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漂移曾遭質疑 40年靠古地磁學翻身

2021-01-16 中國日報網

  《三國演義》中第一句話寫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對我國歷代封建王朝政治局面的寫照。其實,大陸漂移離合的過程,似乎也可概括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陸漂移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早在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圖中觀察到,南美洲和非洲相鄰一側的形狀可以完美的銜接在一起。然而可惜的是,他僅僅提出了想法而沒有科學地探究下去。

  直到300年之後,年輕的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從地貌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多門學科不同角度進行了嚴格的論證和考察,發現了一批重要證據,並在1912年提出了革命性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以此為起點,魏格納投入到大量的搜集、分析、整理證據工作中。1911年,魏格納在馬堡大學圖書館讀到一篇奧地利學者修斯(Eduard Suess)有關岡瓦納大陸(Gondwanaland)的文章,魏格納注意到這篇文章中列舉的一些反映古氣候信息的沉積物分布位置與現代全球氣候帶分布模式不符。從此開始,他收集和整理全球各地各種古生物化石、沉積物和地層資料,並進行古氣候分析,從中得出了對大陸漂移的認識。1912年1月,魏格納在一次學術報告上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觀點。

  在研究過程中,魏格納認為,在石炭紀以前,北方的勞亞古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古陸原是連成一體的,它們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陸地,被稱之為聯合古陸或者泛大陸。後來,由於月球潮汐力和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影響,伴隨著地震和火山,聯合古陸發生破裂和漂移,日積月累,經過近3億年的漫長歲月,終於形成現代的海陸分布。

  儘管該學說成功解釋了許多地理現象,如大西洋兩岸的輪廓問題;非洲與南美洲發現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現代生物的親緣問題;南極洲、非洲、澳大利亞發現相同的冰磧物;南極洲發現溫暖條件下形成的煤層等等。但它有一個致命弱點:動力。根據魏格納的說法,當時的物理學家立刻開始計算,利用大陸的體積、密度計算陸地的質量。再根據矽鋁質巖石(花崗巖層)與矽鎂質巖石(玄武巖層)摩擦力的狀況,算出要讓大陸運動,需要多麼大的力量。物理學家發現,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很小,根本無法推動廣袤的大陸。因此,大陸漂移學說在興盛了十幾年後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20世紀50年代,古地磁研究在英國可謂是盛極一時。有兩個研究小組分別由物理學家布萊克特以及地理物理學家朗科恩領導,他們通過精密的儀器,測定了一大批巖石的化石磁性。通常把測得的成果在幾千年或幾萬年期間加以平均,就可以得出某一時代的巖石標本所在地的古緯度和相應的古磁極的位置。

古地磁為研究大陸漂移提供有力的證據

  曾有學者把巖石比作錄音機,地磁場比作歌唱家,巖石在形成的時候就記錄下了當時的地磁場的相對磁場強度和磁場方向,地磁場就如生物化石一樣被保存在巖石當中。通過對古地磁的研究,就可以恢復當時地磁場的相對強度和地磁場的方向,進而為研究大陸漂移提供有力的證據。

地磁場就如生物化石一樣被保存在巖石當中

  根據歐洲大陸和北美大陸巖石測出的兩條磁極遷移軌跡。這兩條軌跡相交於一點,隨著時代變老,兩線偏離越遠。為了要把北美的極移軌跡挪移到歐洲那條軌跡上去,使他們重合在一起,必須把北美大陸隨著時代變老逐步地向東退,直到中生代初期要向東退回20多個經度。這時,北美大陸正好與歐洲大陸相互貼合,其間沒有大西洋的位置,這就恰恰恢復了魏格納漂移說所提出的聯合古陸的情況。因此,古地磁學為大陸漂移學說的提供了有力證據之一。

  魏格納的漂移說認為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在古生代是連著一起的。所以如果把這些大陸拼合在一起,標出由這些大陸巖石所測得的古生代極移軌跡,這些極移軌跡大致是重合在一起的。根據南美洲和非洲等大陸巖石測出的古生代極移軌跡大致重合,證明它們在古生代期間確實屬於同一大陸地塊。中生代以來,隨著個大陸四散飄開,各大陸的極移軌跡也就分道揚鑣,各奔前程了。這就令人強烈的感到,魏格納並沒有錯,而正是那些反對他的人錯了。

  至1960年,布萊恩特等已經掌握了相當多的古地磁資料。他們證明,近5億年來,大陸以不同的速度向南向北移動了頗大的距離,並轉動了較大的角度。據計算,大陸移到的速度可約達每年數釐米。1962年,朗科恩還編輯出版了一部題為《大陸漂移》的論文集,他希望該書能促使科學界對這個被遺棄的漂移論重新。

  說來也有趣,魏格納的大陸漂移說首先是遭到了大批的地理學家的攻擊以致逐步凋落;而50年代末,恰巧是由於地球物理學家努力,長期跟巖石標本打交道,埋頭於化石磁性的測定和研究,讓大陸漂移說再度走回科學界的視野,用古地磁資料完全獨立的證實了大陸曾經漂移過。

  值得一提的是,劍橋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布拉德,他不但在地磁研究上很有造詣,而且成功的完成了大西洋的兩緣大陸輪廓的電子計算機拼花,為驗證大陸漂移說提供了形象的證據。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裡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學說——一首偉大的地質之歌
    >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的提出,影響著20世紀地質學的現代革命。按照魏格納大陸漂移模式,輕而硬的矽鋁陸殼會像「冰山」那樣在具有塑性而又緻密的矽鎂層上進行漂移。儘管在細節上很不完善,但大陸漂移假說的成功是不可避免的。魏格納從地貌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和生物學、古氣候學、大地測量學等各個不同的學科的角度,對他的大陸漂移假說作了嚴密的論證。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的創立者,1912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 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曾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四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川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度過兩個冬天。1930年11月,在最後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死亡,享年50歲。
  • 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
    海底就像一個永不停歇的「傳送帶」,不斷地在大洋中脊形成並在海溝消亡,大陸只是被動的位於「傳送帶」上。海底洋殼從形成到消亡ihouse.hkedcity.net在20世紀早期以前,世界上關於大陸運動的解釋風靡一時的觀點,要數「固定論」(即不承認地球表層存在大規模水平運動,而以垂直運動為主)了。
  • 大陸板塊漂移說——魏格納 1915年4月13日
    1911 年,德國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發現,地球各大陸地就像拼圖,他浮現一個想法,「大陸一直在漂移!」 大陸漂移原本是魏格納的突發奇想,之後他從地質學、生物學、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多個領域找到大量證據,構建出一個正式學說。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什麼力量令大陸漂移呢?
    然而到1915年,這一觀點被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推翻。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十分吻合,而且這兩個海岸在對應的位置上能找到山脈和對應的礦山。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vid=405258今天當我們面對世界地圖,看到五大洲四大洋的時候,你是否曾想過這5大洲曾經是一塊完整的板塊?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 地理篇:大陸漂移
    再來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齒,這是一種古代的蕨類植物,廣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層中,即現代版圖中比較靠南方的大陸上。植物沒有腿,也不會遊泳,如何漂洋過海的?距今約3億年前後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印度和南極洲,都曾發生過廣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區還可以從冰川的擦痕判斷出古冰川的流動方向。從冰川遺蹟分布的規模與特徵判斷,當時的冰川類型是在極地附近產生的大陸冰川。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古冰川遺蹟殘留在大陸邊緣地區,冰川的運動方向是從海岸指向內陸,顯然冰川是不會登陸向高處運動的,這說明這些大陸上的古冰川不是源於本地。
  • 50個孩子一定要知道的世界科學奇蹟-44.大陸漂移與板塊學說
    1910年,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萊德·魏格納(1880-1930)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位於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的海岸線,為什麼會如此相似呢?也正是這樣的疑問成為了他後來提出「大陸漂移說」的契機。1915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後來被人們引申並發展成為「板塊構造學說」,成為20世紀地球科學的主流。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大陸漂移的思想自古就有。古希臘的泰勒斯曾有大地是浮在水上的圓盤的設想,古代中國人也提出過「地若浮舟」的地動理論。1620年,弗蘭西斯·培根與後來德國地理學家洪堡也已注意到大西洋兩岸輪廓的相似,並認為這不是偶然的現象。1668年天主教神父普賴斯主張在大洪水前美、歐、非三大洲連在一塊,並猜想當年諾亞方舟是沿著不太寬的大西洋航行的。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來源,赫斯(Hess)1961年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假說認為,由于洋中脊不斷噴發的玄武巖造成了海底擴張,像傳送帶一樣拖動大陸板塊發生漂移。基於泛大陸的裂解,其結論是現代海洋中的洋殼板塊都是160Ma以後的,洋中脊附近因為都是新生成的巖石,其年齡應該是0。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大陸為何會漂移?有什麼科學依據?
    大家學過地理都知道,世界上有最著名的板塊漂移學說,是科學界都比較公認的學說,但該學說當時遭到很多人的質疑,後來慢慢找到了一些地質上的理論依據,才得以讓人信服,我們今天就來解密這些依據。曾經世界上有一艘「格羅麥挑戰」號船曾在公海上遊弋,當然這都是近代的事,它記錄了很多航海勘測以及航程,船上的科學工作者常年鑽探海床,研究有億萬年歷史的沉積泥和沉積巖。
  • 「讀史」1915年1月6日,魏格納在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大陸漂移說
    1910年的一天,阿爾弗雷德·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目光無意間落到了牆上的世界地圖……「為什麼地圖上的美洲和歐洲、非洲海岸線如此吻合,難道這幾塊大陸曾經是相連的嗎?」他大膽設想:這兩塊大陸早先是一個整體,後來因破裂、漂移而分開。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現在我們津津樂道於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發現大陸漂移的故事,但事實上,在20世紀初,魏格納也並非第一個提出大陸漂移說的人。1908年,美國人貝克曾提出,兩億年前,所有大陸曾圍繞南極大陸聯結在一起。1910年,美國人泰勒也曾發表了一系列論述大陸水平漂移的論文,他推斷,亞洲曾從赤道向北漂移,而美洲則向西漂移過。
  • 大陸漂移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連接的大陸板塊會相互運動,這一過程被稱為大陸漂移,從而形成山脈、火山和不斷變化的大陸地貌。縱觀數億年的地球歷史,土地的移動對生物的壽命和物種的生存沒有明顯的影響。然而,人類是特殊的種群,存在了很多未知性,我們在地球上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房子、橋梁、城市......
  • 康玉柱:大陸不可能漂移
    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主要因為海陸變遷。複雜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斷裂只是在地殼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近日提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是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導致海陸變遷。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1911年看到的那篇論文正是一篇通過陸橋說解釋隔海相望的大陸在動植物化石具有相似性的,魏格納雖然被文中提供的論據深深吸引,但他還是對陸橋說的觀點產生了質疑,文中提供反映古氣候信息的沉積物的分布位置與現代全球氣候帶分布模式不符,陸橋說無法合理解釋位於中低緯度印度洋、大西洋兩岸大陸關於二疊-石炭紀冰川沉積[3],他認為這種相似性並非間接靠陸橋來連接,從地圖上看,那些像拼圖一樣散布的大陸,各邊緣線十分相似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