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2021-02-23 生物100
點擊上方「生物100」進入公眾號,再點右上角三個點,將本公眾號設為標星即可及時收到推送消息了。精彩內容,第一時間送達。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來源可以分為「體外形成」和「體內形成」。前者是通過耐藥基因的水平轉移使細菌獲得了耐藥性,或者是細菌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它與細菌是否接觸過抗生素無關,並且這種耐藥性是可以遺傳的;後者則是細菌在接觸抗生素的過程中,為了抵抗抗生素的殺傷作用,而在體內產生的耐藥性,這往往是臨床上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論哪種來源,耐藥基因最初大多是因細菌發生突變而產生的,其耐藥機制包括產生蛋白酶直接降解抗生素;使細菌細胞壁的滲透性發生改變,阻礙抗生素進入菌體;對抗生素的作用靶位進行修飾以抑制抗生素的作用;等等。例如,最早在腸桿菌科細菌中發現的耐藥基因blaTEM-1、blaTEM-2和blaSHV-1,通過表達β-內醯胺酶水解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而對其產生耐藥性。2010年8月,醫學雜誌《柳葉刀 感染病學》(Lancet Infections Diseases )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國出現新的抗生素耐藥機制:分子,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研究」。該報告稱發現了攜帶耐藥基因blaNDM-1的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些細菌對除土黴素和黏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高度的抗性,而blaNDM-1基因表達產生新德裡金屬-β-內醯胺酶1 (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 NDM-1)。更嚴重的是,在調查的大多數樣本中,blaNDM-1基因位於細菌的質粒上,這使得它很容易在細菌菌株之間發生水平轉移,導致人類面臨「超級細菌」的威脅。
雖然細菌的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但抗生素仍是人類與細菌等病原體鬥爭的有力武器,我們不希望看到抗生素的時代會因耐藥菌的出現而終結。因此,我們需要採取措施積極應對。既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如在醫生的指導下規範使用抗生素,在日常生活中控制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清潔用品,在農牧業中控制抗生素的用量;還要加強預防和控制,釆取措施阻斷耐藥菌的感染和傳播,並加快新型抗生素的研發或找到治療耐藥菌感染的其他途徑。

植物的抗逆性

新人教版必修2實驗: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用病毒外殼蛋白基因作目的基因是如何產生抗病轉基因植物的?

用病毒外殼蛋白基因和病毒的複製酶基因作目的基因如何產生抗病植物

相關焦點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細菌為了擺脫抗生素,發展出不同的抗菌素耐藥機制。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
  • 細菌產生耐藥性怎麼辦?科學家用機器人來對抗!
    近日,一項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站在上帝視角,解析了細菌與耐藥性之間的這場貓鼠遊戲。細菌為了擺脫抗生素,發展出不同的抗菌素耐藥機制。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夠確定細菌的潛在耐藥性機制和制約因素,從而幫助制定藥物治療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會(編者註:RIKEN是日本最大的綜合研究機構,以各種科學領域的高質量研究而聞名)。「耐藥菌」謎團對抗多重耐藥性的細菌正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全球性挑戰。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文章中,研究人員報導了這種新型抗生素pseudouridimycin的作用及機制;該抗生素能夠通過一種結合位點來抑制細菌細胞中RNA聚合酶的功能,但其作用機制並不同於當前所使用的抗生素-利福平;因為pseudouridimycin能夠通過一種不同與利福平的結合位點來抑制細菌生長,因此該抗生素往往不會促進細菌產生與利福平的交叉耐藥性。
  • 抗生素耐藥性新機制研究最新進展(第1期)
    小編盤點了近期提出的細菌耐藥性產生的新機制,以饗讀者。這些新機制表明細菌耐藥性機制的產生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1.PLoS Biol:重磅!研究者Hilbert說道,從肉中隨機分離得到的較大比例的噬菌體可以在不同細菌間轉移抗生素耐藥性,在所有分離的噬菌體中有四分之一的噬菌體都可以轉移5種抗生素耐藥性中的一種甚至更多種。目前開發抵禦抗生素耐藥性的新型策略迫在眉睫,而研究者卻並不清楚抗生素耐藥性轉移發生的機制及時間,而轉移抗生素耐藥性的噬菌體的出現或可幫助研究者們來理解上述機制。
  • 細菌耐藥性試驗測定MIC值綜述
    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細菌感染並不因為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而減少,而是出現了更多的細菌感染;更令人擔憂的是,越來越多的細菌產生了耐藥性,甚至多重耐藥性,變得愈加難以對付,成為人類健康事業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  2細菌耐藥性  耐藥性(drug resistance)是指細菌對藥物所具有的相對的抵抗力。耐藥性的程度依該藥對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表示。
  • 科學網—納米氧化鋁可促進細菌耐藥性轉移
    該研究所李君文課題組的邱志剛和喻雲梅等研究人員發現,該納米材料可顯著促進耐藥基因在細菌之間的轉移。 同時,他們還發現,即使以往很難發生耐藥基因轉移的不同種類細菌,在氧化鋁納米粒子的作用下,耐藥基因也發生了轉移。研究證實,氧化鋁納米粒子大大加快了細菌獲取耐藥基因的速度,而以往人們認為,納米材料與細菌耐藥性似乎並不相關。
  • 逆天了,手機檢測細菌耐藥性?
    耐藥細菌嚴重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高死亡率疾病,如肺炎、腹瀉和敗血症等。
  • PNAS:改良型萬古黴素可打破細菌耐藥性
    最新研究發現,一種改良後的萬古黴素可使其抗生作用更加強大,並且可有力地打破耐藥性。來自加利福尼亞州拉荷亞斯克裡普斯研究所化學部的Okanoa博士,與他的同事重新設計了萬古黴素的化學結構,增加了三個修飾,由此顯著的增加了萬古黴素的趨向性,降低了抵抗性。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目前全球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是由抗生素耐藥性擴散導致的多重耐藥菌的不斷出現。細菌已對當今使用的大多數藥用化合物產生耐藥性。多重耐藥菌的例子包括屬於健康的微生物組的一部分因而很難根除的細菌,比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VRE(耐萬古黴素腸球菌)和產生ESBL(超廣譜β-內醯胺酶)的腸桿菌。跳躍DNA:耐藥性擴散的一種手段抗生素耐藥性在細菌之間擴散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是轉座子,也被稱作跳躍DNA,即能夠自主地在基因組中改變位置的遺傳因子。
  • WHO:12大耐藥性細菌排名公布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8日 生物谷BIOON/ --鑑於目前嚴峻的細菌耐藥性趨勢,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世界上最具耐藥性的、最能威脅人類健康的"超級細菌"列表。
  • 新型抗生素或可解決細菌耐藥性
    說了這麼多,你們有沒有對這種抗生素產生好奇心呢? 許多現有的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都是人類通過培養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而被發現的。細菌通過這些抗生素互相殘殺,爭奪資源。而這些被發現的抗生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應的細菌都能夠在實驗室培養。這也是該新研究發現的叫做teixobactin的新型抗生素與眾不同的地方。
  • 抗菌肽有望替代抗生素:不易產生耐藥性
    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巴西利亞大學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抗菌肽,可以殺死多種細菌,其中包括一些已對多數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細菌。新研究為治療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種新方法,相關論文發表在《科學報告》雜誌上。
  • BET抑制劑:癌症耐藥性機制
    這種效應似乎反映了BET介導的Myc基因的表達受到抑制。在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早期臨床試驗中,已經令人鼓舞。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在哪些其他疾病的情況下,這些抑制劑可能起作用,並預測所將不可避免地出現的耐藥性機制。
  • Sci Rep:探秘細菌如何對「最後一道防線」抗生素產生耐受性?
    ,粘菌素是一種終極抗生素,用於治療那些對其它療法沒有反應的致死性細菌感染疾病。去年研究人員就通過聯合研究鑑別出對粘菌素具有耐藥性的mcr-1基因,而且該基因還能夠在細菌不同世代間遺傳,從而使得耐藥性在細菌群體中擴散。
  • 噬菌體藥物行業:超30億合作,它能否從耐藥性細菌中解救人類?
    然而,細菌在抗生素的選擇壓力下會通過突變產生耐藥性。由於傳統抗生素的多年使用,近年來,細菌耐藥日益成為全球範圍的公共健康問題。尤其是細菌間的耐藥基因傳遞導致了多重耐藥菌甚至超級細菌的出現,使人類面臨著無藥可用的不利局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
  • 《科學》突破性研究:多種癌細胞利用DNA複製出錯產生耐藥性
    細菌使用同樣的過程,稱為壓力誘變,以發展抗生素耐藥性。人體細胞不斷分裂,每次都需要高精度複製30億個字母的DNA代碼,以保證細胞存活。研究人員發現,對於癌症來說,情況並非如此。由加文醫學研究所教授大衛·託馬斯(David Thomas)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展示了多種癌症,包括黑色素瘤、胰腺癌、肉瘤和乳腺癌,在接受癌症治療時,在複製DNA時產生大量錯誤,從而導致耐藥性。
  • 測序技術找到對抗「超級細菌」耐藥性的基因突變
    科技日報倫敦6月24日電 (記者田學科)由英國、丹麥等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了針對一種已經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超級細菌」的治療方法,為解決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提供了新思路。「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目前已經對青黴素及其衍生物家族產生了廣泛的耐藥性,迫使醫生不得不尋求替代抗生素或不同藥物混和物。在早前的研究中,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MRSA分離物,即在病人感染處生長的一種細菌樣本,該樣本顯示出對青黴素和克拉維酸聯合使用的敏感性。
  • Cell:一種雙機制抗生素殺死革蘭氏陰性細菌並避免耐藥性
    2020年6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加和新抗生素發現的減少造成了全球健康危機。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幾十年來沒有新的抗生素藥物被批准用於治療革蘭氏陰性病原體。近日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在Zemer Gitai教授的帶領下,確定了一種新的化合物--SCH-79797--可以通過一種獨特的雙靶向作用機制(MoA)殺滅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且耐藥頻率低得無法檢測。
  • 【直播課堂】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發生的分子機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發生的分子機制;摘要:我們利用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和基因組學等技術手段,解析了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VISA
  • 《Sci Rep》:手機新用途:檢測細菌耐藥性?
    耐藥細菌嚴重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高死亡率疾病,如肺炎、腹瀉和敗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