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2018年3月25日/

生物谷

BIOON/---目前全球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是由

抗生素

耐藥性擴散導致的多重耐藥菌的不斷出現。細菌已對當今使用的大多數藥用化合物產生耐藥性。多重耐藥菌的例子包括屬於健康的微生物組的一部分因而很難根除的

細菌

,比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VRE(耐萬古黴素腸球菌)和產生ESBL(超廣譜β-內醯胺酶)的腸桿菌。

跳躍DNA:耐藥性擴散的一種手段抗生素

耐藥性在細菌之間擴散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是轉座子,也被稱作跳躍DNA,即能夠自主地在基因組中改變位置的

遺傳

因子。當在

細菌

之間轉移時,轉座子能夠攜帶

抗生素

耐藥性基因。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Orsolya Barabas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轉座子及其分子結構。他們首次解析出一種轉座酶-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作為一種轉座子插入機器,這種複合物將轉座子(包括它們攜帶的耐藥性基因)插入到受體菌中。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3月22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posase-DNA Complex Structures Reveal Mechanisms for Conjugative Transposi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轉座酶蛋白(藍色/紫色)的不同尋常的形狀迫使轉座子DNA(灰色)解螺旋好開放。這種蛋白隨後侵入轉座子DNA的雙螺旋構象中:注意粉紅色標註的蛋白片段的入侵和紅色標註的DNA片段的異常形狀。圖片來自Anna Rubio-Cosials et al, Cell(2018)。


Barabas團隊發現作為轉座子插入機器的主力,轉座酶具有不同尋常的形狀。這使得它在無活性狀態下結合到轉座子DNA上,從而阻止這種轉座子遭受切割和破壞,直到它能夠將

抗生素

耐藥性基因導入到新的宿主基因組中。這種轉座酶的特殊形狀也迫使轉座子DNA解螺旋和開放,從而允許這種轉座子將它攜帶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插入到極其多樣化的

細菌

基因組中的很多位點上。

限制抗生素耐藥性擴散的策略

基於這種晶體結構,Barabas和她的同事們還開發出分子,並提出了阻止轉座子移動的原理論證。她說,「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有助於控制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擴散。」他們提供了兩種策略來阻斷抗生素耐藥性基因轉移。

第一種方法是通過用新設計的肽分子阻斷這種轉座酶蛋白的結構,從而阻止它進入它的活化構象。

第二種方法是構建DNA模擬物(DNA-mimic),它結合到這種轉座子內的開放位點上,因而阻斷抗生素耐藥性基因轉移所需的DNA鏈替換。

Barabas說,「鑑於我們相信這些特徵廣泛地存在於這些跳躍DNA元件中,而不存在於相關的細胞系統中,它們可能對轉座子是非常特異性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僅靶向我們想要靶向的細菌,而不會靶向我們的身體和環境中存在的很多許有益

細菌

。」

在體外揭示耐藥性轉移機制與未來應用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就是為何Baraba和同事們如今將重點放在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轉移機制,並測試和進一步制定限制這種轉移的策略。他們正在與國際上的研究團隊合作,在實驗室中和臨床上對這些策略進行研究。(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Anna Rubio-Cosials, Eike C. Schulz, Lotte Lambertsen et al. Transposase-DNA Complex Structures Reveal Mechanisms for Conjugative Transposi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Cell, 22 March 2018, 173(1):208–220, doi:10.1016/j.cell.2018.02.032

相關焦點

  • 抗生素耐藥性新機制研究最新進展(第1期)
    3.Nature子刊:質粒是抗生素耐藥性的進化促進劑doi:10.1038/s41559-016-001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被稱作質粒的小分子DNA是擴散抗生素耐藥性的全球健康重大威脅的元兇之一。
  • Cell:超級抗生素誕生,雙靶向革蘭氏陰性菌且不產生耐藥性!
    1929 年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相關論文,此後 30 年間約有二十多類抗生素相繼問世。 因此,面對抗生素危機,急需一種具有獨特作用機制的「理想型抗生素」,具有不易產生耐藥性、靶向革蘭氏陰性菌以及易於合成等特點。針對以上幾點目標,研究者選中 SCH-79797 這一化合物,拉開了全篇實驗的序幕。
  • HERV-H逆轉錄轉座子功能獲揭示
    HERV-H逆轉錄轉座子功能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0 14:43:4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任兵和Neil C.Chi研究組合作發現,轉錄活躍的HERV-H逆轉錄轉座子,能夠在人類多潛能幹細胞中劃分拓撲相關結構域
  • 促進腸球菌獨特生物學和內在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
    最後,Michael團隊鑑定了在最接近的非腸球菌親戚vagococci中不存在的基因,這些基因在選擇和不選擇抗生素的情況下對適應性都有重要貢獻,從而增進了對腸球菌獨特生物學的理解。腸球菌是醫院傳播的抗生素耐藥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 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有...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Science:利用多色染料揭示細菌細胞分裂機制,有助精準抵抗超級細菌
    2017年2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哈佛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非常詳細地揭示出促使細菌發生細胞分裂的生化時鐘運作機制。
  • Cell:轉座子「跳躍」過程調控機制
    人類基因組包含了大量古老的跳躍基因的垃圾片段,由於細胞要抑制跳躍基因的胡作非為,細胞進化出了針對轉座子的調控機制。近期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文章揭示了調控跳躍基因的新機制。大多數跳躍基因都會產生突變並不再"跳躍",但是有一個基因例外--L1基因。該基因成功的複製自己,佔據了人類DNA的20%。儘管很多拷貝發生突變,還是有很多拷貝處於活躍狀態,這引起了遺傳學家的興趣。
  • PNAS:反轉錄轉座子編碼蛋白質結構研究揭示分子進化
    德國蒂賓根大學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學會的研究員確定了一種由寄生蟲遺傳因素編碼並引起流動性的蛋白質結構(L1ORF1p)。被稱為LINE-1的反轉錄轉座子是一種可以繁殖並能在不同方位插入染色體DNA中的移動遺傳因素。這就會打亂融合的遺傳密碼,由此對宿主生物體帶來嚴重後果。
  • Cell:一種雙機制抗生素殺死革蘭氏陰性細菌並避免耐藥性
    2020年6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加和新抗生素發現的減少造成了全球健康危機。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幾十年來沒有新的抗生素藥物被批准用於治療革蘭氏陰性病原體。近日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在Zemer Gitai教授的帶領下,確定了一種新的化合物--SCH-79797--可以通過一種獨特的雙靶向作用機制(MoA)殺滅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且耐藥頻率低得無法檢測。
  • 研究揭示CHD1丟失促進雄激素治療耐藥性機制
    研究揭示CHD1丟失促進雄激素治療耐藥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8 21:48:02 近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Ping Mu、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Charles L.
  • JACS:晶體學和計算機模型技術揭示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分子機制
    2012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裡斯託大學和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定酶的結構,這種酶可以破壞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抑制抗生素髮揮作用,這種抗生素可以抑制一系列的嚴重感染
  • Cell年度巨獻——2020年閃閃發光的醫學評論和研究|抗生素|研究|...
    例如,費城兒童醫院計劃將重點放在某些小兒癌症的原發性和耐藥性形式上,而其他機構的人員將主要關注原發性、轉移性和耐藥性的成人腫瘤。其實,在惡性腫瘤被診斷出來之前,癌症的發展早就有跡可循。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通過分析腫瘤的形態特徵、基因組學特徵、表觀遺傳調控因子以及腫瘤微環境,有望弄清癌症發展的詳細軌跡。多個研究中心也會將重點放在尚未癌變的樣本上。
  • Mol Cell:從結構上揭示出最大最複雜的CRISPR-Cas系統的作用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中國山東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低溫電鏡(CryoEM)技術成功地可視化觀察最大最複雜的CRISPR-Cas系統的三維結構。他們認為這種系統可能在生物醫學和生物技術方面有潛在的應用。
  •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 Cell Reports報導揭示非編碼RNA和轉座子在長壽中的作用機制
    >  3月21日,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研究員韓敬東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mpact of Dietary Interventions on Noncoding RNA Networks and mRNAs Encoding Chromatin-Related Factor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探索能量限制調控非編碼RNA和轉座子表達的機制上取得了新進展。
  • Cell裡程碑|打破百年研究瓶頸,發現新的革蘭氏陰性菌抗生素
    新抗生素類別發現的下降,加上耐多藥細菌的進化和耐藥機制的水平轉移,造成了一場公共衛生危機,預計只會在未來幾年內升級。抗生素耐藥性的上升和新抗生素的發現數量下降,造成了全球性健康危機。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數十年來,沒有新的抗生素類別被批准用於治療革蘭氏陰性病原體。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同源轉座子維持普通小麥多倍體亞基因組...
    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一婧研究組與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河南科技學院合作完成的題為Homology-mediated inter-chromosomal interactions in hexaploid wheat lead to specific subgenome territories following polyploidization and introgression的論文,通過解析矮抗58三維基因組揭示同源轉座子參與維持普通小麥多倍體亞基因組高級結構穩定性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DOI: 10.1016/j.cell.2017.05.04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有效抵禦耐藥性細菌的新型抗生素-pseudouridimycin,這種抗生素由來自土壤樣本中的微生物所產生
  • Cell: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圖片來自Cell,doi:10.1016/j.cell.2017.06.0122017年7月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來自嗜熱裂孢菌(Thermobifida fusca)的I型CRISPR複合體的近原子解析度的圖片,揭示出它的作用機制的關鍵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