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的一天,阿爾弗雷德·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無意間落到了牆上的世界地圖……「為什麼地圖上的美洲和歐洲、非洲海岸線如此吻合,難道這幾塊大陸曾經是相連的嗎?」他大膽設想:這兩塊大陸早先是一個整體,後來因破裂、漂移而分開。
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並在1915年發表的《海陸的起源》一書中作了論證。
01提出即遭反對的學說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一出來,地理學家的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隨著古地磁與地震學、宇航觀測的發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獲得了新生,並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矽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矽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矽鎂層分離,分別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
02大陸漂移說的證據
泛大陸存在及大陸破裂、漂移的證據主要有:
海岸線: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
兩岸構造: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
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係,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疊系的地層中均含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鹹水中的爬行類——中龍化石,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未曾發現。又如主要生長於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於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諸大陸的石炭——二疊系中,而這些大陸所在的氣候帶卻不相同。
驅動大陸漂移的力到底是什麼呢?地球物理學家經過潛心鑽研,給出了與實際完全吻合的模型:簡單地說,就是板塊運移劃開洋殼引起部分熔融巖漿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
該模型說明大陸板塊在大洋中是通過熱力驅動的,就好比大陸板塊自帶了一個螺旋槳,靠自身漂移過程產生的熱力前後的不平衡而驅動前行。該研究支持了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內容,補充了其中關於源動力的問題。
03魏格納
魏格納(1880年11月——1930年11月),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他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為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
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
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入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
1930年11月,他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享年50歲,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