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晶體學和計算機模型技術揭示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分子機制

2020-11-28 生物谷

2012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裡斯託大學和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定酶的結構,這種酶可以破壞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抑制抗生素髮揮作用,這種抗生素可以抑制一系列的嚴重感染。

細菌如大腸桿菌可以通過產生特定的碳青黴烯酶來抑制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作用的發揮,從而來破壞其抗菌活性,繼續進行感染。碳青黴烯酶是細菌β內醯胺酶的家族成員,β內醯胺酶可以破壞青黴素類及其相關的抗生素,但是為何碳青黴烯酶可以破壞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其它β內醯胺酶不能破壞)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使用分子動力學模型,揭示了特定類型的碳青黴烯酶如何結合至抗生素,並促進其破壞使其效用失效。研究者使用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對碳青黴烯酶破壞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過程進行拍照,隨後進行動態模擬實驗模擬抗生素被破壞的過程。

在模擬過程中,研究者就可以看到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被破壞的詳細過程,理解此過程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出新型的藥物來抑制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被破壞。

研究者Spencer說,結合實驗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我們就可以得到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的一系列起源信息,我們的晶體學結果揭示了抗生素被破壞的全部過程,這就為開發新型細菌酶類結合藥物,來抑制細菌耐藥性提供了基礎。

研究者最後表示,識別細菌酶類和抗生素的分子反應,對於我們開發新型修飾藥物來克服細菌的抗生素耐藥性帶來了很大幫助。(生物谷Bioon.com)

編譯自:Understanding Antibiotic Resistance Using Crystallography and Computation

The Basis for Carbapenem Hydrolysis by Class A β-Lactamases: A Combined Investigation using Crystallography and Simulations

Fátima Fonseca *†‡, Ewa I. Chudyk §, Marc W. van der Kamp §, António Correia ‡, Adrian J. Mulholland *§, and James Spencer *†

Carbapenems are the most potent β-lactam antibiotics and key drugs for treating infections by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such organisms, β-lactam resistance arises principally from β-lactamase production. Although carbapenems escape the activity of most β-lactamases, due in the class A enzymes to slow deacylation of the covalent acylenzyme intermediate, carbapenem-hydrolyzing class A β-lactamases are now disseminating in clinically relevant bacteria. The reasons why carbapenems are substrates for these enzymes, but inhibit other class A β-lactamases, remain to be fully established. Here, we present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class A carbapenemase SFC-1 from Serratia fonticola and of complexes of its Ser70 Ala (Michaelis) and Glu166 Ala (acylenzyme) mutants with the carbapenem meropenem. These are the first crystal structures of carbapenem complexes of a class A carbapenemase. Our data reveal that, in the SFC-1 acylenzyme complex, the meropenem 6α-1R-hydroxyethyl group interacts with Asn132, but not with the deacylating water molecule.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is mode of binding occurs in both the Michaelis and acylenzyme complexes of wild-type SFC-1. In carbapenem-inhibited class A β-lactamase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eacylating water molecule is deactivated by interaction with the carbapenem 6α-1R-hydroxyethyl substituent. Structural comparisons with such enzymes suggest that in SFC-1 subtle repositioning of key residues (Ser70, Ser130, Asn132 and Asn170) enlarges the active site, permitting rotation of the carbapenem 6α-1R-hydroxyethyl group and abolishing this contact. Our data show that SFC-1, and by implication other such carbapenem-hydrolyzing enzymes, uses Asn132 to orient bound carbapenems for efficient deacylation and prevent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deacylating water molecule.

相關焦點

  • 【JACS】華東理工: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ACS)。
  • Sci Rep:探秘細菌如何對「最後一道防線」抗生素產生耐受性?
    mcr-1基因如何保護細菌免於粘菌素的殺滅作用,粘菌素是一種終極抗生素,用於治療那些對其它療法沒有反應的致死性細菌感染疾病。從那時開始,研究者就能夠在常見的細菌中檢出mcr-1基因,比如大腸桿菌,同時研究者還首次在中國、美國以及歐洲等國的家畜中檢出了該基因,更讓他們不可思議的是,近來還從人類機體中發現了mcr-1基因,該基因的擴散和粘菌素在農業中的大量使用直接相關,這就表明,該基因在動物和人類之間會出現傳播,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宣布禁止在動物飼料中添加粘菌素。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目前全球健康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是由抗生素耐藥性擴散導致的多重耐藥菌的不斷出現。細菌已對當今使用的大多數藥用化合物產生耐藥性。多重耐藥菌的例子包括屬於健康的微生物組的一部分因而很難根除的細菌,比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VRE(耐萬古黴素腸球菌)和產生ESBL(超廣譜β-內醯胺酶)的腸桿菌。跳躍DNA:耐藥性擴散的一種手段抗生素耐藥性在細菌之間擴散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是轉座子,也被稱作跳躍DNA,即能夠自主地在基因組中改變位置的遺傳因子。
  • Cell:一種雙機制抗生素殺死革蘭氏陰性細菌並避免耐藥性
    2020年6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抗生素耐藥性的增加和新抗生素發現的減少造成了全球健康危機。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幾十年來沒有新的抗生素藥物被批准用於治療革蘭氏陰性病原體。近日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在Zemer Gitai教授的帶領下,確定了一種新的化合物--SCH-79797--可以通過一種獨特的雙靶向作用機制(MoA)殺滅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且耐藥頻率低得無法檢測。
  • 抗生素耐藥科普——多重耐藥菌
    病原微生物每與一種抗生素「交手」,就會發展出一種或多種對抗這種抗生素的「獨門秘訣」(機制),與之「交手」的抗生素種類越多,它所身懷的「絕技」就可能越多,原因在於微生物細胞結構及遺傳物質的構成簡單,易於發生重組和突變。
  • 細菌轉錄爆發現象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最近,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謝曉亮實驗室與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葛顥研究員合作,揭示了細菌內轉錄隨機爆發現象(Transcriptional bursting)的分子機制,這種隨機性是很多細胞和組織中細胞與細胞間基因表達量不同的主要根源之一
  • Nat Microbiol:揭示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題為「β-Barrel proteins tether the outer membrane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 抗生素耐藥死結有望解開!科學家用「樂高模塊法」合成新抗生素
    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一種新方法來應對抗生素耐藥性:重新設計現有的抗生素分子,以避開細菌耐藥機制。該研究成果剛剛在線發表於 9 月 23 日的《自然》雜誌上。新得到的抗生素和原來的抗生素分子結構有相似性,對細菌同樣有殺傷力,但是避開了細菌耐藥性的位點。這裡的位點,指的是細菌與抗生素結合的一種「接口」。
  • 【 創新前沿】《美國化學會志》報導我校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臨床上各類強致病菌已具有多重耐藥性,並易在醫療器械表面和宿主體內形成頑固、難以破壞的生物被膜,從而嚴重威脅住院病患的生命健康。
  • 王志強組揭示二甲雙胍恢復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多重耐藥細菌的敏感性
    近年來,降糖藥二甲雙胍被發現在減少心血管疾病、降低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延緩衰老、逆轉肺纖維化和減肥等方面具有許多顯著的益處。然而,二甲雙胍在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的潛在應用還處於空白。四環素類抗生素是一類廣泛應用於人醫臨床的廣譜抗生素,具有抗菌譜廣、口服利用度好、毒副作用小且價格低廉等諸多優點。
  • 《美國化學會志》報導華理超級細菌診療型分子探針最新研究進展
    近期,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賀曉鵬教授研究團隊在超級細菌診療型螢光分子探針的構建方面取得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臨床上各類強致病菌已具有多重耐藥性,並易在醫療器械表面和宿主體內形成頑固、難以破壞的生物被膜,從而嚴重威脅住院病患的生命健康。
  • 抗生素耐藥性新機制研究最新進展(第1期)
    研究者Hibert總結道,本文中我們發現噬菌體可以在不同環境中將抗生素耐藥性有效轉移到大腸桿菌中,而相關研究結果為揭示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機制,以及為開發治療抗生素耐藥性的新型靶向療法也提供了新的研究依據和線索。
  •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
    細菌產生耐藥性的機制抗生素的發現和應用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目前,人類經常使用的抗生素有200多種。但是,隨著抗生素在醫學、農牧業等領域的濫用和過度使用,以及殘留有抗生素的廢棄物向環境中的排放等,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不斷增強,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
  • 麻省理工科學家用AI發現一種廣譜抗生素:可抗超級細菌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利用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方法,從 1.07 億個分子中篩選出了一種廣譜抗生素,可抗結核菌在內的超級細菌。此前 AI 曾經用來輔助發現抗生素,而這次則是 AI 在沒有任何人為條件的前提下,從頭發現的新分子。2 月 20 日,這項由麻省理工學院的合成生物學家吉姆 · 柯林斯(James Collins)領銜的研究,發表在《細胞》雜誌(cell)上。
  • 新研究:細菌被抗生素殺死時會「尖叫」,警告周圍細菌危險來了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系的科學家觀察到了這一現象,當遇到抗生素威脅時,細菌的化學 「死亡尖叫」 可以為倖存菌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經驗,來獲得對抗生素抗性的突變,研究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擊穿耐藥細菌的「毒箭」
    導致感染的細菌有兩大類別: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這是以發現如何區分它們的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關鍵的區別在於,革蘭氏陰性細菌有一層保護層,這種結構使得它可以抵抗大多數抗生素。事實上,在近30年的時間裡,沒有任何一種新的抗革蘭氏陰性菌的藥物成功地進入市場。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封面:MIT研究者用AI系統發現超強抗生素,能殺滅多種超級耐藥菌
    「我們想開發一個平臺, 讓我們利用人工智慧開啟一個抗生素藥物發現的新時代,」論文通訊作者、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和科學系教授 James J. Collins 說,「我們的方法揭示了這種神奇的分子,它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最強大的抗生素之一。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Ebright和Thomas A. 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上報導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出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