大陸可以像冰山浮在海上一樣浮在海洋地殼上。這一理論是通向大陸漂移說的重要橋梁。魏格納就是沿著這座橋梁,邁向了大陸漂移說。為了尋找大陸漂移的直接證據,魏格納再次赴格陵蘭探險,掌握了更多的第手材料。他著手整理以前的研究工作,對大陸漂移問題進行系統、詳盡的闡述,結果寫下了他的不朽著作——《海陸起源》。
該書一出版即被翻譯成英、俄、日法等多種文本,大陸漂移說從此風靡全球。一些有遠見的學者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學說的偉大意義。他們撰文指出,「這個理論一經證實,它在思想上引起的革命堪與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相比擬」。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探險隊第四次踏上了到格陵蘭探險的徵途,並且順利地抵達了格陵蘭西海岸基地。當時,在格陵蘭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裡,有兩名探險隊員在那裡觀測天氣變化,他們計劃在那裡度過整個冬天。
但是惡劣的氣候使給養運輸一再中斷,魏格納決定親自把給養從海岸基地運送到愛斯密特去。9月下旬,魏格納帶領14人頂風冒雪,在零下65C的酷寒中乘雪橇艱難地出發了。中途有很多人放棄只有魏格納和兩名堅定的追隨者勝利地到達了愛斯密特基地。11月2日,魏格納踏上了返回西海岸基地的徵途。不幸的是,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他的消息了。直到第二年4月,由西海岸基地派出的搜索隊伍,經過艱難的探尋,才找到了他的屍體,證實了這一人們已有預感但又不願接受的事實一一魏格納教授已經遇難。
在默默的哀悼中,人們重新安葬了魏格納教授,並為他舉行了簡樸而又隆重的葬禮。魏格納長眠於冰天雪地之中寒風嗚咽,在哀悼這位偉大的地質學家。然而,可以告慰死者英靈的是,經過科學界的不斷努力,他所倡導的大陸漂移學說,已經有了科學的解釋,並與後來人們又提出的「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說」一起,構成了一場名副其實的現代地質學革命的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