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柱:大陸不可能漂移

2020-07-14 中國石化報
康玉柱:大陸不可能漂移

【核心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最新研究認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主要因為海陸變遷。複雜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斷裂只是在地殼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近日提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是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導致海陸變遷。

這一學術觀點與人們熟知的「大陸漂移說」相左。「大陸漂移說」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於上世紀初提出,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是統一的巨大陸塊,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

「大陸漂移說」認為,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與地球自轉有關的潮汐力和離極力;大陸漂移的模式是較輕矽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矽鎂層之上,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矽鎂層分離而漂移。

「地殼是一個整體,可分為海洋外地殼(大陸地殼)和海洋下地殼(海底地殼),大陸是不會漂移的。」康玉柱說,「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是因為海陸變遷。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

康玉柱認為,地球自轉旋力、天體對地球的作用、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地殼各部位的厚度及密度不同等因素,造成了規模不等、方向不一、性質有別的各種地應力。這些複雜的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

局部海陸變遷的證據很多。如美洲大陸東、西岸普遍存在沉降坳陷,西岸有相當部分的隆起山區,由於沉降坳陷,今天已浸沒在海平面之下。從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渤海、東海、南海直至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在第三紀,即1000萬年前還是陸地,現在卻變成大海。地中海在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初期以至早第三紀,都曾存在大片隆升陸地。

追溯中國陸區的歷史,在太古代時,地球剛開始冷卻凝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劇烈,火山噴發頻繁,形成了普遍強烈褶皺的結晶巖殼。在元古代震旦紀後半期,因沉降坳陷,幾乎整個中國陸區被海水淹沒。這種情況在後來的古生代不止一次發生,如上寒武紀、奧陶紀、中石炭紀至二疊紀,中國陸區也幾乎全被海水淹沒。到中生代、新生代時,因太平洋巨大面積的下沉,中國陸區逐步隆起,形成西高東低地勢,海水逐漸退出。新近紀以來,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大陸塊之間的水平擠壓力,造就了深大斷裂活動,產生上升隆起或沉降坳陷。」康玉柱說,「但斷裂只是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

(來源:《中國石化報》2020年7月13日 記者:程 強)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20 世紀 20~30 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 20世紀50 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不過,魏格納當時不知道前人已提出過這種想法,認為沒有根據來證明這點。因此,這想法在腦子裡閃過之後就沒再放在心上。第二年秋天,魏格納偶然翻看一本論文集,忽然,他眼睛一亮,原來論文集中有一篇文章談到南美洲和非洲的古生物化石非常相似,比如一種叫中龍的爬行動物,既見於巴西東部,又見於非洲西南部。顯然中龍不可能插翅飛過大西洋。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有關證據顯示,全球大陸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米,由此推測大陸40千米之下溫度可達1200℃,在這一溫度下大部分巖石會發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新大陸漂移模型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  大陸漂移假說  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變的學說。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那麼,魏格納講,大陸漂移,我就想問了,為什麼不說「水在漂移」呢?大陸漂移,可以改變地貌的水陸分布,那麼水漂移,照樣改變水陸的分布,而且水比固體容易移動。大家思考,地球在歷史長河裡,發生了地貌的萬千變化,為什麼說,有大陸漂移理論,卻沒有「水漂移」的理論呢?
  • 地理篇:大陸漂移
    為解釋這些現象,魏格納之前的古生物學家曾提出"陸橋說",他們設想在這些大陸之間的大洋中,一度有狹長的陸地或一系列島嶼把遙遠的大陸連接起來,植物與動物通過陸橋遠涉千萬裡,到達另外的大陸;後來這些陸橋沉沒消失了,各大陸被大洋完全分隔開來。這種觀點被稱為"固定論",即大陸與海洋是固定不動的。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熱帶地區出現古老冰川的痕跡,這意味著現在被大洋分割的大陸可能曾經連在一起,並且曾經可能位於寒冷的兩極。魏格納當時是德國馬爾堡大學年輕有為的氣象學老師,他的著作《大氣圈熱力學》已經是經典教材了。連氣候大師柯本(世界大部分氣候分類方法都是在柯本分類法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都忍不住把女兒嫁給他了。
  • 大陸漂移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由此也讓人非常疑惑:大陸漂移對橋梁、海岸線、山脈上的建築設施有什麼影響?大陸漂移大陸漂移,是在地質時期,大陸在地球表面上的運動,在地球歷史的數十億年裡,大陸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運動!大陸漂移與工程策略並不是大陸漂移的所有影響都像火山和地震那樣劇烈。
  • 什麼力量令大陸漂移呢?
    魏格納在《海陸的起源》一本書提出「大陸漂移論」,從此搖動了人們「海陸位置固定論」的觀念。魏格納通過觀察地圖發現,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的輪廓十分吻合,而且這兩個海岸在對應的位置上能找到山脈和對應的礦山。後來,他又搜集了許多古氣候、古生物的證據,用以證實大的約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陸地,陸地被一片廣闊的海洋所包圍。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雖然魏格納對大陸漂移學說做了更為全面系統的闡釋,但魏格納並非提出漂移學說的第一人。早在16世紀末,一位荷蘭學者就注意了大西洋兩岸植物、動物相似性的特點,並提出使大西洋兩邊的大陸分離的動力因素可能是地震或洪水。到了19世紀中葉,義大利學者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認為是大洪水使大陸發生分離。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大約15年前他出版了一本書,提出,在過去大陸像一塊巨大的拼圖一樣拼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超大陸 (Pangaea)。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大陸分裂並移動到它們現在的位置。他將這一過程命名為大陸漂移。Wegener推測,如果大陸從一個緯度漂移到另一個緯度,該大陸某個地方的氣候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保存在該地點的沉積巖層會記錄下這一變化。為了證實這個觀點,Wegener首先尋找確定古時代冰原或大陸冰川分布的證據,因為這些冰川往往在高(極地)緯度地區發展。他的研究得到了回報。Wegener發現了冰川在美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留下的刻痕,這些陸地地區現在都位於非極地緯度。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的創立者,1912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 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曾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四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川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度過兩個冬天。1930年11月,在最後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死亡,享年50歲。
  • 科幻大片《大陸漂移》《地球反轉》
    《大陸漂移》是全球唯一一部講「大陸漂移」的科幻大片,將由科幻名著《創造宇宙說明書》改編。 大陸漂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情況下的默默地漂移,每年移動兩釐米左右,移動速度和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因此人們不易察覺。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更不符合邏輯的是這兩個力都是系統作用力,也就是說他們針對地球上的所有大陸板塊都是一樣的,那麼現實中應該發生大陸板塊統一都向赤道漂移或向西漂移,事實上並沒有發生這種現象。因此魏格納提出的動力被否定。魏格納後來也承認,大陸運動的起因這一難題的真正答案仍有待繼續尋找,大陸漂移理論中的牛頓還沒有出現。
  • 由大陸漂移學說到星球漂移學說
    小編為大家再開一個腦洞,我們都知道「大陸漂移學說」,全球的大陸本來是一個整體,只是後來隨著地殼的運動進行漂移,形成了現在的五大洲,在人們認識了五大洲的形狀之後,也就發現了這一奧秘。類比之下,宇宙中的星球會不會也存在「漂移」,如果存在「漂移」,那麼在「漂移」之前是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呢?首先小編覺得這是極有可能的。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所以,如果大陸從來沒有漂移過的話,那麼在石炭紀、二疊紀這一歷史時期中,北半球是熱帶氣候佔優,而南半球則幾乎被冰川覆蓋,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南半球的陸地曾聚合在一起,後來才漂移開來,這樣一來,南半球的冰川範圍就不會大得那樣匪夷所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