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聯合使用藍光和植物化學物香芹酚可觸發細菌特異性光...

2021-01-15 生物谷

2021年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耐多藥細菌(multidrug-resistant, MDR)是一個緊迫的衛生保健挑戰。開發抗生素的替代物是對抗耐多藥細菌感染的首要任務之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中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兩種天然存在的非抗生素方式---藍光和植物化學物香芹酚(carvacrol)---協同殺滅一系列細菌,包括它們的浮遊生物形式、成熟的生物膜(biofilm)形式和存留菌(persister)形式,無論這些形式的抗生素敏感性如何,都是如此。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1年1月6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acteria-specific phototoxic reactions triggered by blue light and phytochemical carvacrol」。


這種聯合療法而不是單一治療完全或實質性地治癒了全厚度小鼠三度燒傷傷口遭受的已建立的生物膜相關的鮑曼不動桿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和這些細菌的急性感染,並將小鼠從致命的銅綠假單胞菌皮膚傷口感染中解救出來。

這種聯合療法在30分鐘內減少細菌菌落形成單位高達7.5 log10,並且在共同培養的哺乳動物細胞存活、傷口癒合或宿主DNA方面產生的不良事件很少。機理研究表明香芹酚被光催化氧化成一系列光活性底物,這些底物在相同的藍光下發生光解或額外的光敏化反應,形成兩個彼此相互作用的自氧化循環,從而導致細胞毒性活性氧的強勁產生。相比於哺乳動物細胞,這種光毒反應僅發生在細菌中,由藍光激發細菌中大量產生的內源性卟啉類分子啟動。此外,在連續20次傳代後,沒有細菌對這種聯合療法產生抗性。這種高度選擇性的光毒性反應賦予了對抗日益嚴重的耐多藥細菌威脅的獨特策略。(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Min Lu et al. Bacteria-specific phototoxic reactions triggered by blue light and phytochemical carvacrol.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1, doi:10.1126/scitranslmed.aba3571.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短鏈脂肪酸觸發植物對細菌的免疫反應
    2019年4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與人類和動物一樣,植物在免疫系統的幫助下可以抵禦病原菌。但是,病原菌如何激活植物的細胞防禦?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人員發現植物細胞中的受體通過簡單的分子構成單元(building block)識別細菌。
  • 新近香芹酚(百裡香酚)研究和芸苔素應用及其他
    首先說明一點,香芹酚和百裡香酚有啥關係(同分異構)
  •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Science子刊:首次證實非光合細菌也具有24小時生物鐘  CHEN • 2021-01-11 17:49:44 來源:前瞻網 E168G0
  • 植物精油:化學農藥好幫手
    「植物精油富含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廣譜高效的抗菌、殺蟲及抗病毒作用,對化學農藥也有增效作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教授馮俊濤告訴記者,我國芳香植物多達800餘種,包括柑橘、肉桂、丁香、薰衣草、芥末、薄荷、大蒜等。植物精油對真菌、細菌有明顯的抑制活性,可用於農業生產害蟲防治,比如香芹酚、百裡酚、y-萜品烯、傘花烴的精油,能在極低濃度下致蘿蔔蚜死亡。
  • 植物的根或可直接「看見」陽光 Sci. Signal. 論文推薦
    他們發現植物的莖像光纖一樣將光向下傳導給根部的光敏素,觸發 HY5 蛋白的合成以促進健康根系的生長。 當植物光敏素基因發生突變,HY5 蛋白的合成就會減少;而當 HY5 蛋白基因發生突變,植物的根便會發育不良且生長角度異常。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Science子刊重大突破!皮膚中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抗皮膚癌!
    在一項近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了皮膚中一些細菌的新功能:對抗癌症。UCSD醫學院皮膚科主任和資深教授Richard Gallo博士說道。「這株獨特的皮膚細菌會產生一種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化學物質,同時這個物質對正常細胞無毒。」這個研究團隊發現表皮葡萄球菌會產生一種叫做6-N-羥氨基嘌呤(6-HAP)的化學物質。皮膚中有不會產生6-HAP的這種細菌的小鼠暴露在致癌紫外線下後會患上許多癌症,但是攜帶正常細菌的小鼠就不會患癌症。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受理論設計的啟發,作者已經通過電化學自重構(ECSR)實現了銅鐵礦類似物。操作X射線吸收光譜法和其他實驗技術揭示了由亞穩形成的前驅體通過非晶化插入到雙金屬鈷-鐵(羥基氧化物)層中的銀形成了銅鐵礦類似物。
  •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Cell子刊:這種專吃細菌的病毒,有望治療兒童發育遲緩 2020-02-16 08: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藍光調控lac操縱子以實現細菌生產蛋白質和化合物
    Avalos團隊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Optogenetic control of the lac operon for bacterial chemical and protein production」的文章,介紹了使用藍光就能控制IPTG誘導型啟動子基因表達的OptoLAC調控,並將其應用於異丁醇、甲羥戊酸合成以及重組蛋白YFP和FdeR的表達。
  • Science子刊:重磅!我國科學家揭示CAR-T細胞觸發細胞因子釋放綜合...
    眾所周知,CRS是由急性炎症反應觸發的,其特徵是發燒、低血壓和與血清細胞因子升高有關的呼吸功能不全。儘管人們已報導在經過CAR-T細胞治療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巨噬細胞參與了CRS的發病機制,但觸發CRS的機制尚不清楚。輸注到患者體內的CAR-T細胞經歷活化和增殖,快速增殖的CAR-T細胞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導致B白血病細胞迅速大量死亡。
  • Science子刊:喝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激活,破壞大腦神經傳遞,引發焦慮
    酗酒對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人類酗酒者中經常發現突觸轉導和小膠質細胞缺陷,但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清楚。近日,Sciecne 子刊 Sciecne Signaling 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Daily alcohol intake 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 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的封面論文。
  • 喝甲醇的「甲蟲」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這篇論文剛剛登上了《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一作楊秀峰本碩都就讀於華科。楊秀峰「RoBeetle」使用「人造肌肉系統」爬行、爬坡,還能在背上負載其自重2.6倍的物體續航2小時之久。論文登上《Science》機器人子刊封面大多數的機器人都需要體積龐大且需要電力的電機,電池成為機器人運行的必需品,而電池的大小限制著機器人的「體型」,即使是最小的電池也有50毫克重的虎甲蟲重量的10~20倍。
  • Nature子刊:每天暴露於藍光,果蠅壽命縮短 | 人長時間看手機,或會折壽!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17日在國際著名期刊《Nature》的子刊、衰老與疾病機理期刊《Aging and Mechanisms》發表的論文《Daily blue-light exposure shortens lifespan and causes brain neurodegeneration in Drosophila》指出,暴露在現在常見於手機、計算機屏幕的藍光下
  • 5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看聖杯反應研究進展
    甲烷化學的研究一直被認為是「催化的聖杯」,甲烷的催化轉化反應是催化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我們列舉了2019和2020年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及其大子刊上關於甲烷轉化的研究成果,供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 催化周報:Science、Nature子刊、JACS等大合集
    實驗和計算模型共同顯示,在小於573 K的溫度下,Pd離子被H2O分子溶劑化和遷移,促進了CO的催化氧化作用,並形成了類似於其Pd均質類似物的分子複合物。暴露於NO會促進2Al→1Al電荷補償的H2O溶劑化的Pd-亞硝醯基配合物的轉化,該配合物在較高溫度下會脫附NO,並抑制CO的吸附和氧化。
  • 2019年7月5日Science期刊精華
    這些篩選鑑定出兩種由相關的底物銜接蛋白ZYG11B和ZER1定義的Cul2 Cullin-RING E3連接酶複合物,而且這兩種複合物冗餘地作用於具有N-末端甘氨酸的目標底物,從而讓它們被蛋白酶體降解。此外,通過對作為例子加以說明的底物進行飽和誘變,他們確定了由ZYG11B和ZER1特異性識別的優選N-末端甘氨酸蛋白降解子的組成。
  • 2020年10月23日Science期刊精華
    3.Science:計算機設計的小蛋白可高效抑制新冠病毒感染doi:10.1126/science.abd9909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冠狀病毒。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計算機設計的小蛋白(miniprotein)可以保護實驗室培養的人細胞免受SARS-CoV-2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