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最新研究認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主要因為海陸變遷。複雜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斷裂只是在地殼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近日提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是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導致海陸變遷。
這一學術觀點與人們熟知的「大陸漂移說」相左。「大陸漂移說」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於上世紀初提出,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是統一的巨大陸塊,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大陸漂移說」認為,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與地球自轉有關的潮汐力和離極力;大陸漂移的模式是較輕矽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矽鎂層之上,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矽鎂層分離而漂移。
「地殼是一個整體,可分為海洋外地殼(大陸地殼)和海洋下地殼(海底地殼),大陸是不會漂移的。」康玉柱說,「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是因為海陸變遷。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
康玉柱認為,地球自轉旋力、天體對地球的作用、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地殼各部位的厚度及密度不同等因素,造成了規模不等、方向不一、性質有別的各種地應力。這些複雜的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
局部海陸變遷的證據很多。如美洲大陸東、西岸普遍存在沉降坳陷,西岸有相當部分的隆起山區,由於沉降坳陷,今天已浸沒在海平面之下。從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渤海、東海、南海直至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在第三紀,即1000萬年前還是陸地,現在卻變成大海。地中海在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初期以至早第三紀,都曾存在大片隆升陸地。
追溯中國陸區的歷史,在太古代時,地球剛開始冷卻凝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形成了普遍強烈褶皺的結晶巖殼。在元古代震旦紀後半期,因沉降坳陷,幾乎整個中國陸區被海水淹沒。這種情況在後來的古生代不止一次發生,如上寒武紀、奧陶紀、中石炭紀至二疊紀,中國陸區也幾乎全被海水淹沒。到中生代、新生代時,因太平洋巨大面積的下沉,中國陸區逐步隆起,形成西高東低地勢,海水逐漸退出。新近紀以來,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大陸塊之間的水平擠壓力,造就了深大斷裂活動,產生上升隆起或沉降坳陷。」康玉柱說,「但斷裂只是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
(來源:《中國石化報》2020年7月13日 記者:程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