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1915年1月6日,魏格納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大陸漂移說

2021-01-16 穿行在群山

1910年的一天,阿爾弗雷德·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無意間落到了牆上的世界地圖……「為什麼地圖上的美洲和歐洲、非洲海岸線如此吻合,難道這幾塊大陸曾經是相連的嗎?」他大膽設想:這兩塊大陸早先是一個整體,後來因破裂、漂移而分開。

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並在1915年發表的《海陸的起源》一書中作了論證。

世界地圖

01提出即遭反對的學說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一出來,地理學家的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隨著古地磁與地震學、宇航觀測的發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獲得了新生,並為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矽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矽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矽鎂層分離,分別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

02大陸漂移說的證據

泛大陸存在及大陸破裂、漂移的證據主要有:

海岸線: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呈直角凹進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

兩岸構造:北美洲和非洲、歐洲在地層、巖石、構造上遙相呼應。

相鄰大陸:特別是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群具有親緣關係,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疊系的地層中均含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鹹水中的爬行類——中龍化石,而迄今為止世界上其他地區都未曾發現。又如主要生長於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舌羊齒植物化石廣泛分布於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諸大陸的石炭——二疊系中,而這些大陸所在的氣候帶卻不相同。

驅動大陸漂移的力到底是什麼呢?地球物理學家經過潛心鑽研,給出了與實際完全吻合的模型:簡單地說,就是板塊運移劃開洋殼引起部分熔融巖漿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

該模型說明大陸板塊在大洋中是通過熱力驅動的,就好比大陸板塊自帶了一個螺旋槳,靠自身漂移過程產生的熱力前後的不平衡而驅動前行。該研究支持了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內容,補充了其中關於源動力的問題。

冰島Thingvellir,大陸漂移造成的裂谷

03魏格納

魏格納(1880年11月——1930年11月),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他從小就喜歡幻想和冒險,為了給將來探險做準備,他攻讀氣象學。

1905年,25歲的魏格納獲得了氣象學博士學位。

1906年,他終於實現了少年時代的遠大理想,加入了著名的丹麥探險隊,來到了格陵蘭島,從事氣象和冰川調查。

1930年11月,他在格陵蘭考察冰原時遇難,享年50歲,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

相關焦點

  • 大陸板塊漂移說——魏格納 1915年4月13日
    1911 年,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發現,地球各大陸地就像拼圖,他浮現一個想法,「大陸一直在漂移!」 大陸漂移原本是魏格納的突發奇想,之後他從地質學、生物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多個領域找到大量證據,構建出一個正式學說。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從萌生這個想法時就十分堅信這個觀點正確性,為此他開始了對大陸漂移學說的深入研究。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美因河上法蘭克福的地質協會上做了題為「從地球物理續寫的基礎上論地殼輪廓(大陸與海洋)的生成」學術報告,這也是他第一次公開的在學術場合發表大陸漂移學說,四天後即1912年1月10日,魏格納在馬堡的自然科學促進會上做了題為「大陸的水平移位」的報告[3]。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1756年德國神學家利連撒爾曾根據許多大陸相對兩岸的輪廓相似性,認為地球曾在大洪水以後發生過破裂。1858年義大利的斯奈德也利用一些地質學材料說明非洲與美洲過去是一塊大陸。到20世紀的頭幾年,歐洲的一些學者(如皮克林、泰勒等)也提出了類似的猜想。可是真正使大陸漂移說作為一種系統的假說出現在科學界並轟動一時的,卻是魏格納。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③聯合古陸的構想   ④板塊構造 1880年11月1日,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天文學家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出生。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的創立者,1912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 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曾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四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川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度過兩個冬天。1930年11月,在最後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死亡,享年50歲。
  • 大陸漂移學說的倡導者魏格納,掀起了一場地學領域的偉大革命
    引發這次爭論的一位著名人物並非專業地質工作者,但正是他的理論的提出,導致了地學領域的一場偉大革命。 這位人物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者,德國著名地質學家兼天文、氣象地球物理學家和極地探險家阿爾弗雷德·路薩·魏格納(1880年一1930年)。1906年魏格納加人了丹麥探險隊,來到了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
  • 科學網—「門外漢」魏格納
    結合自己在格陵蘭島等地的考察經歷,魏格納心裡冒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這兩塊大陸早些時候就是一個整體,只是到後來才因破裂、漂移而分開的。 接下來,魏格納開始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並努力從各方面搜集地學資料,查找海陸漂移的證據。他在不少研究項目中發現,一些化石和巖石的種類與當時這些大陸的氣候並不匹配。比如,在北冰洋的斯匹博根島上發現了許多動物化石,而這些動物在過去只能生活在熱帶地區。
  • 大陸漂移說背後的故事:冒險狂人魏格納
    今天叔叔要講的是著名的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大陸漂移說創立者魏格納。咱們課本上有一篇課文,講的就是魏格納,說他有一次生病的時候,看見了病床對面的世界地圖,然後就覺得,世界這幾大洲的地形,怎麼好像是可以拼在一起的呢?他經過仔細的研究,提出了地球上的各塊陸地,以前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很多原因裂開了,造成了今天這種,東一塊西一塊的樣子。
  • 大陸漂移說
    ,30歲的氣象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正躺在病床上,他看著窗外的綠樹、屋頂上的白雪,正百無聊賴中。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的演講,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設。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你以為,魏格納在病床上看到陸地輪廓相似的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當然不是。今天來給大家講講他在病榻上看地圖之後的故事。大膽的提出假設,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驗證自己的假設,才是擺在魏格納面前最大的挑戰。年輕的魏格納踏上了驗證他「奇思妙想」的徵途。他開始前往大西洋兩岸,搜集兩地曾經相連的證據。大陸的吻合,是魏格納靈感的來源,也是我們最容易觀察到的。
  • 氣象人物誌: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魏格納
    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1.1-1930.11.2)德國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陸漂移學說創始人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這也太巧了吧,有一位法國科學家在1858年就把拼圖拼了出來。還有一位叫魏格納的德國氣象學家研究古氣候的時候,發現澳大利亞、印度、非洲和南美洲出現了同一時期的冰川堆積物。熱帶地區出現古老冰川的痕跡,這意味著現在被大洋分割的大陸可能曾經連在一起,並且曾經可能位於寒冷的兩極。
  • 我國學者完善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新聞—科學網
    9月27日,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中國國家小組主席、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唐春安教授在成都理工大學做學術報告時作上表述表示。 唐春安基於熱力學、物理學和巖石力學基本原理的研究,通過對地球演化和全球變暖機理進行了全新的思考,對傳統的板塊構造理論發起了挑戰。
  • 璀璨星河 |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之父
    這位剛過而立之年的德國氣象學家當時覺得,這種巧合很有趣,結合自己在格陵蘭島等地的考察經歷,魏格納心裡冒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這兩塊大陸早些時候就是一個整體,只是到後來才因破裂、漂移而分開的。接下來,魏格納開始認真研究這個問題,並努力從各方面搜集地學資料,查找海陸漂移的證據。
  • 探測地球的「裂縫」從而證實大陸漂移說
    大西洋海底「裂口」 1910年的一天,德國青年科學家魏格納翻開世界地圖之際,忽然發現遙遙相對的非洲西海岸和南北美洲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在作拼接之後它們之間幾乎沒有間隙。他設想,這兩塊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卻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撕裂」,陸地被一分為二。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大陸漂移學說,蔡倫造紙
    大家好,我是張西玲,今天給大家說說新編世界上下五千年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魏格納1915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發表了他的著作《大陸與海洋的起源》。在書中,他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陸在3億年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各種力的作用下,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分離、漂移形成了我們今天的海洋和陸地。他的學說,使人類在對地球的探索上,向前邁進了關鍵的一步。魏格納1880年11月1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的一個孤兒院院長家裡。中學畢業後,他曾經先後在好幾個大學學習。1905年他在柏林的因斯布魯克大學學習氣象學專業。
  • 科學史上的今天:11/1|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陸漂移說
    魏格納雖然是氣象學家,但卻不是為了研究氣象才重返格陵蘭島,而是為了搜集證據,向世人證明他於1912年就提出的大膽理論:大陸漂移說。他相信遠古時期地球只有一片完整的盤古大陸,後來破裂漂移才形成現今的七大洲和五大洋。這個主張聽起來一點兒也不像科學假說,反倒比較像是妄想的古老神話,難怪飽受嘲諷。
  • 大陸漂移曾遭質疑 40年靠古地磁學翻身
    直到300年之後,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從地貌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多門學科不同角度進行了嚴格的論證和考察,發現了一批重要證據,並在1912年提出了革命性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以此為起點,魏格納投入到大量的搜集、分析、整理證據工作中。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1658年,法國人普雷賽在論文中提出,大西洋兩側的大陸是在諾亞大洪水時才分開的。1800年,一人一座科學院的洪堡也提出了相似的推測,他認為,大西洋原先是波浪寬的一條大河,諾亞方舟曾經行駛其中。1858年,法國地理學家安東尼奧-斯尼德-佩利格裡尼的理論,首次使人們得以接近真相。他根據大西洋兩邊大陸的生物、古生物的親緣關係,推測大西洋是由大陸漂移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