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icrobiol:揭示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2021-01-10 生物谷

2020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題為「β-Barrel proteins tether the outer membrane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Hyea(Sunny)Hwang/Georgia Tech and ORNL, U.S. Dept.of Energy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致病菌能利用特殊的機制來「錨定」其保護性外膜,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新型策略來幹擾微生物的細胞結構,從而幫助抵禦影響人類和植物健康的多種病原體的感染。

研究人員利用高性能的計算機分析技術創建出了特殊的蛋白質模型,其能幫助解釋特定細菌的外膜蛋白如何被「拴在」細胞膜上;這些革蘭氏陰性菌能將其細胞壁插入到細胞外膜和內膜之間,而這些多層結構能扮演保護罩的角色,從而幫助細菌在多種困境中得以生存。同時研究人員所開發出的模型還能進入更加深入的模擬和後續研究。

最後研究者Jerry Parks博士表示,通過建模並且模擬細菌的細胞膜蛋白或能幫助理解其複雜細胞結構的功能,當我們對一種生物體知之甚少時,這些研究方法或許非常重要,因為在實驗室研究中其能給研究人員帶來更多的挑戰。(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Sandoz, K.M., Moore, R.A., Beare, P.A. et al. β-Barrel proteins tether the outer membrane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 Nat Microbiol (2020).doi:10.1038/s41564-020-00798-4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系統揭示革蘭氏陰性菌維持外膜不對稱性的分子機理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它們特有的選擇通透性外膜在允許養分進入的同時能有效屏蔽抗生素藥物進入。革蘭氏陰性菌外膜選擇通透性歸結於其內小葉磷脂層和外小葉脂多糖層的非對稱性構造,維持細菌外膜非對稱性對於革蘭氏陰性菌的存活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04:5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tem Sorek和Gil Amitai合作發現了環GMP-AMP(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的機制
  • 細菌轉錄爆發現象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最近,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謝曉亮實驗室與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葛顥研究員合作,揭示了細菌內轉錄隨機爆發現象(Transcriptional bursting)的分子機制,這種隨機性是很多細胞和組織中細胞與細胞間基因表達量不同的主要根源之一
  • 研究揭示TIN2複合物參與端粒保護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美國耶魯大學Sandy Chang、上海交通大學雷鳴研究組合作,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the mammalian TIN2-TPP1-TRF2 telomeric complex為題,發表在Cell Research上,研究揭示了
  • 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細菌垂死時發出「死亡尖叫」,保護同伴逃離抗生素追殺
    出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懷疑,群集也可能具有自己的抗生素耐藥性進化機制。不過,這種機制或許跟單個細胞的耐藥性進化機制不同。  之前,研究人員曾指出,當群集細菌遭遇抗生素時,其中大約有25%的細菌會死亡。死去的細菌似乎在以某種方式保護著倖存細菌。在一部分群集同伴死去後,倖存的細胞似乎會主動遠離抗生素。
  • 最新研究首次揭示細菌細胞壁的精細化結構 有...
    2020年5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謝菲爾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細胞壁結構的首張高解析度圖像,相關研究結果對於闡明抗生素耐藥性產生的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上報導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出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在探索CAP轉錄激活機制的同時,David C.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
  • Nat Commun:科學家揭示分子伴侶如何保護核糖體蛋白
    2017年2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在核糖體這個複雜的蛋白質合成機器上每個組成核糖體的蛋白都有自己的分子伴侶將其指引到正確位置,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了解到了更多關於核糖體分子伴侶如何發揮作用的信息,發現每個分子伴侶都會以獨特的方式與被保護的蛋白結合。研究人員藉助X射線晶體成像技術解析了結合分子伴侶的核糖體蛋白的原子結構。「組裝核糖體的過程有點像做麵包。每一種成分都會有特別適合它們尺寸和形狀的包裝,一直到組裝的時候才會拆開包裹彎曲成需要的形狀。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Nat Microbiol:科學家開發出可高效殺滅超級細菌的星狀多聚體分子
    ,相比細菌已經產生耐藥性的抗生素而言,這種分子能夠有效殺滅多種細菌,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該研究或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抵禦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的細菌提供新的希望和思路。
  • 科學網— 揭示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應激保護機制
    蘇州大學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這項研究首次在小鼠模型上描述了腸道細菌是如何幫助抵禦病毒感染的。研究團隊發現並確定了一組腸道微生物可以觸發免疫細胞釋放排斥病毒的Ⅰ型幹擾素。並進一步鑑定了一種位於細菌外膜的多糖A(PSA)可以開啟機體的免疫保護級聯,而這種分子或將成為增強人類抗病毒免疫的藥物的基礎。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  研究中,作者解析了細菌兩個ECF σ因子與RNAP的轉錄起始複合物,包括大腸桿菌σE(EcσE-RPo)和結核分枝桿菌的σH/E(MtbσH/E-RPo)。結構顯示ECFσ因子和看家σ因子與RNAP的相互作用方式類似,識別啟動子DNA的方式類似,但是打開啟動子雙鏈的機制不同。ECF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伸入到RNAP的催化活性中心,穩定單鏈的模板鏈DNA。
  • 揭示熱休克蛋白和細胞黏著結構應激保護機制
    本報訊 蘇州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張惠敏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在線蟲表皮上皮細胞中持續性高表達的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43,它們儲存在線蟲的基底半橋粒(一種細胞黏著結構)中,可迅速釋放到細胞質中,在熱應激時發揮保護作用。相關論文北京時間11月25日發表於《細胞通訊》。
  • 耐藥超級細菌不再無敵 : 撕裂細胞壁的超級藥 Nature Microbiology 論文推薦
    圖片來源:themanufacturer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能夠對大多數形式的抗生素產生耐受性的超級細菌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這種耐抗生素超級細菌每年剝奪數百萬人的生命。最近,墨爾本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究出一種名為「結構性納米抗菌聚合肽」(SNAPP)的全新的星形蛋白質分子鏈,可以有效殺死耐抗生素的細菌。相關研究發表於 Nature Microbiology。
  • JACS:晶體學和計算機模型技術揭示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分子機制
    2012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裡斯託大學和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定酶的結構,這種酶可以破壞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抑制抗生素髮揮作用,這種抗生素可以抑制一系列的嚴重感染
  • 液晶狀態的細菌外膜對抗生素敏感性至關重要
    圖1多粘菌素B(PmB)與這些體外半滲透膜模型的相互作用    不同於革蘭氏陽性細菌的厚肽聚糖細胞壁,革蘭氏陰性細菌擁有一個半滲透膜,由脂多糖和磷脂分子組成,並且具有選擇性屏障功能。    近日,來自英國Cell and Molecular Biosciences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在體外模擬出與生物膜相同的由脂多糖和磷脂分子組成的半滲透膜,並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多粘菌素B(PmB)與這些體外半滲透膜模型的相互作用(圖1B和C)。該研究成果近期已經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