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2020-08-05 羅漢果地學百科

1.大陸漂移

1930年9月,德國氣象學家Alfred Wegener和幾個同事乘坐雪橇穿越格陵蘭島冰蓋,為滯留在偏遠營地的氣象觀察員提供補給,之後他們再也沒有出現過。Wegener在氣候學家和地質學家中都很出名。大約15年前他出版了一本書,提出,在過去大陸像一塊巨大的拼圖一樣拼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超大陸 (Pangaea)。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大陸分裂並移動到它們現在的位置。他將這一過程命名為大陸漂移。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Wegener和其大陸漂移模型

為什麼Wegener提出Pangaea大陸曾經存在,後來分裂成幾個大陸?讓我們看看Wegener的關鍵觀察。

1.1大陸輪廓吻合

幾乎描繪大西洋的地圖一出現,學者們就指出,非洲和歐洲看起來緊密相合。Wegener進一步闡述了這一概念,他指出,所有的大陸都可以組合在一起,很少有重疊或縫隙。愛德華布拉德(Edward Bullard)用計算機將大陸拼接在一起,並證明了差距和重疊是多麼微小。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1965年大陸的Bullard Fit

1.2過去氣候帶的分布

不同的緯度分布著不同的氣候帶。例如,極地氣候位於高緯度地區,炎熱乾燥的氣候位於亞熱帶,潮溼的氣候位於熱帶。Wegener推測,如果大陸從一個緯度漂移到另一個緯度,該大陸某個地方的氣候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保存在該地點的沉積巖層會記錄下這一變化。為了證實這個觀點,Wegener首先尋找確定古時代冰原或大陸冰川分布的證據,因為這些冰川往往在高(極地)緯度地區發展。他的研究得到了回報。Wegener發現了冰川在美洲、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亞留下的刻痕,這些陸地地區現在都位於非極地緯度。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沿澳大利亞南部海岸在基巖表面上的晚古生代的冰川條紋

Wegener還發現了由冰川留下的獨特沉積物組成的古生代沉積層。他意識到古生代的冰川特徵不可能在它們現在出現的緯度形成。這表明,如果大陸曾經在泛古陸(Pangaea)聯合起來,而泛古陸的南部位於極地冰蓋之下。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在Wegener對泛大陸的重建中,冰川區連接起來,勾勒出一個晚古生代南極冰冠區域

如果泛大陸的南部在晚古生代橫跨南極,那麼北美南部,南歐和非洲西北地區會橫跨赤道並形成利於沼澤和珊瑚礁發育的熱帶氣候。Wegener預測該區域晚古生代巖層包括豐富的煤和熱帶樹木的化石。他還發現了石灰巖,其中含有喜歡溫水的生物化石。熱帶氣候帶的兩邊都是亞熱帶氣候帶,這裡多沙漠和淺海。該區域晚古生代的沉積層包括在沙漠沙丘或極鹹水中形成的沉積物。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Pangaea地圖上由不同的巖石類型所表明的氣候帶

1.3化石的分布

現今不同的大陸為不同的物種提供了家園。但Wegener推測,在泛古大陸存在的時候,陸地動物和植物可能遷移到今天被大片海洋隔開的地區。為了驗證這一觀點,他繪製了在泛古大陸存在時可能生活在陸地上的物種化石的位置。正如他所預測的那樣,這些物種的化石出現在大陸的沉積層中,儘管它們現在是分開的,但在他重建泛大陸時它們是相鄰的。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化石位置表明,中生代陸生生物出現在多個大陸上

1.4地質單元和山地帶的匹配

Wegener在重建泛大陸時推測,不同的巖石類型應該可以從一個大陸的海岸追溯到鄰近大陸的海岸。具體地說,他在南美洲東部發現了非常古老的巖石帶,它們看起來和非洲西部的巖石帶一樣。此外,他還預測,以前連接在一起的大陸海岸線上的山地帶應是相似的。當他檢查古代山帶的描述時,他發現美國和加拿大的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英國同樣古老的山脈帶相接,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非洲西北部泛大陸。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南美洲獨特的巖石帶與非洲相似的巖石帶排列在一起,但沒有大西洋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1(大陸漂移)

關於大陸漂移的證據似乎很有說服力,但他那個時代的主要地質學家認為漂移是不可能的。此外,Wegener還提出

相關焦點

  • 二、地球運行的方式-6(古地磁)
    ,研究人員首先採用了固定論者的猜想,並假設在整個地質時代中,大陸的位置一直保持不變,磁極漂移代表了地球磁極的位置隨時間的遷移。但不同大陸具有不同的磁極漂移路徑這一事實打破了這一猜想。每個大陸都有一個獨特的明顯的磁極漂移路徑,大陸不僅相對於磁極移動,還相對於彼此移動。這項發現證明了Wegener在所有方面都是對的——大陸是會移動的!這一發現是對板塊構造的一次檢驗。
  • 科幻大片《大陸漂移》《地球反轉》
    《大陸漂移》是全球唯一一部講「大陸漂移」的科幻大片,將由科幻名著《創造宇宙說明書》改編。 大陸漂移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情況下的默默地漂移,每年移動兩釐米左右,移動速度和人類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因此人們不易察覺。
  •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 大陸漂移學說的科學家是誰
    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家是魏格納。1912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幾年後(1915)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大陸彼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
  • 科學網—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
    從此開始,他收集和整理全球各地各種古生物化石、沉積物和地層資料,並進行古氣候分析,從中得出了對大陸漂移的認識。1912年1月,魏格納在一次學術報告上首次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觀點。 在研究過程中,魏格納認為,在石炭紀以前,北方的勞亞古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古陸原是連成一體的,它們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陸地,被稱之為聯合古陸或者泛大陸。
  • 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1756年德國神學家利連撒爾曾根據許多大陸相對兩岸的輪廓相似性,認為地球曾在大洪水以後發生過破裂。1858年義大利的斯奈德也利用一些地質學材料說明非洲與美洲過去是一塊大陸。到20世紀的頭幾年,歐洲的一些學者(如皮克林、泰勒等)也提出了類似的猜想。可是真正使大陸漂移說作為一種系統的假說出現在科學界並轟動一時的,卻是魏格納。
  • 大陸漂移與「水漂移理論」?
    地球的表面,是水域和陸地組成,水域多了,陸地少了,陸地多了,水域少了,根據湖泊形成盆地的觀點,那麼,這就是說,湖泊消失了,就形成新陸地,一片陸地消失了,就產生了新湖泊,地球在有史以來,就反覆的進行水域和陸地的轉化,使得地球發生了變化莫測的水陸分布,也就出現了,在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有不同的水陸結構地圖
  • 大陸漂移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2017-01-17 15:38 來源: 科普中國 http://vod.xinhuanet.com/v/vod.html?你又是否曾想到這些板塊是可以漂移的?1912年,德國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一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中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並且在3年後出版的一部專著中加以發展和完善。20 世紀 20~30 年代間,地理學家對大陸運動的觀念進行了廣泛的討論,結果,反對意見幾乎是同聲一片。直到 20世紀50 年代中期,不斷發現的新證據才越來越對大陸可能運動的假說有利。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球內部往往表現各向異性,而且也不是彈性剛體,許多實際觀測到的地震的震源機制與雙力偶模型不符,這類地震大小不一,發生在各種地質環境,尤其是火山和地熱地區。有關證據顯示,全球大陸平均地溫梯度為3℃/100米,由此推測大陸40千米之下溫度可達1200℃,在這一溫度下大部分巖石會發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溫梯度遠高於大陸。新大陸漂移模型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1910年,美國地質學家泰勒提出,可能是當初地球俘獲月亮姐姐期間,月亮姐姐給地球自轉加了速,提升了潮汐力,從而把大陸撕開。他還說,大陸這樣漂移,不僅可以撕開,還可以交通擁堵撞在一起,擠出山脈。可以說有點模樣了。但就這,依然無法作為一個學說的起源,因為這位富二代懶得去找證據,瀟灑地放下了。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大陸漂移說」的啟示
    在科學史上,由阿爾佛雷德・羅塔爾・魏格納所創立的「大陸漂移說」可算是歷盡磨難,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思考。魏格納是德國氣象學家和探險家。1912年,他提出了地殼變遷的大膽假說,即「大陸漂移說」。這一理論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塊被無邊無際的泛海洋所包圍的原始泛大陸。
  • 不能被忘卻的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學說
    魏格納1911年看到的那篇論文正是一篇通過陸橋說解釋隔海相望的大陸在動植物化石具有相似性的,魏格納雖然被文中提供的論據深深吸引,但他還是對陸橋說的觀點產生了質疑,文中提供反映古氣候信息的沉積物的分布位置與現代全球氣候帶分布模式不符,陸橋說無法合理解釋位於中低緯度印度洋、大西洋兩岸大陸關於二疊-石炭紀冰川沉積[3],他認為這種相似性並非間接靠陸橋來連接,從地圖上看,那些像拼圖一樣散布的大陸,各邊緣線十分相似
  • 大陸漂移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連接的大陸板塊會相互運動,這一過程被稱為大陸漂移,從而形成山脈、火山和不斷變化的大陸地貌。縱觀數億年的地球歷史,土地的移動對生物的壽命和物種的生存沒有明顯的影響。然而,人類是特殊的種群,存在了很多未知性,我們在地球上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園」,房子、橋梁、城市......
  • 探測地球的「裂縫」從而證實大陸漂移說
    他設想,這兩塊大陸原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卻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撕裂」,陸地被一分為二。1912年魏格納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這個假說,就是今天「大陸漂移說」的起源。
  • 從地震勘探角度解密大陸板塊漂移的真相
    魏格納100年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他認為大陸板塊自己會漂移,動力主要包括兩個,其一是因地球自轉存在一個指向赤道的離極力;其二是因地球自轉產生向西的力。後來地球物理學家經過計算得到的這兩個力非常小,不足以推動巨大的板塊克服阻力發生漂移。
  • 康玉柱:大陸不可能漂移
    【核心閱讀】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最新研究認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在漫長歷史中各陸塊的位移變化不是因為大陸在漂移,而主要因為海陸變遷。複雜地應力導致地殼隆起和坳陷無間斷且無止境地進行著,大陸沉降坳陷變成海洋,海洋下地殼抬升隆起變成陸地。斷裂只是在地殼局部產生,對全球而言僅是一個點或是一條幾十公裡到上千公裡的線而已,它分不開各大陸,也不可能分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近日提出:地殼是一個整體,大陸不可能漂移,是構造運動造成地殼隆起和坳陷,導致海陸變遷。
  • 地理篇:大陸漂移
    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裡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是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
  • 尋求現象背後的機制:大陸漂移
    在板塊構造學問世之前40年,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Wegener)曾提出過一個非常相似的理論: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當時搜集了大量地理、古生物、巖石、冰川的證據。這些證據支持他提出的:「地球上曾有過一個超級大陸而且大陸可以漂移」的假說。然而,當時僅在英國有少數地質學家接受魏格納的學說,而歐洲絕大多數地質學家抵制大陸漂移學說。在美國,大陸漂移學說在當時被完全摒棄,是科學界的笑料。
  • S03E50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
    最終,經過漫長的探索,大陸漂移理論以板塊構造說的新形勢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而以一種更清晰明快的方式,向我們解釋了地球面貌基本輪廓的成因,並展示了大陸有分有合、海洋有生有滅的活躍的地球歷史圖景。所以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近這一段漫長曲折的探索歷程,也走進地球歷史的滄桑巨變。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第三季第50集《滄海桑田: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