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國組在轉錄起始的分化以及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10 MedPeer

在真核生物中,蛋白質基因由DNA編碼的遺傳信息是首先通過RNA聚合酶II(Pol II)轉錄到mRNA分子中。作為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三大步驟之一,Pol II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準確找到基因的轉錄起始位點(TSS)的分子機制是很多基因調控研究的重點【1】。大多數真核生物基因能夠從不同的TSS開始轉錄,產生多種轉錄異構體【2,3】。而且這些TSS在不同組織細胞或者不同生長條件下替代使用的現象非常普遍,說明了Pol II 對TSS的選擇在基因調控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目前,Pol II轉錄機制的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含有TATA box的啟動子中進行的,因為這個轉錄機制從古細菌到真核生物都是高度保守的。轉錄起始首先開始於TBP(TATA box binding protein)結合到TATA box上,然後其他通用轉錄因子(GTFs)按照一定順序結合到TBP-TATA box複合體上進而召集Pol II形成轉錄起始前複合物(PIC),該複雜結構使得Pol II直接到達下遊約30bp處的TSS,這一種轉錄模式稱之為「經典模型」(圖1)。1983年,美國科學家Paul Russell首先在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觀察到了不同的轉錄起始機制【4】。其後研究發現釀酒酵母的PIC通過掃描下遊序列而尋找有偏好性的位點作為TSS,並主要從下遊60-120bp啟動轉錄,稱為「掃描模型」 【5】。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掃描模型」也用於釀酒酵母中不含有TATA box的啟動子中,表明它是全基因組轉錄起始的機制【6】。但是,這種「掃描模型」何時起源以及它的演化分子機制尚未清楚。

近日,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生物系林振國課題組在Genome Research上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題為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distinct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 mechanism in yeast 的研究論文【7】。該研究利用nAnT-iCAGE技術準確定位12種酵母的轉錄起始位點圖譜,系統揭示了真核生物Pol II 「掃描模型」的起源和逐步演化過程。

圖1:A.兩種不同轉錄起始機制的模式圖;B.出芽酵母進化過程中「掃描模型」的起源和逐步演化示意圖

該研究利用TSS圖譜和基因組序列推論出每個物種的轉錄起始機制,發現「掃描模型」的出現應該發生在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 和其他出芽酵母的分化過程之後(2-3億年前左右,圖1)。該研究發現「掃描模型」物種的TSS的上遊含有一個富含腺嘌呤的區域,並且在S. cerevisiae以及幾個相近物種的TSS上遊第八個鹼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腺嘌呤(-8A)。該研究認為這種序列特徵可能有助於「掃描模型」中Pol II選擇TSS。基於這些發現,該研究提出了「掃描模型」的起源和逐步演化過程的模型(圖1)。

此外,該研究還發現位於TSS的嘌呤在轉錄和翻譯中的重要作用(圖2)。「經典模型」和「掃描模型」這兩種轉錄起始基本都發生在嘧啶-嘌呤二核苷酸的位置,其中嘌呤是轉錄起始位置 (+1)。之前研究發現在-1位置上的嘧啶有助於Pol II加載mRNA的第一個核苷酸 【8】,但是為什麼Pol II選擇嘌呤作為第一個核苷酸並不清楚。該研究通過比較結果nAnT-iCAGE原始測序數據和基因組序列發現,嘌呤作為mRNA第一個鹼基增加了mRNA成熟過程中5』端加帽子結構的機會,這對於蛋白質生物合成過程中有效的翻譯起始至關重要(圖2)。因此在長期進化過程中,Pol II會優先選擇嘧啶-嘌呤二核苷酸作為轉錄起始位置。這個是首次關於嘧啶-嘌呤二核苷酸中嘌呤的作用的描述,該發現進一步完善對轉錄起始的分子機制的了解。

圖2:轉錄起始位點附近的序列特徵以及嘧啶-嘌呤二核苷酸中嘌呤在轉錄起始過程中的作用。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博士研究生逯召蓮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林振國副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細菌ECFσ因子介導的轉錄起始分子機制
    該文主要研究了細菌ECF σ因子的結構、ECF σ因子特異性識別啟動子DNA序列,以及ECFσ因子起始轉錄的分子機制,重點探討了ECF σ因子的σ2/σ4 linker區域的結構與功能。隨後作者證明了σ2/σ4linker在解開DNA雙鏈、起始RNA合成以及脫離啟動子DNA進入轉錄延伸等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  論文第一作者為張餘研究組博士方城力和李玲婷。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王晟、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員馮鈺以及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張餘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 上海生科院揭示決定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
    人胚胎幹細胞神經定向分化是研究人類早期神經發育的理想體外模型,但hESCs神經分化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hESCs在不添加外源因子的情況下發育分化為成熟的神經元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為分階段研究幹細胞命運決定和人體內神經發生過程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便利條件。  景乃禾研究組利用已建立的hESCs神經分化體系,在神經分化的前22天隔天收取細胞樣品,對所收取的細胞樣品進行轉錄組測序。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非編碼RNA(non-coding RNA, ncRNA)是指不能編碼產生蛋白質的RNA分子,種類眾多。具有調控作用的非編碼RNA包括微小RNA(miRNA)、長鏈非編碼RNA(lncRNA)以及環狀RNA(circRNA)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非編碼RNA具有重要且複雜的生物學功能。
  • MYB轉錄因子調控苦蕎蘆丁合成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茉莉酸誘導的MYB轉錄抑制子調控苦蕎蘆丁生物合成的新機制。  蕎麥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糧食作物,不僅富含蛋白質、澱粉、纖維素、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還富含其他糧食作物所不具有的生物黃酮類活性物質,其中蘆丁是最主要的抗氧化、降三高、通血管的活性物質。
  • 微生物所張福萍研究組在效應性Treg細胞分化的轉錄調控方面取得...
    已有研究發現TCR信號對效應性Treg細胞穩態及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然而其具體的調控機制目前還不清楚。E蛋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調控胸腺細胞發育的轉錄因子,可以結合到靶基因的「E-box」區,作為轉錄激活因子或轉錄抑制因子,進而調控靶基因的轉錄。
  • 基因組所急性白血病轉錄組研究獲進展
    是否存在其它關鍵的獨立致病因子,與MLL融合蛋白平行或產生交互作用,一直是白血病發病機制領域中廣受關注的問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研究員王前飛和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黃岡博士研究組合作,在該方向上取得進展,相關論文在該領域期刊Leukemia上發表。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在胚胎發育早期(原胚)FLC被一個種子特有的「先驅」轉錄因子(Pioneer transcription factor)重新激活,組蛋白上的抑制轉錄的H3K27me3被逐步消除,促進FLC表達的組蛋白修飾被大量地添加上去,FLC的激活表達持續整個胚胎發育時期;此激活狀態在種子發芽出苗後,因組蛋白標記在細胞分裂中的傳遞得以維持,形成了苗期的「胚胎
  • 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
    此外,Moth 手術,電 乾燥法、刮除法、冷凍治療,外用咪喹莫特、外用氟尿 嘧啶、光動力、放療、局部注射以及生物療法等都可 用於基底細胞癌的治療[2]。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基 因及通路被證實與基底細胞癌的發病機制有關,本 人擬對目前基底細胞癌分子生物學研究狀況進行簡 要概述。
  • Mol.Cell Bio:揭示組蛋白H3K4甲基化抑制轉錄的分子機制
    真核生物染色質的組蛋白末端會發生多種化學修飾(包括乙醯化和甲基化修飾等),是真核生物細胞隨環境變化而改變基因表達譜式的重要調控方式。之前的研究發現組蛋白H3K4甲基化分布於基因的啟動子區,對基因轉錄主要起正調控作用。然而有研究表明H3K4甲基化對某些基因表達起到抑制作用,其分子機制有待闡釋。
  • 廣州生物院在轉錄因子二聚作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轉錄因子蛋白FOXA1屬於叉頭框家族(forkhead family)成員之一,在細胞增殖、分化、胚胎成長、器官發育、腫瘤的產生與發展等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FOXA1蛋白在腫瘤細胞中的表達情況與腫瘤惡性程度和分子分型有著高度的聯繫。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在植物lncRNA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武漢大學朱玉賢院士團隊王坤教授在植物研究經典期刊《Plant Physiology》發表了題為「Full-length annotation with multi-strategy RNA-seq uncovers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lncRNAs in cott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棉花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注釋及轉錄調控機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調控肌內脂肪沉積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頭條號】中國養豬網2018-05-31 18:01:07 閱讀(3562)
  •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基因組所小鼠組織新轉錄本鑑定研究取得進展
    新鑑定的轉錄本示意該研究成果的完成拓寬了轉錄組數據分析的思路,有利於更全面地認識小鼠的轉錄組組成,並進一步補充了其基因組的注釋,相關成果論文在frontiers in genetics雜誌發表。  本研究運用通過去除核糖體技術構建的轉錄組文庫的二代測序數據,該項技術理論上可以捕獲較全面的RNA分子。通過深入分析,在小鼠的大腦、睪丸和胚胎幹細胞中發現了幾千個新的轉錄本(大部分是非編碼RNA)。
  • 魏江春院士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PNAS | 魏江春院士課題組在調控地衣型真菌形態轉變與共生方面取得重要進展BioArt植物 今天來源 | 中科院微生物所網站地衣是互惠共生的典範,也是揭示真菌進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對象。但地衣如何實現菌藻識別並共生,其分子機制如何,由於缺乏地衣遺傳作業系統,這些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地衣菌藻的人工重建及性狀的基因改造以及地衣生物技術的應用也因此受到嚴重限制。
  • 植物維管發育表觀調控機製取得進展
    該研究藉助獨特的擬南芥管狀分子異位誘導系統VISUAL(Vascular Induced System Using Arabidopsis Leaves),通過一系列的甲基化組和轉錄組分析,確定了DNA主動去甲基化在維管發育中的作用,並揭示了木質部管狀分子分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 研究發現泛素信號調控哺乳動物青春期發育起始表觀遺傳學機制以及...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胡榮貴研究組、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與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研究院高山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 彭廣敦教授: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轉錄組學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本次會議多組學研究和臨床轉化研討會以邁向臨床精準醫療為主題,聚焦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多組學技術聯用研究臨床疾病,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交叉分析應用,會議涉及基因變異、測序分析、轉錄調控、代謝研究、RNA幹擾等,力圖打通多組學研究到臨床應用的通道,推動多組學技術在醫學轉化上的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的彭廣敦教授分享了「空間轉錄組測序技術」精彩議題。