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轉錄爆發現象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2021-01-21 科學網

 

最近,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的謝曉亮實驗室與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葛顥研究員合作,揭示了細菌內轉錄隨機爆發現象(Transcriptional bursting)的分子機制,這種隨機性是很多細胞和組織中細胞與細胞間基因表達量不同的主要根源之一。論文於今年的7月17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論文連結),並得到了該雜誌的同期評述(評述連結)。

從大概十年前開始,研究人員在不同的細胞中都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即很多基因的轉錄都是以隨機爆發的形式進行著的,轉錄的活躍程度會在十分活躍和很不活躍之間來回的跳躍。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即使是在充分去除了轉錄抑制蛋白以及其它各種之前已知的可能會導致轉錄抑制的機制之後,所觀察到的基因轉錄依然是隨機爆發形式的,而其機制並未得到很好的解釋。

2011年初,哈佛大學謝曉亮實驗室和莊小威實驗室合作在Science上發文,利用超高解析度技術發現了即使是在細菌中,DNA分子也不是自由的,它們會被分成一段一段的錨定在一些大的蛋白質分子上。同時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就發現在DNA轉錄的過程中,處於RNA聚合酶前方的DNA鏈將聚集所謂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ing),通俗的來講就是DNA雙螺旋結構原本是每10.5個鹼基對轉一圈(360度)的,而現在被轉的越來越緊,每轉一圈的鹼基對數目越來越少,DNA形變越來越厲害了;與此相對應的,處於RNA聚合酶後方的DNA鏈將產生負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ing),即完成一圈的鹼基對數目越來越多。這兩種DNA形變將由於DNA被錨定在一些大分子上而無法相互抵消。因此細胞內需要有兩種酶,旋轉酶(Topoisomerase IA)專門負責在RNA聚合酶的後方釋放負超螺旋,而旋轉酶(gyrase)則專門負責在RNA聚合酶的前方釋放正超螺旋。

但是有研究表明,拓樸異構酶IA的活性是很高的,而旋轉酶的活性是不高的,而且旋轉酶在活細胞內的分子數也並不十分多,平均到每一段被鉚定的DNA片段的話只有大約一個旋轉酶分子。在這篇Cell文章裡,研究人員發展了一套高通量的體外單分子螢光技術,可以實時的觀測到單個分子上正在發生的轉錄過程。通過這一技術,研究人員發現,轉錄過程在RNA聚合酶前段不斷聚集起來的正超螺旋,會漸漸地減慢RNA聚合酶的延伸速度,並最終徹底阻止轉錄的起始。而旋轉酶酶和DNA分子的結合又可以使得轉錄得以繼續。

同時,研究人員還利用單細胞mRNA技術螢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測到的活細胞體內mRNA分子個數的分布,並結合DNA轉錄過程的兩狀態數學模型,推斷出轉錄爆發的工作周期(duty cycle),即DNA轉錄處於活躍和不活躍的平均時間的比值。研究人員發現,該比值依賴於細胞內的旋轉酶濃度,而且當在細胞內的質粒的轉錄下遊人為添加一個旋轉酶的強結合位點時,發現DNA轉錄處於活躍和不活躍的平均時間的比值是最高的。

綜合以上的實驗和理論,該研究表明,細菌裡的轉錄爆發機制,就是來源於旋轉酶分子與DNA分子的不斷隨機結合與解離,從而導致該DNA片段的超螺旋情況發生改變。

謝曉亮教授和葛顥研究員同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研究員。

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這是利用單分子酶學的實驗技術並結合隨機數學模型,成功揭示活細胞內的一個與DNA力學性質緊密相關的重要且普適的機制。研究人員相信這個機制不僅僅存在於細菌中,在高等生物乃至哺乳生物的細胞中也應該是普遍存在的。(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以下文章來源於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 ,作者CEMPS2020年9月28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題為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上報導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出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在探索CAP轉錄激活機制的同時,David C.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細菌Class III轉錄激活機制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餘課題組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CueR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DNA distortion mechanism的研究論文,主要研究細菌Class 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激活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  細菌基因轉錄首先需要DNA-directedRNA polymerase (RNAP)與轉錄起始σ因子形成RNA聚合酶全酶,隨後RNAP全酶識別啟動子DNA,打開雙鏈DNA形成轉錄泡,起始RNA合成。細菌的基因表達主要由轉錄起始σ因子調控。其中看家σ因子負責細菌基本生命活動的基因表達。
  • Nature Chem Biol | 張餘研究組揭示細菌ClassIII轉錄因子CueR轉錄...
    大約50年前,法國著名科學家Jacob和Monod發現乳糖操縱子,首次提出基因表達受到蛋白調控。Steitz研究組以CAP為模型,在Science雜誌上報導了細菌Class I與II轉錄激活因子與RNA聚合酶以及啟動子DNA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經典的轉錄激活分子機制。總體來說,它們通過DNA結合結構域與啟動子DNA相互作用,通過其轉錄激活結構域與RNA聚合酶相互作用,將RNAP聚合酶富集到其調控的啟動子DNA區域激活轉錄。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轉錄是RNA聚合酶根據基因的DNA序列合成信使RNA的過程,是基因表達的起始步驟。在細菌中,σ因子是RNA聚合酶識別基因啟動子並起始轉錄的關鍵組分。近年來,在一些梭菌和桿菌中發現一類廣泛存在的σ因子及其共轉錄的抗σ因子——SigI和RsgI,它們的一些結構域和已知蛋白沒有同源性,代表了一類新的特殊的細菌σ/抗σ因子。熱纖梭菌等一些產纖維小體細菌具有8-16對的SigI/RsgI因子,這在其他已知類型的σ/抗σ因子中比較少見。已有的研究表明這些SigI/RsgI因子負責纖維小體的調控表達,但其結構與功能機制仍未闡明。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Mol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化榜課題組研究揭示一個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 製版:光明2020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報導了一個核編碼的轉錄因子ZmDREB1.7調控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基因orf355表達並導致不育的分子機制。
  • Cell | 雷鳴組揭示人源核糖核酸酶P的分子機制
    RNase P保守存在於古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目前已發現的蛋白組分在細菌中有一種,古細菌中五種,真核中有九至十種【3】。人源RNase P是一種大的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含有10種蛋白質成分和一條催化性長鏈非編碼RNA。作為少數的且最重要的核酶之一,了解RNase P的底物識別和分子催化機制至關重要。此前的RNase P分子機制研究主要停留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研究水平【4-6】。
  • Cell| 揭示廣泛存在於細菌中的逆轉錄酶系統是抗噬菌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
    2020年11月5日,Cell在線發表了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分子遺傳學系Rotem Sorek團隊的題為Bacterial Retrons Function In揭示了廣泛存在於細菌中的逆轉錄酶系統是抗噬菌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其機制主要是通過阻礙噬菌體感染介導抗噬菌體活性的產生。逆轉錄酶是由一個非編碼RNA(ncRNA)和一個特殊的逆轉錄酶(RT)組成的遺傳元件。RT以ncRNA為模板,生成RNA和DNA組分共價連接的嵌合RNA/DNA分子。
  • Mol.Cell Bio: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轉錄的分子機制
    之前的研究發現組蛋白H3K4甲基化分布於基因的啟動子區,對基因轉錄主要起正調控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H3K4甲基化對某些基因表達起到抑制作用,其分子機制有待闡釋。2011年6月6日的《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在線發表了周金秋研究組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基因轉錄機制的文章。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錄因子STAT6特異識別N4位點DNA的分子機制
    11月1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DNA recognition by STAT6 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STAT6對N4位點DNA的識別機制。
  • Nat Microbiol:揭示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 Microbiology上題為「β-Barrel proteins tether the outer membrane in many Gram-negative bacteria」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細菌保護其保護性外膜的分子機制
  • 林振國組在轉錄起始的分化以及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真核生物中,蛋白質基因由DNA編碼的遺傳信息是首先通過RNA聚合酶II(Pol II)轉錄到mRNA分子中。作為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三大步驟之一,Pol II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準確找到基因的轉錄起始位點(TSS)的分子機制是很多基因調控研究的重點【1】。
  • 研究揭示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的動態過程
    3月3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餘研究組與美國Rutgers University的Richard Ebright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RNA extension drives a stepwise displacement of
  • 研究揭示RNA甲基化調控R-loop形成及轉錄終止機制
    R-loop在很多關鍵的生物學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包括染色質修飾、轉錄調控、DNA損傷修復以及基因組穩定性等,但其如何被精確調控的機制尚不清楚。m6A修飾作為信使RNA上豐度最高的修飾類型,廣泛參與哺乳動物的發育、免疫、幹細胞更新、脂肪分化以及腫瘤生成和轉移等生命過程。然而,目前尚不清楚m6A是否能作為R-loop中RNA組分的本源特徵來調控R-loop水平,進而發揮各種生物學功能。
  •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 2020-1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由於皮膚的細胞組成具有高度異質性,傳統技術難以精確揭示皮膚衰老過程中不同細胞類型的變化規律和分子機制。
  • JACS:晶體學和計算機模型技術揭示細菌對抗生素耐藥的分子機制
    2012年11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布裡斯託大學和葡萄牙阿威羅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特定酶的結構,這種酶可以破壞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抑制抗生素髮揮作用,這種抗生素可以抑制一系列的嚴重感染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捕獲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動態過程
    基因轉錄起始需要RNA聚合酶和轉錄起始因子σ組成複合物,再一起錨定到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解開雙鏈DNA,起始RNA合成。在這個過程中,RNA聚合酶與大約60-bp DNA建立牢固的相互作用,以確保轉錄起始的高效進行。然而,RNAP隨後必須完全掙脫上述相互作用才能啟航完成RNA的延伸,這一過程稱為promoter escape。
  • 新研究揭示mA通過共轉錄逆向調控組蛋白修飾的現象和機制
    南方醫科大學夏來新團隊長期圍繞RNA代謝和發育調控的關係,重點關注RNA加工在人類胚胎發育中的調控作用,旨在揭示RNA剪切和修飾在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動態分布和基本功能,為人類出生缺陷和胎源性疾病的診治、藥物研發等提供理論依據及線索。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