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細菌世界看不懂:相鄰細胞能決定哪個細胞先死

2020-11-25 網易科技

(原標題:For bacteria, the neighbors co-determine which cell dies first)

作者 | 小小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


圖1:研究人員正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菌樣本

細菌並不只是在飢餓階段才偶然死亡,周圍的細胞對其生死也有發言權。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小組發現,決定細胞生死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1)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2)存活細胞從死亡細胞中回收生物質的效率。

細胞的存活和生長是生物系統的核心因素。因此,慕尼黑工業大學複雜生物系統物理學教授烏爾裡希·格蘭德(Ulrich Gerland)等科學家,正試圖理解分子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維持一組細胞在應激狀態下的生存能力。

由格蘭德領導的研究小組現在已經成功地確定了細菌存活的兩個關鍵因素:細胞的基本能量消耗和存活細胞在每個相鄰的死亡細胞中所能獲得的能量數量,以此來衡量生物量的回收效率。

來自鄰近細胞屍體的營養物質

研究人員模擬了大腸桿菌細胞中缺乏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緊急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細菌既沒有糖分充當能量,也沒有可用的含碳水化合物充當食物。

當首批細胞死亡時,存活的細胞試圖從周圍的細胞屍體中獲得營養。某種酶的能量周轉率越高,死亡率就越高。周圍細胞從死亡細胞中回收的能量越多,存活率就越高。

圖2:烏爾裡希·格蘭德教授與其合著者埃琳娜·比塞利在他們的實驗室裡

格蘭德說:「我們的發現使定量確定單個分子成分對細菌細胞存活的貢獻成為可能,這還是第一次。」

作為集體現象的生存能力衰退

總的來說,存活細胞隨時間推移呈指數下降。原則上,這種發展可以用單個細胞的隨機死亡來解釋,就像放射性衰變也會呈現指數變化那樣。

但當研究人員改變實驗條件時發現,這種相互關係更為複雜。菌落的衰退是一種集體現象。因此,周圍的細菌細胞共同決定了它們中間的細胞是死亡還是存活。

圖3:這張照片顯示了其中一種細菌培養物

細胞死亡率的變化可由大量影響細菌生存的遺傳或生態擾動引起。因此,每種細菌和每種環境條件產生的平衡會截然不同。

為了了解這一動態,研究人員對整個細菌存活系統進行了數學建模。然後,他們利用這種關係來確定對細胞存活的分子貢獻。

根據細胞類型,可以確定細胞存活的重要分子因素,這有助於發現決定存活率的酶或其他蛋白質。格蘭德稱:「我們的目標是系統地、定量地了解細菌是如何在如此多的環境條件下生存的,這是對生存生理學的探索。」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好奇世界,與你一起探索未知。

關注網易科技微信號(ID:tech_163),發送「知否」,即可查看所有知否稿件。

本文來源:知否 責任編輯:喬俊婧_NBJ11279

相關焦點

  • 細菌的制勝法寶:給鄰近細胞「下毒」
    Tas1能夠對細胞發起雙重攻擊:不僅能迅速消耗細胞中的必需供能分子ATP,還會產生一種信號分子阻止合成更多的ATP。作者確定了該細菌基因組的一個區域,該區域能編碼一種蛋白,這種蛋白能讓銅綠假單胞菌戰勝其他細菌。這種毒素的胺基酸序列與VI型系統分泌的其他蛋白並無明顯的相似性。 作者發現,該毒素在結構上與一類酶類似,這類酶能夠合成「信號素」分子鳥苷四磷酸(ppGpp)和鳥苷五磷酸(pppGpp),統稱為(p)ppGpp。
  • 脂肪也能對抗細菌?研究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是細胞的「兵工廠」
    在最近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內的脂肪滴,能夠協助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抵禦細菌的感染。脂肪滴的作用,不只是「炊事班」,而是一座「兵工廠」。帕頓教授說:「以前人們認為,入侵的細菌是把細胞內的脂肪滴當作食物,但我們發現,這些脂肪滴參與了我們的細胞與病原體之間的鬥爭。」脂肪滴是細胞軍火庫的一部分,細胞製造有毒蛋白質,將其包裝成脂質滴,然後向入侵者發射。「這是細胞自我保護的一種特殊的方法,它將脂肪作為一種隱蔽的武器,給我們提供了對抗感染的新見解。」
  • 身體細胞每七年就更新?精子和大腦細胞壽命大不同
    作者 | 過客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你知道嗎?每個人體內的細胞都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中。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現在,科學家正在思考:掌控人體的,到底是我們還是那些共生細菌?生物學家曾認為,人體是一座生理之島,完全可以自行調控身體內部的運轉。我們的身體能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合成營養物質維護身體組織和器官;可以感受到自身發出的信號,比如飢與飽;免疫細胞能識別危險的微生物(病原體),向它們發起進攻,同時避免傷害到自身組織。
  • 工作細胞:人體感冒細胞被感染,超暴力美女巨噬細胞發飆滅細菌
    《工作細胞》第三集終於更新了,在上集中『人體』發生擦傷事故,經過白血球和血小板齊心協力,最終身體修復結疤,細胞們也都恢復平靜。而這次卻是身體感染流行感冒病毒,導致發燒。雖然大家喜愛的血小板不怎麼出場,卻有超暴力美女巨噬細胞大發神威滅細菌,大家依然可以舔屏追新番。
  • Cell:蛋白Mcr調節相鄰細胞中的自噬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6.0182017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來自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等相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果蠅相鄰細胞之間部署的一種免疫相關蛋白在一種被稱作自噬的細胞降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長久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能更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在近代,雖然我們知道了大部分控制細菌細胞周期和細胞分裂的分子,但我們仍然不知道細菌細胞的大小是如何確定的(圖1)。
  • 將細胞磁化,體內病毒就能被"吸走"
    喬治·弗羅德舍姆(George Frodsham)博士在研究磁性納米顆粒如何與人體內細胞結合時提出了這個想法,他開始的初衷是如何讓這些細胞在掃描儀上顯示出來。但弗羅德舍姆隨後意識到,如果有可能對細胞進行成像磁化,那麼也應該有可能將它們從血液中吸出來。從理論上講,任何細菌感染、血癌或病毒只要能夠與一個微小的磁性顆粒相結合,就可以從體內清除,且不需要長期的藥物治療。
  • 《工作細胞》:一部很值得看的科普番
    因為我實在是想不到一部講述人體工作的科普番能這麼生動有趣,每一個細胞的人物化從他們的形象,能力,工作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第一季12集加上SP全部看下來,確實讓小妖受益頗多。整部劇就一個核心內容:將微觀細節放大,展示體內每一個細胞的工作。
  • 掌控細胞悄悄話 攻破細菌生物膜(圖)
    最近,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研究人員掌握了一種細胞之間的「交談」方式,不僅能精確控制細菌產出化學產品,也能更有效地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和解體。這一發現在醫療、衛生和工業領域都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尤其使生物反應器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研究論文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通訊》網站上。  破解細菌生物膜  細菌在大多數時候並非以單個游離狀態存在,而是聚集粘結在一起,形成團塊。
  • 細胞的奧秘答案-細胞的奧秘
    C、只有動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D、細菌不是細胞。3【單選題】沒有細胞壁的細胞是(B)。A、植物細胞B、動物細胞C、細菌細胞D、真菌細胞4【單選題】卵細胞一般(A)。A、體積比較大。B、多核。C、有鞭毛。
  • 探秘 | 決定細菌大小的公式
    在物理世界,「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推動了潛艇的面世,「牛頓第二定律」是人類得以翱翔太空的理論基石。那麼,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方程呢?2020年5月,中國科學家提出了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眾所周知,細菌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它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從發酵酸奶的乳酸菌,到生產胰島素的大腸桿菌,細菌充斥於人類生活和科學研究的方方面面。
  • 中國科學家提出決定細菌大小的全新公式
    不同大小的細菌細胞示意圖。個體生長分裂方程示意圖。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掃一掃 看視頻前不久,一則中國科學家挑戰兩大法則提出全新公式的消息,在微生物圈泛起波瀾,引發關注。當然,較大的細菌是極少數的,大多數已知細菌的直徑在0.4-2微米之間,長度在0.5-5微米之間。劉陳立說,長期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更能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科普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
    央廣網深圳5月19日消息(記者黃倩 通訊員嚴偲偲)細菌,是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單細胞生命體。長久以來,細菌的大小一直是細菌分類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性狀,同時特定的大小使得細菌能更適應其生存環境。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細胞培養之真菌,細菌的防治
    請遵守細胞汙染永恆定律:無論什麼細胞只要是不重要的細胞汙染了,立刻加84棄之,重新復甦新凍存管培養;實在需要挽救的請參考以下:細菌汙染:主要有洋蔥霍爾伯德菌型汙染確定是非常珍貴的細胞 建議分別配置含10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PBS和5倍慶大黴素和兩性黴素溶液(G/A)的完全培養基各一份。
  • 揭秘「細菌大小是怎麼決定的?」—新聞—科學網
  • 細菌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及核質
    細菌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及核質。(一)細胞壁(Cell wall)細胞壁為細菌表面比較複雜的結構。是一層較厚(5~80nm)、質量均勻的網狀結構,可承受細胞內強大的滲透壓而不破壞。細胞壁堅韌而有彈性。
  • 現實中的「工作細胞」是如何大戰細菌的?
    消滅細菌的白細胞。圖片:《進擊的巨人》 在動畫中,中性粒細胞可以變身為「天線寶寶」,用探測器來尋找細菌。現實中這種探測器確實存在(雖然沒有那麼喜感),而且還不只一種。中性粒細胞能探測和細菌相關的分子,如c5a。不光探測細菌,中性粒細胞還會接收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指令(如白細胞介素IL-8),前往受感染的區域。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這一過程說明,細菌的代謝產物可決定腸道免疫細胞群的組成。研究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增加其抗炎表型的基因表達,從而增加pTreg細胞的分化。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群可產生多種次級代謝產物在血液中積累,並對宿主會產生系統性的影響。
  • ACS Cent Sci:製造出可與細菌細胞通信的人工細胞
    圖片來自ACS Central Science, doi:10.1021/acscentsci.6b003302017年2月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Sheref Mansy和同事們開發出通過細菌版本圖靈測試(Turing Test)的人工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