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來源可以分為「體外形成」和「體內形成」。前者是通過耐藥基因的水平轉移使細菌獲得了耐藥性,或者是細菌在長期進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它與細菌是否接觸過抗生素無關,並且這種耐藥性是可以遺傳的;後者則是細菌在接觸抗生素的過程中,為了抵抗抗生素的殺傷作用,而在體內產生的耐藥性,這往往是臨床上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論哪種來源,耐藥基因最初大多是因細菌發生突變而產生的,其耐藥機制包括產生蛋白酶直接降解抗生素;使細菌細胞壁的滲透性發生改變,阻礙抗生素進入菌體;對抗生素的作用靶位進行修飾以抑制抗生素的作用;等等。例如,最早在腸桿菌科細菌中發現的耐藥基因blaTEM-1、blaTEM-2和blaSHV-1,通過表達β-內醯胺酶水解β-內醯胺類抗生素而對其產生耐藥性。2010年8月,醫學雜誌《柳葉刀 感染病學》(Lancet Infections Diseases )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印度,巴基斯坦和英國出現新的抗生素耐藥機制:分子,生物學和流行病學研究」。該報告稱發現了攜帶耐藥基因blaNDM-1的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這些細菌對除土黴素和黏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都有高度的抗性,而blaNDM-1基因表達產生新德裡金屬-β-內醯胺酶1 (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 NDM-1)。更嚴重的是,在調查的大多數樣本中,blaNDM-1基因位於細菌的質粒上,這使得它很容易在細菌菌株之間發生水平轉移,導致人類面臨「超級細菌」的威脅。植物的抗逆性
新人教版必修2實驗: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
用病毒外殼蛋白基因作目的基因是如何產生抗病轉基因植物的?
用病毒外殼蛋白基因和病毒的複製酶基因作目的基因如何產生抗病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