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重大突破!皮膚中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抗皮膚癌!

2020-12-02 生物谷

2018年3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科學工作者們再一次剝掉了皮膚微生物的外衣,揭示了它的新的保護性作用。在一項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皮膚中一些細菌的新功能:對抗癌症。


圖片來源:UC San Diego Health

「我們已經發現健康皮膚中存在的一株表皮葡萄球菌具有選擇性抑制某些癌症的能力。」UCSD醫學院皮膚科主任和資深教授Richard Gallo博士說道。「這株獨特的皮膚細菌會產生一種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化學物質,同時這個物質對正常細胞無毒。」

這個研究團隊發現表皮葡萄球菌會產生一種叫做6-N-羥氨基嘌呤(6-HAP)的化學物質。皮膚中有不會產生6-HAP的這種細菌的小鼠暴露在致癌紫外線下後會患上許多癌症,但是攜帶正常細菌的小鼠就不會患癌症。

6-HAP是一種可以阻止DNA合成的物質,可以防止轉化的癌細胞轉移,並抑制紫外線誘導的皮膚癌。

連續兩周內每48小時靜脈注射一次6-HAP的小鼠不會經歷明顯的毒副作用,但是當移植黑色素瘤細胞後,腫瘤的生長受到抑制,腫瘤大小僅為對照組的一半不到。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皮膚微生物是人類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我們此前發現我們皮膚中的一些細菌可以產生抗菌肽,從而對抗像金黃色葡萄球菌這樣的細菌。」Gallo說道。

就表皮葡萄球菌而言,它似乎會為對抗某些癌症帶來一個保護層。當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6-HAP是如何產生的,是否可以用它抗癌,以及缺失這個物質是否會增加癌症風險。

美國每年確診的皮膚癌病例超過100萬例。超過95%的病例是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這種癌症就是由於過度暴露在紫外線下導致的。黑色素瘤是最嚴重的皮膚癌,起始於黑色素細胞。(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T. Nakatsuji el al., "A commensal strain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protects against skin neoplasia," Science Advances (2017). 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2/eaao4502

相關焦點

  • Science子刊:外泌體破壞皮膚的機制
    SJS/TEN中的角質形成細胞凋亡可能是由細胞毒性細胞或可溶性FasL、穿孔素或顆粒溶素引起的。然而,關於SJS/TEN中表皮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2020年12月17日,第四軍醫大學西京皮膚醫院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lasma exosomal miR-375-3p regulates mitochondria-dependent keratinocyte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同一系統中存在不同菌株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它們共存嗎?會是最強者生存嗎?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細菌無處不在,不僅在浴室或廚房櫃檯上,而且在人類體內,包括適宜微生物群生長的腫瘤中。這些「小生態」甚至是調控癌症藥物療法的關鍵,而更多地了解它們可以幫助開發新的挽救生命的療法。當同一系統中存在不同菌株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它們共存嗎?會是最強者生存嗎?
  • 過敏(IgE)或許可以預防皮膚癌
    IgE響應常見於上皮組織,如皮膚、肺、腸道,因其含有與IgE結合的細胞。IgE在體內原本的用途是什麼?有好的作用嗎?有研究認為IgE可以保護寄生蟲的感染,比如蠕蟲(helminths),寄生蟲感染的減少導致過敏增加,但其實大多數時候IgE不是寄生蟲特異性的,體內沒有IgE也可以對抗寄生蟲感染。因此,對抗寄生蟲肯定不是IgE唯一的用途。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Science子刊:聯合使用藍光和植物化學物香芹酚可觸發細菌特異性光...
    2021年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耐多藥細菌(multidrug-resistant, MDR)是一個緊迫的衛生保健挑戰。開發抗生素的替代物是對抗耐多藥細菌感染的首要任務之一。
  •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2020-02-16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在人腦處理的信息中,超過80%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因此,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具備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功能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對於智能工業、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應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Science子刊」科學家首次通過微米級3D列印技術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3D列印釐米級人類心臟泵,能夠正常運轉),以及能夠模擬患者真實感受的心臟瓣膜模型(相關閱讀:【Science子刊】明尼蘇達大學完成3D列印心臟瓣膜模型,模擬患者真實感受)。而近期,在一項新研究中,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與美國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士兵中心合作,以微米級3D列印技術開發出了一種獨特的微流控晶片,該晶片可以自動生成用於化驗和診斷的傳感器,以及用於各種醫學檢驗和其他應用的分析。
  • 「Nature子刊」新突破!人造皮膚竟然擁有天然皮膚張力!(附:最新研究進展)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人造皮膚竟然發展出有天然皮膚張力了!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可以保持人體水分平衡,並作為第一道防線抵抗外界細菌入侵。皮膚上豐富的感受器官讓我們可以感知冷熱乾濕,疼痛壓力,此外,皮膚還具有柔軟、可拉伸、自我修復等多種特性。
  • Science:重大突破!鑑定出保持細菌基因組完整性的關鍵分子ppGpp
    研究人員說,在未來的治療中,調整ppGpp分子的作用可能破壞細菌的DNA修復能力,從而使得它們對現存的抗生素敏感性提高好多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說法,細菌重複性地接觸相同的藥物會產生耐藥性,而且在美國,耐藥性細菌感染每年與23,000例死亡和200萬感染病例相關聯。
  • 皮膚感染竟然是因為這個細菌
    我突然愣了一下,南院區,我馬上去翻閱送檢細菌培養記錄,標本來源於南院區,11月11日醫生採完標本後由司機運送至本院區,11月13日報告普通培養48小時無細菌生長。檢驗的過程包括了檢驗前、檢驗中、檢驗後。據文獻統計,檢驗前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佔總誤差的60%~70%,此次標本周轉時間太長,對培養結果可能會產生影響。
  • 感染HPV有助抵禦皮膚癌 病毒中也有抗癌「友軍」
    在近期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的一篇文章中,他們表示,發現一些低風險的人乳頭瘤病毒(HPV)在間接保護人們免受皮膚癌的侵害。研究者介紹:「這是首次在實驗模型和人體中發現,常見病毒可能對健康有益,並且這種益處與癌症防護有關。」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病毒與人一樣,都是地球的主人。
  • Nature子刊:逆轉皮膚衰老的關鍵在線粒體
    這一表徵是否可以逆轉?現在,科學家們在小鼠身上驗證了這一可能。他們發現,當線粒體功能受損,小鼠會在幾周內皮膚起皺、大面積掉毛髮。更意外的是,關閉引發功能障礙的突變可讓小鼠「重返年輕」——衰老症狀得到緩解。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在人腦處理的信息中,超過80%都是通過眼睛獲得的。人眼不僅可以進行信息的探測和同步處理,而且整體功耗極小(遠小於20瓦)。因此,構建一個可以媲美人眼、具備同步進行信息探測和處理功能的類腦視覺傳感器是人們一直追求的夢想,對於智能工業、自動駕駛、智能安防等應用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Ze'ev Ronai博士,該研究的作者,同時也是SanfordBurnham Prebys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癌症中心的教授釋放被腫瘤踩住的剎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是癌症免疫治療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釋放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從而發動一場有效的腫瘤攻擊
  • Science子刊:重大進展!改變Cas9和gRNA遞送比例可提高CRISPR編輯效率
    Olson博士之前在大型哺乳動物、小鼠和人類細胞的研究中記錄了積極的結果。在這些之前的研究中,Olson團隊使用標準的1比1比例的Cas9和gRNA來幫助恢復肌肉中的抗肌萎縮蛋白產量至正常值的90%以上。在這項新的靶向這個基因的不同部分的研究中,他們發現1比1的比例並不起作用:當被遞送到血液中時,抗肌萎縮蛋白產量僅恢復到正常值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